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分布范围广泛,全世界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多种。
蝗灾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从夏商时代开始,中国就有蝗灾的记载。在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里,大规模蝗灾甚至平均3年发生一次。
面对如此频繁的蝗灾,宋朝是怎么做的呢?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蝗至矣!京畿一带损失惨重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九年,这一年年初,各地时不时传来发生蝗灾的消息。
蝗灾在古代中国并不罕见,从夏商时代开始,中国就有蝗灾的记载。据《中国飞蝗生物学》一书统计,在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里,“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蝗灾对农业危害极大,这次灾情就相当严重,京畿一带损失尤为惨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京中蝗蝻颇多,闻城西隅有田家粟止数亩,睹蝗至相顾而泣。”
不仅帝都周围遭了灾,连遥远的青州都未能幸免。
小小的昆虫,能制造出多大灾难?
有个名叫孔武仲的人在一篇杂记中还原了1074年蝗灾现场,我们可以体会一下:
“熙宁甲寅秋七月,余将还江南。系舟于长芦之川,登高而望。见群飞而至者,若烟若澜,若大军之尘,自西而东,前后十余里,相属不绝。
野夫奔走相告曰:蝗至矣!
余曰:蝗至如何?
曰:食我之田,啮我之桑,使我终岁无褐无粮。”
还有张师正在《括异志》中所描述的:
“熙宁甲寅、乙卯岁,天下蝗旱,至父子相啖者,真禽兽之不若也。悲夫!”
蝗灾接下来就是粮灾。于是,和抗灾救灾事宜相关的指令一项项地传达下来,向各郡县发出警示(以畿内蝗,下诏戒郡县)——
*停止京城的施工项目杂役(停京城工役);
*下令江淮发运司留下本要上供的粮食以备饥荒(令江、淮发运司留上供米五十万以备饥年);
注:发运司,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置江淮水陆发运司于开封,掌江、淮漕运事宜。设发运使、发运副使、发运判官。
*旱灾、蝗灾、涝灾发作,各地应勤于农耕,暂停施工项目(诏以旱蝗得雨,宜务稼省事及罢诸营造);
*京城禁止娱乐活动一个月(诏京城禁乐一月);
*取消秋季举行的一切宴会(罢秋宴);
等等。
2享受祭祀,被神化的虫子
众所周知,蝗虫就是俗称的蚂蚱,分布范围广泛,全世界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多种,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分布尤多,主要分为飞蝗和土蝗,造成蝗灾的多属后者。
单个的蝗虫并不可怕,之所以酿成灾难,是因为它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大学者朱熹这样注释《诗经·螽斯》:
“螽斯,蝗属,长而青,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一生九十九子。”
如此生命力、繁殖能力和强大的破坏力使人们对它心存敬畏,当时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蝗灾是上天降下来的惩罚,另外还有一种神秘的说法在宋朝广泛流行,就是化身说。
之一:虾化蝗虫说
有人觉得虾的外形与蝗虫有些相似,早在汉代,就有虾化蝗虫的说法,《东观汉记》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到了宋朝,这个观念更流行,宋人彭乘《墨客挥犀》、祝穆《事文类聚》、李昉等人《太平御览》中,都有蝗虫与虾互相“化身”的记载。
之二:鱼化蝗虫说
战国时期,道家著作《列子》提出“鱼卵之为虫”的观点,之后任昉《述异记》认为“江中鱼化为蝗而食五谷”,《类书集成》中有“鱼螺变为虫蝗,故以属鱼孽”。
宋朝人也普遍相信这个说法,“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其作品《跋遮曲》中就说“前年大旱河草黄,草中鱼子化飞蝗”。
之三:戾气化蝗虫说
“戾气”,与疠气、疫毒、毒气等接近,指的是有害气体。
一些古人相信“干戈之后,必有螟蝗”。东汉班固在《汉书·五行志》提出战争造成了蝗灾。这种观点在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如《太平广记》中记载,“蝗之为孽也,盖沴气所生”;宋朝大臣胡铨认为“旱蝗之患,实兵戈怨毒之余所由作也”;罗大经认为“蝗灾每见于大兵之后,或云乃战死之士冤魂所化”。
小小的虫子被人为地神化了,顺着这个逻辑,人们竟然开始用祭神的办法来解决蝗灾!
宋朝时有专门的祭“蝗神”活动,据《宋会要》记载:
“庆历四年六月,天下螟蝗颇为民物之害,乞京师内外并修祭酺。”
3磕头不管用,还得靠科学
祭祀只能稍微安抚人心,要消灭蝗灾,靠的还是好办法。宋朝人想出了各种消灭蝗虫、预防蝗灾的手段。
其一,火焚蝗虫。
消灭蝗虫的最直接办法是捕打,但这种办法不利于对付大规模袭来的蝗虫群,于是人们发明了用火焚烧的办法,这招对蝗虫的虫卵和幼虫最有效。
蝗虫的幼虫称蝗蝻,还没有长翅膀,依靠咬食植物叶茎活命,在其密集处放火焚烧可收到良好效果。
1017年3月,“开封府及京东、陕西、江、淮、两浙、荆湖路百三十州军,并言二月后蝗蝻食苗。诏遣使臣与本县官吏焚捕”。
其二,培养和保护蝗虫的天敌。
1016年这场蝗灾发生后,大臣李士衡上奏说:“河北螟虫多不入田亩,村野间有蚁食之。又蝗飞空中,有身首断而殒者,有自溃其腹,有小虫食之者。”
这些蝗虫败给的是自己的天敌——鸟类、鸲鹆、蛙、蟋蟀、蛾甚至寄生小虫等都能“食蝗”,或让蝗虫繁殖速度减慢。
宋朝颁布过许多“禁捕蛙令”就是出于保护蝗虫克星的目的,防止蝗灾。
其三,多植蝗虫不喜的作物。
除了上述天敌,宋人发现,蝗虫不喜欢接近麻类以及各种豆类植物。1016年蝗灾发生后,宋真宗曾对宰相王旦说:“诸路使臣言,飞蝗多不食豆苗。”
王旦回答:“前月蝗飞度河北,乡民方备焚扑,连夕西北劲风,由是不及远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坚实,不复为虑矣。”人们有意识地多种这类作物以对付蝗虫。
其四,早收庄稼饿蝗虫。
人们逐渐摸索出一个规律:蝗灾最严重的时候往往正逢庄稼正成熟之时。因此,与其等到庄稼完全成熟喂了蝗虫,不如提前收割。
所以,一旦人们预判可能发生大规模蝗灾,即便庄稼还没有完全熟透也提前进行收割。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曾下诏:“闻河北飞蝗极盛,渐已南来,速令开封府界提举司、京东西路转运司遣官督捕,仍告谕州县收获先熟禾稼。”
4捉虫换粮法,最厉害一招
灭蝗灾,当然离不开“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为调动更多百姓参与治蝗灭蝗,宋朝推行了一种制度——“以蝗易粟法”。
针对无法高飞的蝗卵、蝗蝻,只要进行捕杀,就可以凭借“战果”到官府处按比较兑换成粮食或钱。
宋仁宗时规定:“去岁飞蝗所至遗种,恐春夏滋长。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给菽米五斗。”诏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给二十钱。”
这项制度越来越细化,毕竟不同的地方和季节获取“蝗子”的难度不一样,于是制度上有了区分。宋神宗时规定:“有蝗处委县令佐亲部夫打扑。如地里广阔,分差通判、职官、监司提举。仍募人得蝻五升或蝗一斗,给细色谷一升;蝗种一升,给粗色谷二升。”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大家都到庄稼地里捕杀“蝗子”,毁坏庄稼怎么办?这一点,制度也有考虑。比如,宋神宗时规定:“即因穿掘打扑损苗种者,除其税,仍计价,官给地主钱谷,毋过一顷。”
此举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广大百姓的积极性,成为灭蝗行动中最厉害的一招。
很多人会有疑问:不少昆虫都可以吃,蝗虫能不能吃呢?能不能用吃的办法解决蝗灾?
不错,蝗虫是可以吃的。宋朝诗人章甫有一首《分蝗食》,就写到吃蝗虫的事:
“田园政尔无多子,连岁旱荒饥欲死。
今年何幸风雨时,岂意蝗虫乃如此。
麦秋飞从淮北过,遗子满野何其多。
扑灭焚瘗能几何,羽翼已长如飞蛾。
天公生尔为民害,尔如不食焉逃罪。
老夫寒饿悲恼缠,分而食之天或怜。”
当然,大多数古人不认为吃蝗虫能解决蝗灾,原因很简单——蝗虫又不是粮食,偶尔吃几只尝尝新鲜还可以,整天吃谁受得了?
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将蝗虫消灭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