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2岁小孩,科学家能不能培养猩猩说人话?(组图)



在当今地球上,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霸主,自然有许多优于其他动物的优越之处。比如,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说来也奇怪,不少动物都具有发声器官,但是却只有人类会说话,就连亲缘关系最接近的猿类动物也无法说出像样的语句。

人类历史进程中,曾有一些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培养类人猿“说人话”。猩猩说话的场景除了出现在动画片里,有没有可能出现在真实生活中呢?






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度高达96%,可谓是和人类最亲近的物种了,会不会是最有可能学会人类语言的物种呢?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做过教猩猩说话的实验。

1951年,美国的海斯夫妇收养了一只名为维基的雌黑猩猩。黑猩猩的智力大概和人类2、3岁的婴儿相当,于是海斯夫妇把维基和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养在一起,给予同等的关爱和学习语言的机会。

他们设想的理想结果是,维基将会和人类孩子共同进步,掌握说人话的能力。然而,实际结果却让两人迫切地停止实验。







黑猩猩维基的确学会了发出几个简单的英语元音,模糊地表达了几个简单的词汇,但它对于人类语言的学习再也没有任何进步了。而与人类婴儿共同抚养的初愿本是促进黑猩猩的学习过程,结果它反而“教坏”了婴儿。

黑猩猩比人类婴儿发育成熟得更快,于是维基更早地学会了各种调皮捣蛋的把戏,给“同龄人”海斯的女儿做出了坏榜样。

同时,糟糕的语言能力也拖慢了海斯女儿的语言发育进程。眼看实验正在往违背初衷的恶劣结果发展,海斯夫妇只好放弃了这个实验。







人类不止一次尝试培养猩猩说话,但每一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人们承认了让猩猩说人话这条路很难行得通。

但科学家发现,人类和猩猩交流的方式并不只局限于语言,教猩猩做手语就很有效。

在经历过许多次口语教学失败后,1978年,人类学家林·迈尔斯领养了一只红毛猩猩Chantek。她没有像前人一样竭力培养猩猩说话,而是意外地发现,它能在手语展示上有惊人的表现能力。



林·迈尔斯与Chantek

在Chantek只有六个月大的时候,林就开始了抚养工作,并创建了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项目,旨在向Chantek教授手语和人类文化。

林把Chantek当成孩子般对待,和它一起生活在林工作的田纳西大学里。而在满怀爱意的养育下,Chantek也表现出超过同龄猩猩的智力和理解能力。短短几周,林就教会它比划苹果、玩具等简单词汇。

几年后,林表示Chantek已经掌握了150种手语词汇。它可以对林的话语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当林询问邻居家的狗在哪时,Chantek能迅速地指向正确的方向。当受伤或难过时,Chantek也被认为向林传达了受伤的动作与负面情绪。

林甚至把Chantek带到自己的课堂上,像普通大学生一样认真上课。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自然也要经历考试。林特意安排了辨认颜色、使用工具等几项考核内容,最终Chantek的照片赫然出现在那一届毕业生的毕业照上。



毕业名单上的Chantek

林还尝试培养Chantek的金钱概念,用几枚铁质的代币作为零花钱,让它用来购买冰淇淋等商品。于是Chantek因为掌握手语、使用货币、上过大学等标签而一举成名。

虽然Chantek的行为令人惊叹,但它的晚年却被剥夺了曾经享有的优渥待遇。一次,Chantek在校园里攻击了一位女学生。自此之后,它被逐出人类社会,居住在动物园里直到死去。


Chantek与人类进行金钱交易

还有一位曾经两次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凭才智成为“封面女郎”的大猩猩Koko,也精通手语。它能理解2000多个口语单词,掌握了1000多个手语动作,其中不少是由主人自创的“猩”式手语。

被誉为最聪慧大猩猩的Koko已然成为了人类社会中的名“猩”。它甚至还拥有了一只猫作为宠物,光凭这就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了。



两次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Koko

其实野生猩猩本身就擅长用200多种肢体语言和同伴交流,比如大猩猩捶胸顿足表示愤怒,黑猩猩摸嘴意为求食物,倭黑猩猩大声叫喊、挠胳膊其实是在求梳毛……

猿类动物的肢体语言相比口语能力更显著,所以也更擅长学习人类教授的手语,而不是口语。

尽管猩猩的手语交流表现卓越,他们的智力水平也相当于两岁的人类儿童,但它们并不能在人类培养下,像两岁儿童一样开口说人话。







虽然类人猿的大脑与人类大脑最接近,但大猩猩的大脑容量也只有人类大脑的一半,黑猩猩只有四分之一。科学家发现,决定能不能说话的关键,在于学习发声的神经基础。

也就是说,即便猿类拥有类似人类的声音解剖结构,但是它们的脑力无法启用语言功能。

人的发声器官遍布着感觉神经,当人体决定要发声时,首先由神经系统把发声信息传递给肌肉,使器官按照指令工作。这时发声行为还没结束。

接着,发出的声音经过听觉系统再次反馈给大脑,大脑对声音进行重新调整,再次通过神经系统发出对肌肉新的调控信息。

在这种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人类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表达意愿,使声音内容和形象符合要求。


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的发声器官

另外,人体对于声音还有很强的“美化”功能。人的声带是个短小的振动体,最初由声带发出的基音是十分微弱干涩的。

但幸好,这时喉腔、咽腔、口腔等相关人体器官起到很好的调整辅助作用,它们通过协同振动,对基音进行音量、音高和音色的调整,这样形成的声音才是最终发出的声音。



人体声带

而其他动物几乎没有如此强大的发声神经网络,自然也就不能像人类一样拥有言语表达的能力。

同时,大脑皮质中有一块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关联区域。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块关联区域面积越大,灵长目动物的发声器官也越大。这进一步证明了智力水平与类人猿能否发声说话的关系。

但是,难道动物开口说话的语言能力只和智力有关吗?土拨鼠尖叫着表示反对。

一位名叫斯罗伯德切克奥夫的生物学家终身都在研究草原犬鼠(也就是土拨鼠)的沟通方式,他发现土拨鼠可能具有地球上仅次于人类的复杂语言体系。



大多数人对于土拨鼠发声的印象,几乎都停留在那一张席卷整个互联网的“土拨鼠尖叫”表情包。

但那位生物学家发现,在土拨鼠的语言系统中,尖叫的变化非常多,而且具有很强的表意性。



这只土拨鼠的叫声并不是“啊!”,表情包展示的声音是后期配的

作为体积弱小的草食动物,土拨鼠面临不同的食肉动物时,竟然会发出不一样的尖叫声波。也就是说,土拨鼠可以通过声音表达出特定食肉动物的名称。

而通过不同波长的声音传递,土拨鼠同伴就能理解来者是狼、是鹰,还是人类?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逃跑策略。

另外,对于颜色的辨认,土拨鼠的尖叫声也表现出特定的波长。这说明,它们也能喊出颜色的词汇。


遇到鹰、人类、郊狼和家犬时土拨鼠分别发出不同的声波



生物学家推测,土拨鼠的词汇量大概有一百多个。除了互相报警之外,它们或许日常中还会像人类闲聊一样侃天侃地侃人类。

由此看来,语言能力是由发声器官和发声的神经基础共同决定的。

既然通过教授动物语言的方式,打破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沟通障碍,这位生物学家索性转向开发一种把动物语言翻译成英语的程序。

他打算从与人类最亲近的宠物狗入手,研究它们的各种吠声和身体语言,将这些沟通方式分类形成算法,加载到人工智能中,研发出动物翻译机。

如果有了这种神器,人类将理解清楚动物的诉求,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人类通常聚焦于动物的口语表达上,其实也是片面地从人类角度上考虑。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但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它们也有其独特的交流方式。

许多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也有着复杂的交流体系,例如声音、面部表情、姿势、步态等等。它们同物种之间的沟通未必就比人类之间的沟通困难,反而可能突破人类多种语言的界限,具有普适性。

反观人类本身,有时连语言相通的人际交往中都常常出现沟通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总想着让动物说人话呢?







Tedd Roberts. Are We Really Just Wired Differently?BAEN, 2016.

尼洪涛. 发声器官的机能与运用[D]. 河南大学, 2010.

王庭槐, 侯慧存. 人类大脑语言中枢研究进展[J]. 自然杂志, 1989(4):304-306.

祁志强, 丁国盛, 彭聃龄. 双语者代码切换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从行为研究到脑成像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6, 12(3):280-28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