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里求生,大概是各种绝境生存中最让人绝望的一种了。没有水,没有食物,哪怕强如贝爷,面对无情的大沙漠,也是各种狼狈。被迫吃起了小甲虫,蝎子,被蜜蜂蛰,遇到响尾蛇,甚至还要通过喝尿的方式来保存体液。
贝爷被蜜蜂蛰成了卷福
太重口的图片这里就不放了
不过有的动物则毫不在乎,非常适应
但降落沙漠后的生存,却是航天员必修课。谁也不能保证返回舱一定会落在指定地点,万一不幸降落沙漠,航天员们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存活到救援队抵达。
他们会做些什么准备呢?
沙漠求生
探索太空奥秘的这几十年,已有22名航天英雄为此献出了生命,其中就有11人是在航天器返回降落的过程中牺牲的,个中凶险不言而喻。
不知会坠向哪里
航天器返回是应用变轨的原理,强制航天器脱离原来运行轨道再入地球大气层实现返回,即采用直接进入法返回。按照这种方法,航天器从外层空间返回地面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4个阶段。
而当在发生故障无法实现航天器的强制返回时,则有可能采用所谓轨道衰减法返回或制动椭圆法返回,即利用地球高层稀薄大气的微弱阻力使航天器运行轨道自然降低,然后进入稠密大气层以实现返回。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很难预计着陆时间和位置。
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设备使落点精度产生误差。前苏联 “上升2号”,在穿越大气层时因为高温发生意外爆炸和空气泄露导致飞船自动导航定位系统发生故障,制动发动机停止工作,不得不手动制动缓慢降落。
“上升2号”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同时也是太空行走第一人
最终返回舱的降落地点也不是原定的苏联南半部地区,而是在北部的彼尔姆附近一个积雪很深的林区,偏离了预定地点3200公里,指挥中心和他们失去了联系。
3月的苏联依旧寒冷刺骨,天黑后气温越来越低,唯一可用来御寒的降落伞被挂在几十米高的树梢上。飞船内在穿越大气层时用来降温的制冷空调一直在运行,他们费了半天的劲也没关上,飞船也进不去。
两名航天英雄被迫在零下20多度的西伯利亚密林度过一夜,期间还险些遭到饿狼的袭击。
第二天,空中搜救人员终于从空中发现了他们,由于在原始森林中直升机无法降落,只好先给他们空投了一些食品、酒和防寒服。漫天呼啸的暴风雪几乎把这些东西全给吹散了,不过幸运的他们还是捡到了几根香肠外加一只皮鞋。直到第三天,地面搜救人员才赶到,两人只能脚蹬他们提供的滑雪橇,靠自己滑出森林赶到9公里外的临时停机场。
差点就出不来
有鉴于此,为了防止我国航天员降落在寒区、沙漠、山地、森林、海上等恶劣地形,飞船内会配备急救箱,其中除了一些必须品,还有匕首、手枪、染色水(一瓶染色水可以把航天员周围的海水染成橘黄色,以吓跑鲨鱼,方便搜寻)。其中携带的手枪为“64式太空手枪”( 现可能改用“11式”的手枪)。
那当着陆点被预定在无边的沙漠中,航天员又该如何熬过等待救援的这段时间呢?
我国航天员现状
2016年6月26日,长征七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着陆。以往的飞船返回点大多是较为平整的陆地、海上。这次把返回舱着陆点瞄准在沙漠,不仅是我国首次,在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也属首次。
长征七号返回舱顺利着陆
而我国航天员首次沙漠野外生存训练也在去年五月展开,并于5月26日圆满完成。
航天员模拟训练
此次训练为期19天,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提供训练保障。训练旨在使航天员进一步掌握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救生物品的使用方法,提高生存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协作和凝聚力。
据报道,此次训练主要针对空间站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着陆沙漠地域特殊情况,设置了远距离求救联络及野外生存掩体搭建、野外生存及近距离求救联络、沙漠野外行进等科目,航天员分6组3批次展开训练。
在训练中,每个团队都穿着太空服,模拟紧急着陆场景。他们需要自己离开太空舱,报告他们的位置,并在沙漠中生存,直到48小时后救援到达。
离开太空舱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此次训练中,航天员克服了大风扬沙、烈日高温、降雨降温等恶劣气象条件的考验,真实体验了沙漠的自然环境,也进一步验证了救生物品配置的合理性,为后续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
沙漠出行必备指南
尽管我们很少有机会像航天员那样接受沙漠环境生存训练,但还是有必要了解以下在沙漠中生存的几大原则。
一、 喝足水、带足水、学会找水的各种方法;
二、 要“夜行晓宿”,千万不可在烈日下行动;
三、 动身前一定要通告自己的前进路线,出发与抵达的日期;
四、 前进过程中留下记号,以便救援人员寻找;
五、 学会寻找食物的方法;
六、 学会发出求救信号的各种方法。
必要时发送sos
衣着方面,由于大部分水分流失都是通过汗水发生的,所以出行沙漠时应该用宽松轻便的衣服遮盖尽可能多的皮肤,这将会使你的皮肤出汗、减缓蒸发,从而减少水分流失。出于这个原因,最好是穿棉质汗衫,而不是排汗面料。用一件轻的风衣盖住它。
武装到脖子
减少水分流失流失
水是沙漠中不可或缺的,无论何时进入沙漠,都要带上比预期更多的水。当在阳光和40℃(104℉)的热量下行走时,一般人每小时会损失900 mL的汗水。
若是没有带上足够的水,那么如何寻找甚至制造水是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学会正确寻找水源
沙漠中跟踪动物的足迹,常常可以找到水源。或是根据植物判断,如生长着芦苇的地方一般1~5m以下有地下水;芦苇生长茂密的地方,地下水只在1m左右;有芨芨草生长的地方地下水在地表下2m左右;生长着柽柳等灌木丛,通常地表下6~7m深处有地下水;有胡杨林生长的地方地下水距地表5~10m左右。
往里挖 水就在底下
此外,牧民废弃的牛羊圈可能有水源,凡是有水井的地方,牧民会在附近堆石块作为标记。必要时,仙人掌等一些植物以及尿液也是可以选择的水源。
利用沙漠昼夜温差得到部分水资源
(1)深挖沙坑,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挖一个直径1.5米宽深度在1米左右的坑。
(2)捡石块堆起来。越多越好越高越好,制造冷凝水的基础,沙漠夜间温度很低,一般为7~15℃,因此石块夜间温度很低。
(3)覆盖石块(尽可能用身边的绿色杂物,夜晚温度很低不推荐用自己衣物)保温石块温度,延缓石块温度升温创造较大的温差,利于冷凝水的出现。
(4)正确时间,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沙漠温度开始回升,但是沙坑中石块温度还是保持较低温度,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出现了冷凝水。这时择机可以吸食石块上的少量冷凝水解决口渴。
这种装置也能造水
生火
生火不仅能让人保持体温,驱赶野兽,更是发出信号的好方法,白天产生烟雾,晚上产生光线。在沙漠中有许多枯死的树木,最寒冷季节也可自己动手打造“火炕”,也就是挖一席之地,在上面烧火,然后用沙子掩埋,人睡在烧热的沙子上。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全自助极限探险,探险者可以不带帐篷,以减轻重量。
保持水盐平衡
持续大量排汗会导致体内盐分大量损失而引起抽筋,因此,进入沙漠时,最好准备一些淡盐水或食用盐。
夜行
白天行走晚上休息能保证视线清晰,但如果真的在沙漠中遇险,夜间凉爽的空气使你能更快速地前行,而中暑的危险极小。
夜行更凉爽
且不易中暑
判断方位
如果没办法得知自己的方位与方向,只能通过自然条件判断。沙漠中地形开阔,云量极少,多晴天,因而用太阳和北极星辨识方向都非常理想。此外还可以利用沙丘走向判定方向: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是迎风面,坡度较小,沙质较硬。东南面背风,坡度大,沙质松软。另外,沙漠中的植物,如红柳、梭梭柴、骆驼刺等都向东南方向倾斜。
如果遇到这种沙子……
还是换种方法吧
但道理毕竟是道理,简单易记,不真正深入沙漠体验一番还是难以体会沙漠生存之艰苦的。让我们为航天员挑战太空的勇气与为此付出的汗水鼓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