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这是一个普通早上,维达(Sébastien Vidal)教授正如平常一样,在办公室喝着咖啡,看着文献。忽然,他的两名学生冲了进来,大喊:“教授,不好了!”
在化学实验室,凡是说出“教授,不好了”,往往是真的不好了。
一间厨房大小的实验室,可能藏着成百上千种危险因素:有毒药品、易燃溶剂、腐蚀废料、玻璃器皿、压缩气体……
除了这些在脸上写着“我很危险”的东西,一些常见小物件,到了化学实验室,也会变成巨大的隐患,比如——针头。
实验室中常用一次性针头来转移液体 | 图虫创意
研究人员喜欢用小针头转移溶剂之类的液体。使用针头的风险,显而易见。稍有不慎,针头可以“很高效”地把化学药品转移到人体内!更糟糕的是,实验室中的手套和实验服,对针头基本没有保护效果。
2008年就曾发生过一场针头引起的惨烈事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学生,用针头转移叔丁基锂,不小心造成泄漏、试剂起火,造成实验者三度烧伤,18天后死亡[1]。
镜头回到维达教授的办公室,他此刻面对的问题就是——自己带的学生被针头扎了。
两名学生中,年轻的叫尼古拉斯,是这次的苦主,他原计划是在维达教授这里做两个月的实习。年长的是一个博士生,负责教给尼古拉斯实验方法。
不曾想到,尼古拉斯的实验生活刚开始,就遭遇了危机。
博士生解释道:“尼古拉斯刚才被针头扎了一下,现在手指很奇怪,怎么办?”
尼古拉斯本人倒是镇静,一直说“没事,没事”,他解释说,刚才自己用针头往烧杯里加二氯甲烷,液体已经全部加入了,但针头不小心刺穿手指,还是有极其微量的液体残留。
“应该不到0.1毫升。”博士生补充道。
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有机溶剂之一。很多研究生几乎天天都要用。在工业界更是广泛用于胶片、涂料等制作过程。
二氯甲烷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溶剂之一 | Wikipedia Commons
人们较为熟知的二氯甲烷危险是刺激性的气味、易燃以及轻微的麻醉作用[2]。
维达教授查看了尼古拉斯的伤口,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此时距离事故发生才过去10分钟左右,但是尼古拉斯的手指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粉色。
维达教授当机立断——带尼古拉斯去医院。
尼古拉斯的受伤手指(事故发生后10~15分钟)| 参考文献[3]
幸运的是,化学楼与校医院走路就能到。
到医院的时候,伤口周围已经变成紫色,甚至出现了坏死区域。而且,情况迅速恶化,候诊时,尼古拉斯说自己手指“极度发烫,无法动弹”。
外科医生评估伤口后,决定立即手术。
在手术进行的两个小时内,维达教授焦急万分,但他能做的也只是查阅了二氯甲烷更详细的安全数据表(MSDS)的信息[2]。
令他吃惊的是,各种安全信息表格中,都找不到注射二氯甲烷的风险提示。所有的信息都只涉及到了与眼睛、皮肤接触,或者食入和吸入等。
手术还算顺利:医生清除了伤口周围的所有坏死区域。医生还从尼古拉斯的手臂上取下一块皮肤,移植到伤口上,以保住手指。
而这一切的起因,只是不到0.1毫升的残留液体。
经过一年的恢复,尼古拉斯手指状态开始好转,甚至可以弹吉他了。坏消息是没以前弹得好了。
高能预警!
左:手术后5天的受伤手指,右:手术后1年基本恢复 | 参考文献[3]
作为化学从业者,很感谢尼古拉斯愿意分享他的故事,以提醒其他人注意潜在风险。这件事也给大家敲响警钟:
1. 如果不小心注射了任何有毒溶剂,要立即采取行动。如果伤口变色或出现坏死,更是要寻求医学评估,甚至紧急手术。
2. 尽量不要惊慌。通知您的同事,不要逞强。
3. 开发新的技术。也许科学家们可以思考新的实验方法,尽量不使用针头。
科研之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后记:这次意外,并没有挡住尼古拉斯对有机化学的热情。次年,他加入了另一个实验室,开始了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