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揭去年就已人传人 中疾控回应:你们没看懂(组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CDC)推到了风口浪尖。

原因在于,这篇论文称,研究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此外,1月1日~1月11日,共有7位医务人员感染。但此时,公众对此一无所知。

科学家是该先发表论文还是该先进行防控?争议的焦点由此而来。1月31日一早,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他是上述论文的共同作者。

“这是一篇回顾性分析!12月中旬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病原不清,都是调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学的推论!Onset的日子都是推测,这个大家没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混在一起。”高福对第一财经表示。

高福也表示,回顾性调查的工作正是CDC的职责之一,找到元凶,回顾性调查,指导未来防控。“我们的防控一直没有停,一个月来大家都没有觉睡。”

这是回顾性分析

美国时间1月29日发表的这篇论文,由中国疾控中心领衔,包括了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研究的通讯作者包括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杨波。共同作者也包括了高福。

在这篇论文中,调查小组分析了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的425名病例情况。分析显示,前425名确诊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9岁,男性为56%。到2020年1月1日之前发病的大多数病例(55%)与华南海产品批发市场有关,而随后的病例为8.6%。平均潜伏期为5.2天,分布的第95个百分位数为12.5天。在早期阶段,该流行病的病例规模每7.4天增加一倍,感染的平均连续间隔为7.5天,基本传染数(R0)估计为2.2。

根据这些信息,论文称,有证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来在亲密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这篇论文由于披露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更多信息,引发了普遍质疑。

1月31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题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的说明》的文章,文章表示,论文是根据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论文中提及的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分别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于1月20日晚、武汉市卫健委于1月21日凌晨向社会公布。

论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

文章也表示,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

不过,这篇文章并未回应,中国疾控中心是在什么时候得出“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这一判断的。

对于传染性流行病学来讲,回顾性研究确实极为重要,没有回顾性研究就无法更清楚地认识传染病的发病规律,进而制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也因此,在一种传染病爆发以及病例诊断之后,首先会出现的,就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一位流行病毒学专家也对记者表示,回顾性研究是传染病的基础工作,必须依据已有病例进行,在没有病例的情况,谁也无法观察出这个病毒发展是什么路径。

“其实,425例的数据还不足够展示新病毒的特点,只能说明过去和(425例)当时的状况,未来如何发展,还需要继续观察。”上述流行病毒学专家说。

如中国疾控中心声明,这些病例是之前所发公布确诊病例,研究小组利用这些公开数据,开始了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如何展开

根据这篇论文,最早的新冠肺炎病例是通过“病因不明的肺炎”监测机制确定的。

为了识别肺炎病例,并努力提高早期发现的敏感性,研究团队制定了量身定制的监测方案,以在2020年1月3日识别出潜在病例。

针对可疑新冠肺炎的初始工作案例定义,首先是基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案例定义。在获得了有关已确诊病例的新信息后,又于2020年1月18日更新了定义可疑病例的流行病学标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就会通知由中国疾控中心,省级,地方市级疾控中心和县级疾控中心组成的联合小组,开展详细的现场调查并收集呼吸道标本,这些标本会在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进行集中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和地方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还对所有疑似和确诊的病例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他们通过与受感染者、亲属、密切接触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访谈等方式,收集流行病学数据,以确定患者发病前两周的接触史,包括接触野生动物的日期、次数、频率和方式,尤其是在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可以买到的野生动物。此外,研究人员还收集了暴露于任何相关环境下的信息,以及与具有类似症状的其他人接触的信息。

这些在调查中收集到的所有的流行病学信息,包括接触史、时间表和密切接触者的身份,都进行了交叉核对。

经过如此路径,研究团队获得了425名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

基本传染数约为2.2

传染性流行病的回顾性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在于看清楚传染病的规律,只有看清楚了敌人才能做出更好的防控。

除了上述被质疑的内容,这篇论文还透露了什么值得关注的信息?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2019年12月10日至2020年1月4日之间发病病例的数据,来估算疫情的增长速度。

论文称,限于1月4日之前的数据情况,估计新冠肺炎的基本传染数约为2.2,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患者将感染传播给2.2个其他人。就新冠肺炎而言,论文称,控制方面的挑战包括许多轻度感染的明显存在,以及隔离病例和隔离其亲密接触者的资源有限。

但是,因为对疫情的意识增强以及最近几周来检查的可用性和使用率提高,将增加确定的感染比例。

这篇文章中使用的一张图表上显示,1月11日之后,病例数出现了下降。不过论文也称,很可能是由于对最近发作的病例的不确定性以及鉴定和报告的延迟,而不是发病率的真正拐点。

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测试剂盒的可用性和使用量会增加,因此,论文称,在解释1月份病例增长速度时应格外小心。

总之,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早期阶段,病例规模每7.4天增加一倍。平均连续间隔为7.5天。

论文也提醒,紧迫的下一步措施包括确定最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减少社区内的传播。随着对流行病学特征和病例发作的动力机制的更多地了解,也需要完善工作案例的定义。同时,也需要继续监测病例以发现流行病学的任何变化,例如,年轻人群体或医务工作者的感染。


相关报道:

近3天确诊人数猛涨,和“封城”有关?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别被吓到,很多是前期积累的

30日晚《新闻1+1》栏目中,白岩松连线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针对网友特别关注的问题进行答疑。

白岩松:从饼状图一眼能够看到,这三天(确诊病例)就占去了总体确诊病例这么大的比例。但是它跟武汉“ 封城 ”,“ 封城 ”这个词虽然不准确,但是可能很多的观众更容易懂,就姑且用它。恰恰这三天出在封城的第五、第六、第七天,对得上吗?您怎么分析这三天的高峰值?

吴尊友: 大家不要被这三天的数字吓倒,这是一个全国的统计数,主要来自湖北,尤其是来自武汉。在武汉、在湖北前期积累了大量的病人,由于医护能力跟不上,很多病人没有被及时诊断上报。这几天更多的是消化了前期积累的病人。如果你把这个新报告的病人按照他的发病日期来看,好多病人实际的发病日期要往回推好几天,按照发病日期统计的数字比现在要乐观的多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