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这25年:艰难起步 2020年向全球提供服务(组图)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以往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这门尖端科技。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展顺利,计划于2020年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北斗一号向中国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到如今北斗三号开启全球化服务进程,从奋起追赶到并跑超越,中国北斗人在短短20余年里实现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惊人飞跃”。

端午特别策划《我的中国“心”》,今天为您讲述中国北斗这20多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创新路。




刚刚过去的一年,北斗卫星进入密集发射期。如今,在浩瀚的太空中,北斗卫星正在布局全球组网,到2020年就可以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等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 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从跟跑到并跑到今天呢,我们部分的功能性能指标已经可以说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里头属于这个领跑这样一个地位。

虽然现在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994年我国开始规划北斗蓝图的时候,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人甚至对导航卫星一无所知。

这个用药盒、牙签和纸板制作的简易模型,寄托了北斗人对中国导航卫星最初的梦想。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 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这有我们画的什么4A、4B,这些是来表征在天上卫星如果出现什么情况以后,我们整个卫星的姿态会有什么这个变化,这些的变化会不会对我有效载荷的天线啊,造成什么位置上的偏差。

虽然起步晚,底子薄,北斗人还是给自己定下了“三步走”的目标。那就是“2000年,北斗一号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北斗二号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北斗三号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无到有,困难重重,要想造出自己的卫星,就得突破核心技术。






上图这个方方正正的匣子叫铷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核心部件,它决定着卫星导航的灵敏度。当时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制造,一旦国外停止供货,北斗卫星的研制将彻底停摆。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王金刚:我们中国要搞自己的导航卫星,还是要把关键的技术要掌握在我们国家自己手里边,不能完全依赖于别人。

国外技术封锁,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选择创新,那就意味着没有退路。科研人员们只能一点点摸索。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让他们的科研经常回到起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 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没有这个合适的这个试验方法,那么就来比对方法一,方法二,哪个更能准确的反映我的这个产品的最终特性,应该说想了很多办法。

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轴劲儿,研发人员又连续攻克了行波管放大器国产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对于导航卫星来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密集发射的背后是更严苛的标准。就在第9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总体主任设计师刘家兴发现了一个关键指标超标一纳秒。一纳秒是什么概念呢?十亿分之一秒,短到用“瞬间”都难以形容,刘家兴却跟它较上了劲儿。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 刘家兴: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那也就是说我们就是要带着隐患、带着遗憾、带着疑虑,让卫星去上天。

此时,距离卫星发射窗口只有四个月。北斗人不眠不休,反复测试,最终发现,单机的软件设计存在瑕疵,经过修改后,指标正常了,卫星成功升空。

事实上,二十多年来,这样的较真是北斗人的常态。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 王金刚:对待任何不符合性,一定要把它彻底地消除掉,才能发射。






不带一丝隐患上天,20多年来,以“万无一失”的工作态度,北斗人先后把45颗卫星精准地送入太空。如今,在风驰电掣的动车组、在茫茫大海的渔船上、在如影随行的手机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北斗系统正在大显身手。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 卫星首席总设计师 谢军:闯过来,干过来的。我们都有一个理念就是,用成功来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几代北斗人,这20多年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只有拥有自己的技术,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被卡脖子。“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是他们铭刻于心的北斗精神,正是坚守这样的信念,快速发展的中国北斗工程,正在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靓丽名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