5月22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最新研究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在108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在28天后显示出了有希望的结果,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
在《柳叶刀》方面提供的资料中,负责这项研究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陈薇说道,这是一个里程碑。“该试验表明,单剂量的新型5型腺病毒载体COVID-19(Ad5-nCoV)疫苗可在14天之内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使其有可能进一步研究。”陈薇表示, “但是,应谨慎解释这些结果,开发COVD-19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触发这些免疫反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将保护人类免受COVID-19的侵害, 这一结果显示了开发COVID-19疫苗的希望,但距离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种疫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COVID-19大流行的长期解决方案。当前,全球有超过100种候选COVID-19候选疫苗正在开发中。在该试验中评估的新型Ad5载体COVID-19疫苗是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
它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该病毒容易感染人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将编码SARS-CoV-2穗突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在免疫系统中,淋巴结会生成抗体,这些抗体会识别突刺蛋白并与冠状病毒抗争。
“我们的研究发现,预先存在的Ad5免疫可以减慢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反应,并降低反应的峰值水平。此外,高度存在的Ad5免疫也可能会对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的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表示。
研究者指出,该试验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其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以及缺乏随机对照组,这限制了对疫苗产生更罕见不良反应的能力或为其产生抗炎药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该试验疫苗之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已在武汉启动了一项针对Ad5-nCoV疫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以确定是否可以复制该结果。
延伸阅读
重磅!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又领先世界
文丨吕新文 澎湃新闻记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ID:thepapernews),原文首发于2020年5月23日,原标题为《重磅!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又领先世界》,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在世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竞速之下,中国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也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5月22日21时许,陈薇团队关于这一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被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
根据研究,已发现首个达到I期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是安全、耐受性良好的,并且能够在人类中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
除此之外,我国另有四款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在进行中。
同时,全球多个机构加入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竞速,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Moderna 公司此前公布了疫苗试验的“积极结果”,但因未公布更多数据而遭到疫苗专家质疑。备受关注的英国牛津大学研发的新冠疫苗的动物试验中,参与疫苗注射的恒河猴均感染了新冠病毒。
108个志愿者全部产生免疫应答,“前景充满希望”
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开展ll期临床试验的一个月后,I期临床试验结果出炉。
研究结果显示,I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在今年3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曾介绍:“国家科研攻关组专门设立了疫苗研发专班,沿着前述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其中,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都已经进入动物攻毒和动物毒理研究阶段。”
此后不久,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进入大众视野。该重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在I期临床试验中,108位武汉当地志愿者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36人。
国内一位知名免疫学专家曾向澎湃新闻介绍,所谓腺病毒载体疫苗,就是一种重组的基因工程产品,用不会使人体致病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把克隆出来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介导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成分)基因装入载体腺病毒中,注入人体,进入人体细胞,表达出S蛋白抗原,并刺激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例如产生保护性抗体。
5月22日晚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论文称,研究显示,前述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在给志愿者接种后28天时,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在健康成年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在接种疫苗后第28天达到峰值;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从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有记录。
根据研究,已发现首个达到I期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是安全、耐受性良好的,并且能够在人类中产生针对SARS-CoV-2的免疫应答。这项针对108名健康成年人的开放标签试验显示,经过28天的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证明它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抵抗SARS-CoV-2感染。
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
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球百余个疫苗竞速研发,中国另有四款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
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之外,中国另有四款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4月12日、13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科兴”)各自联合有关科研机构研制的灭活疫苗,分别获得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成为最先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采用“灭活”技术平台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28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后,启动了临床试验。
之后的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领衔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研究证实,北京科兴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这是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二期合并临床研究已于4月16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启动。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4月23日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前沿,在9月份可能有新冠疫苗投入紧急使用。
5月13日,中国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又有好消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批临床试验。
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截至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其中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共有8个。这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4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3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采用的技术平台分别是非复制性病毒载体、RNA、灭活疫苗和DNA。
不过,曾参与SARS(非典)疫苗研究的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吴玉章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的III期临床试验需要对症人群,在目前国内新增确诊病例锐减的情况下,临床试验或将在海外展开。
新冠疫苗离成功更近了!中国新冠疫苗背后这个女人,你要了解一下
5月22日,世界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研究团队的论文。内容是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一期临床108个志愿者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
这是目前世界上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
(图源:柳叶刀)
论文中表示,前述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在给志愿者接种后28天时,显示出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
研究结果表明,这是第一种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的COVID-19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SARS-CoV-2的免疫应答。
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
接下来就到了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确定它引起的免疫反应是否能有效地预防SARS-CoV-2感染。
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就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第一期的临床试验的108名志愿者从3月16日开始接种疫苗。
并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接受集中隔离观察。
15天后,该批志愿者结束观察,回到自己的家中。
随后,在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
4月12日,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开始进行。
这一批共有508位志愿者接受疫苗的接种。
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负责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薇表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这一结果显示了开发COVID-19疫苗的希望,但距离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种疫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美国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周五,福奇博士在接受访问时表示,美国可能在12月开始推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本周早些时候,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宣布了第一阶段试验的一些初步积极结果,其中8名参与者产生了抗体。
但这项研究规模较小,而且还处于早期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登上《柳叶刀》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同时也是这次主持新冠疫苗研究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陈薇院士现年54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鲜有的一位女将军。
她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杰出科学家,也被认为是《战狼2》中Doctor Chen的原型。
陈薇院士出生于浙江兰溪,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的她从小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
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化工工程系继续读研究生。
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年轻的陈薇院士入了伍,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继续搞研究。
为此她不顾家人朋友的一致反对
更拒绝了很多年大型生物公司巨额的薪资诱惑。
对于她来说,个人选择只有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个人的价值,施展个人才华。
年轻的她被网友称为“初恋脸”
四年后,陈薇考取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
1998年,她从工学硕士变成了医学博士,还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
2003年,所有中国人无法忘却的一个年份。
在那次让我们措手不及的非典抗击战中
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率领团队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这一发现使得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也正是她团队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
当一个人心怀大家的时候,就难免冷落了自己的小家。
与此同时,她不得不忍受着与家人长期隔离的痛苦。
丈夫和年幼的儿子每天只能从电视机里看到她。
那次的抗击非典也使得陈薇“一战成名”。
此后哪里有危险,哪有就有她冲锋在前的身影。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薇院士率领团队进入灾区,一呆就是两个月。
紧接着中国的百年奥运来了,她马不停蹄地立即投身“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多起生物疑似事件。
2014年,她率队进入非洲疫区,成功研制了第一支抗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
今年的大年初一,当我们还在犹豫要不要照常走亲访友时
陈薇院士就率领着一组军队上的精英专家驰援武汉,与病毒展开生死较量。
她主要负责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
这是陈薇院士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正是因为有了陈薇院士这样与病毒争分夺秒的科研专家,更多无辜患者才重新获得了生的希望。
如今,她不仅仅是中国的战士
身上肩负的,更是全人类的希望。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这是陈薇院士的名言。
曾经能够带领世界战胜埃博拉,今天我们也相信她可以再一次给人类带来曙光。
“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
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
加油!共和国女将军!
感谢所有逆行的背影!
每一位战士的名字都将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