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美方压力,中国“千人计划”已悄然终结(组图)

中国一项曾被广为宣传的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千人计划,已经悄然在中国国内失去了踪影,几乎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这项计划的转折点似乎发生在2018年,当年有多位申报或被招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被美国相关机构调查,甚至遭到“间谍罪”起诉。在此之后,“千人计划”一词便少见于公开文件和报道之中。

那么,在外界没有明显觉察的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和逻辑?

“千人计划”又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在2008年12月起组织实施该计划,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负责推动。

中国历史上有过类似的案例。拥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名誉的钱学森,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邓稼先,都是不折不扣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毅然返回中国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千人计划”项目的进展似乎比较可观。2012年1月中组部人才局一位官员公开透露称,“2008年至今,‘千人计划’已引进1,51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该计划实施3年来,所引进的国外相当于正教授级别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已超过此前30年引进的总和。”



来自美国的刘科,被视为这项计划成功实施的其中一个案例。刘科1990年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此后曾在埃克森-美孚、联合技术公司和通用电气等著名跨国公司工作,20年时间横跨了能源的三个领域,后来担任了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首席技术官。

目前,有关上述数据和案例的新闻报道已被删除,只有通过中国境外网络搜索引擎的“网页快照”才能得见。而在中国境内的互联网上,“千人计划”官网已经无法访问,“千人计划”一词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里都被屏蔽。

这项计划始于2008年,原本设定为期“5至10年时间”,2018年恰好是计划时限最后一年。按理来说,在2018年“寿终正寝”也无可厚非,但是现今在中国国内消失得如此干净彻底,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了。


遭受争议



早在中美贸易战打响之前,美国对华裔科学家就有了戒备之心。201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冲进了华裔物理学家郗小星的办公室将其逮捕,郗小星被起诉“间谍罪”,涉嫌向中国提供美国企业的超导技术“秘密”。

2018年5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19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其中一条修正案很醒目:要求国防部终止向参与中国、伊朗、朝鲜或俄罗斯的人才计划的个人提供资金和其他奖励。修正案提出者、美国众议员Mike Gallagher直接剑指中国“千人计划”。

2018年7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圣荷西机场抓捕苹果公司前员工张小浪,并对他进行刑事调查。张小浪此前在苹果负责无人驾驶设计与电路板测试,而后曾向公司提出离职并告知公司自己将要加入中国一家创业公司的打算,但未料公司随后报警,并招致FBI介入。

进入2018年9月,美国传出FBI已将“千人计划”学者列为调查重点,按名单一个一个查,而“千人计划”恐将沦为“入狱计划”。不久后互联网中便流传一份“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评审工作小组”署名,并有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表盖章的公文显示,该小组列出注意事项称,“基于做好海外人才安全保障工作,请各单位在通知面试答辩过程不要使用邮件,应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以邀请回国参与学术会议、论坛等名义进行通知”,并要求:“文字通知中不出现‘千人计划’的字眼。”

但是美方对“千人计划”的针对性行动继续进行了下去,甚至已经有多个名列“千人计划”的华裔科学家被美方以“间谍罪”拘捕或起诉,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主任工程师郑小清、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张以恒等。

2018年12月,FBI反间谍部门助理主任比尔•普利斯塔普(Bill Priestap)警告美国参议院一个委员会称,中国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从美国机构窃取知识产权”。

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曾于2019年11月就“确保美国研究机构不受中国人才引进计划的入侵”举行听证。来自美国几家大的联邦研究机构的代表承认,他们各自所在的机构都发现有参与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千人计划”的学者。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美国联邦机构未能充分应对一些由中国政府资助的项目所带来的威胁,这些项目系统地利用美国的研究来强化中国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中美之争



在很多人看来,有关“千人计划”的争议,与中美贸易战的过程形成了共振,是中美两国战略博弈的另一处战场。表面上看来,该计划可能导致中国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实际上反映出中美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状态,这背后则又有两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之争。得克萨斯理工大学2018年9月在一封警告全体教员的信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方的态度。该信称,美国国会将“千人计划”视为“中国打造技术优势的全面战略的一部分”,国务院和国会相信,该计划“与中国军方密切相关”。

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中美两国关系频生波折,较量和博弈逐渐升温,曾经只在中国国内宣传、在国际舆论中并不显山露水的“千人计划”随之成为两国关注的一个焦点。

但从正常的知识与人才交流,牵扯出知识产权、间谍等问题,其间的“证据”或“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似乎还是一个较难判断的问题。

代表24名被调查的中国和美籍华裔科学家的律师彼得•蔡登博格(Peter Zeidenberg)指出,在大多数案件里,检察官没有指控任何技术转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科学家没有披露资助的问题上。

私营国防承包商国际SOS的情报整合主管詹姆斯•莫维农(James Mulveno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到目前为止,检方主要关注的是个别违规行为,而不是认定这些项目可能是某种间谍活动。他们指控研究人员有违规行为,比如在联邦拨款要求他们披露外部资金的情况下,仍没有披露来自中国的大笔酬劳和研究资金。

中国方面则坚持认为,“千人计划”处于正常的人员交流与国际合作范畴之内。如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方虹表示,“千人计划”与其他国家的人才引进项目类似,旨在促进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则称,“第一,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不靠偷,二不靠抢,是中国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拼搏奋斗出来的。第二,中美加强科技交流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造福全人类。”

由此来看,中美两国对人才和知识的看法似乎出现了分歧。美方认为中国的“千人计划”等做法侵害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国家安全,中方则认为这种做法既对中国有益,也能造福人类。

但是不论如何,中美两国在中国的“千人计划”政策上已经起了纷争,而且美国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向中方施加压力,并导致多个“千人计划”的目标人选遭受冲击。

中国避免再提“千人计划”,甚至抹去其印迹,这一做法并非孤例。早前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后,也曾引起美方的激烈反应,随后降低了“中国制造2025”一词的出现频率。而避谈“千人计划”明显也是因应于美方的反应。中方的退让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千人计划”确有损害美方国家利益的嫌疑,二是为避免中美关系进一步下滑,三是为保护那些“千人计划”所面向的人群。

而在低调处理“千人计划”之后,中方是否就不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了呢?更可能的情况应该是同“中国制造2025”一般,该做的还是会做,只是不提或少提了而已。

另外,2020年2月中国曾经推出引起巨大争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草案)》,其所面向的“外国人”与“千人计划”所面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明显有比较高的重合度,或许正是“千人计划”落幕后推出的折衷方案之一。

其实,归根究底来说,“千人计划”并无太多可供指摘之处,吸引优秀人才为己所用在国际层面是一种常见的国家政策。中国的“千人计划”展现了一种开放式发展的姿态。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之所以成为现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他国家优秀人才的涌入和贡献。

只是随着中美两国关系趋于紧张,战略博弈加剧,特别是美国“保守主义”抬头,对中国的疑心和警惕明显增强,使得本来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的人才和知识也在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