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可怕的生化灾难,可能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英国《卫报》日前放出惊人的消息,欧洲最大,也是“最危险”(“Most hazardous”)的核设施,正在发生核泄漏,而且,已经泄漏了三年之久。
报道提到的核设施叫塞拉菲尔德,位于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亚海岸,与北爱尔兰隔海相望,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雇佣员工11000人,储存并处理来自过期核武器、核电厂的核废料。
更可怕的是,让中国人谈之色变的福岛跟它一比,甚至都不算啥。
据报道的描述,就连当年震惊全世界,被拍成无数影视作品的切尔诺贝利,和它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卫报》还说,泄漏系中俄黑客攻击所致。
这么火爆的新闻,最先引爆的依然是在短视频里,无数的中国人奔走相告。然而,吊诡的是,除了报道此事的《卫报》还有短视频,一切风平浪静。
没有人在乎这件事,连一向激进的环保组织似乎都没见什么行动,他们依然热衷于上街堵路,似乎核泄漏远远比不上货运卡车更危险。
在简体中文世界流传的核泄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
英国不少留学生,在视频里各种破防。
核废水一漏三年,的确太颠覆三观了。
按英国的学制,如果你足够“幸运”,本科三年那就是身在辐中不知辐啊。
有留学生们刚到英国,发现英国的自来水能直接喝还免费,欣喜若狂之下狂饮几杯,甚至喝出了一丝微甜。
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甜味可能是水管老化之后导致的铅含量超标,刚拿“只是铅而已”宽慰完自己,今天再一看新闻,好家伙铀比铅稀缺多了,这么一想感觉血赚,就是身上哪哪都不舒服。
不得不说,英国最硬的不是水质,是留学生们的八字。
还有留学生看完新闻后,“没有很大力”地拽了一下自己几根头发,结果就被连根拔起。
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发上社交媒体之后,“关灯看看身上发不发光”,成了最火的互动。
不得不说,英国最亮的不是伦敦夜景,是夜里留学生们身上若隐若现的莹莹绿光(开玩笑)。
更有行动派,刚来英国半年,遇上这档子事,拉上行李箱直奔机场,头也不回地直奔祖国怀抱。
那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英伦三岛明天就要内战了。
这甚至成了留学机构们的营销手段。
“什么成绩,什么均分,什么绩点,什么雅思托福,乱七八糟的都不重要”,多吸收一伦琴辐射,升学就能干掉千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风水轮流转,中国的水居然比外国的香甜,这样千载难逢的时刻,不去看看老外版的“这国怎,定体问”,岂不是浪费?
然而,老外的整体反应相当淡定,难道他们早已对核辐射群体免疫了?
还是说他们吃习惯了,毕竟已经悄悄泄漏了三年,一天不来个几伦琴浑身难受?
抑或是他们还压根就不知道核泄漏的消息?目前也只有《卫报》一家像样的媒体报道,英国政府倒是回应了,但听不出有大事发生的意思。
而且,不单单是英国人,塞拉菲尔德对岸就是爱尔兰,爱尔兰民众也无动于衷?向来看英国人不顺眼的法国人呢?还有北欧人,北海的海鲜统统不要了?
环保少女呢?也一句话都不说?How dare you?
更尴尬的是,当年日本排核污水,中国人集体破防,当然情有可原,毕竟一衣带水。
英国可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呢,终于有一次隔岸观火的机会,怎么别人都没怎么慌,这火还怎么看?
我甚至怀疑自己看错了:英国真的核泄漏了?
2
英国确实不怎么慌,仿佛这事跟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
报道此消息的《卫报》,其实是一家挺“奇葩”的媒体。
它相当偏左,常以情绪和偏见吸引读者。
但它又绝非毫无职业素养,这家成立于1821年的媒体,底蕴还是在的。
所以结果就是,它写的东西,往往得先质疑,再相信。
在这篇洋洋洒洒好几千字的报道里,《卫报》对塞拉菲尔德核设施主要做了如下指控:
塞拉菲尔德在2019年就报告过一起核泄漏,在此后的两年里持续恶化,平均每天都有约2.3-2.5立方米的辐射性液体漏出。
去年7月,英国政府有关部门(COMARE)表示,2020年至今,泄漏都在以2.5立方米每天的速度持续。
欧盟的一份报告显示,塞拉菲尔德如果发生严重事故,可能比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更严峻。
塞拉菲尔德核设施的泄漏事故已经引发美国官员的担忧。此前,塞拉菲尔德核设施的运营状况已导致英国与爱尔兰、挪威之间的外交关系紧张。
此外,为了渲染血汗工厂的气氛,《卫报》还援引一位前员工的话,称塞拉菲尔德员工在高压下普遍存在精神问题,员工自杀时有发生,性侵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总之就这么个破地方,就是人类文明的倒退,地球环境的毒瘤。
12月6日,在《卫报》报出核泄漏的隔天,塞拉菲尔德在英国政府官网上发出澄清声明,主要有以下几点:
《卫报》的主要信息都来自一个叫Alison McDermott的前员工,这哥们2018年入职,干了21天就因为表现问题被辞退。这么一个人说的话你们也信?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塞拉菲尔德是完全公开且透明的,公众对此并非毫不知情,《卫报》就是在炒冷饭。
塞拉菲尔德不会给公众安全造成“额外”风险。
核废料是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正在积极处理,但处理起来需要时间。
双方你来我往,但到底漏没漏?
不好说,但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当年日本往海里倒核废水,一众国家急得跳脚,同为岛国,靠海吃海的大英,却有一种已经见过大场面,且早已习惯加料海产的淡定从容。
直到12月12日,谜底才最终揭晓。
英国政府官网发布了一篇长文,用于解释塞拉菲尔德核泄漏的原理和情况,其中用到“现在正在泄漏的核废液”(“The liquor now leaking”)等字眼,算是实锤。
《卫报》此文发于英国时间12月5日,从曝出消息到英国政府最终出面解释,隔了一周。
而就在12月4日,《卫报》还搞了个大的。
这篇同样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里,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塞拉菲尔德核泄漏,都是中俄黑客攻击搞的鬼,作为全欧洲的核废料处理命脉,塞拉菲尔德自2015年以来一直受到中俄持续不断的黑客攻击。
一天后就曝出塞拉菲尔德核泄漏的消息,《卫报》想往中俄身上泼脏水之心,相当刻意。
只不过中俄还没做出什么反应,先把英国政府吓得够呛。
一向懒散的英国政府在12月4日当天火速澄清,称塞拉菲尔德在网络安全上确实需要升级,但没有任何证据表示其受到了网络攻击,《卫报》报道的是fake news,我也是被冤枉的。
面对大国指控时光速出击,面对核泄漏却相当淡定,哪个危害更大更惹不起,大英心里门清。
3
别看大英现在不行了,当年在核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仅次于美苏。
一大表现就是民用核能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英国一共建成了7座镁诺克斯核电站,14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达到480千瓦。
民用核能的发展也带动了英国核电体系的繁荣,在核废料的处理上,大英也颇有心得。1964年,塞拉菲尔德核后端处理厂建成使用。
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储存并处理用过的镁诺克斯合金核燃料外壳,由于镁极其活跃,极度易燃,镁诺克斯合金外壳需在水下储存(“Underwater storage of Magnox fuel cladding”)。
上世纪80年代,英国核能发展陷入停滞。如今,所有的镁诺克斯反应堆都已被关闭,大量镁诺克斯合金,也就需要塞拉菲尔德消化。
塞拉菲尔德接收到这些核废料后,会把它们扔到一个叫做Magnox Swarf Storage Silo(MSSS)的储藏装置,经过一定处理后,静待辐射消失。这也是世界不少国家的常用做法,本质上和福岛装核废水的那些罐子是一个路数。
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但等你看完英国人的一系列骚操作之后,会冒出一身冷汗。
要知道,镁诺克斯合金外壳曾与铀燃料亲密接触,自身辐射爆表,极其危险。
但英国人可能还嫌不够刺激,拿一堆高能辐射物做了道乱炖。
在MSSS里,除了镁诺克斯合金,还有大约1万立方米的污染材料和6万多个贝塔-伽马放射混合污染物(Miscellaneous Bata Gamma Waste)。他们可能来自英国本土,也可能来自瑞典或意大利。
这要是出问题,别说英国了,全欧洲怕不是都得陪葬。
但毕竟不是6万多颗核弹,如果修坚固一点,包严实一点,问题应该也不大。
一开始确实是这么想的。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用混凝土和沥青,在塞拉菲尔德建了第一个储罐,内部又隔出了22个隔间,每个隔间都有大概15米深,足以放下6个双层巴士。
此后的20年间,随着第一个逐渐装满,英国人又陆陆续续建了三个。
这在当时可能算得上是世纪工程,但不要忘了,维修保养这玩意的是英国人,永远不要低估他们的懒散程度。
上世纪70年代,MSSS刚建成,地下就检测出了辐射液体的渗漏。
至于怎么解决的,英国人用“自我密封”(Sealed itself)来形容,其实就是漏着漏着自己就莫名其妙好了。
接下来的几十年,这玩意都相当坚挺,直到2019年,又漏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雨雪风霜,如今的MSSS早已老化不堪。《卫报》在报道中甚至用“支离破碎”(“Crumbling”)来形容这座核设施的老化程度。
唯一的安慰,就是英国人认为这次泄漏的辐射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那次了(“Far less radioactive than 1970s”)。
2000年6月,随着最后一批核废料被放入MSSS,这个古老的核设施也终止了营业。英国人在塞拉菲尔德修建了更加先进安全的镁诺克斯合金压缩厂(Magnox Encapsulation Plant),准备把MSSS内的核废料全部转移到新设施中处理。
但在这个过程中,谁知道又会再出什么幺蛾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