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船3号”成功落月,印度的雄心不只是月球南极?






当地时间23日,印度月球探测器“月船3号”在月球南极成功着陆,这也让印度成为第四个实现探测器登月的国家。对此,正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激动地说:“印度正在月球上。印度还已抵达月球南极——没有其他国家做到这一点。”

近年来,印度正在太空领域发力,此次登月成功也让其有望跻身“航天大国”俱乐部。但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任务政治意义或许大于科技意义,印度的太空雄心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度登陆月球南极

当地时间23日晚,“月船3号”携带的着陆器“维克拉姆”在月球南极实现软着陆。这让印度成为继苏联、美国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探测器登月的国家。不仅如此,印度还是首个实现探测器在月球南极登陆的国家。

在看到着陆器成功“落月”后,印度举国上下欢欣鼓舞,不仅科学家和官员们互相拥抱击掌,印度各地民众也上街跳舞,点燃鞭炮表达激动之情。

就连在南非参加金砖峰会的莫迪也特意抽空观看了全程直播,并第一时间发表电视讲话。他表示“这一成功属于全人类”,探索的脚步将不会止步于月球。

今年7月14日,“月船3号” 发射升空,它所携带的“维克拉姆”着陆器高约2米、重约1700公斤,包括一辆26公斤重的探月车。“月船3号”在发射后,曾出现轨道偏离的技术故障,但经多次变轨后,终于在8月5日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据负责此次探月任务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介绍,“月船3号”将在月球上工作两周左右,对月球表面的土壤和岩石进行分析,确定月球表面的矿物成分,并寻找月球南极是否存在“水冰”。

历经十余年,遭遇多次曲折后,印度终于实现了“探月梦”。

2008年,印度成功发射首个绕月探测器“月船1号”,但原计划运行两年的“月船1号”在2009年8月失联。印度的第二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2019年7月,印度发射“月船2号”探测器,当年9月其着陆器尝试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时失联,有关方面于11月承认着陆器已坠毁。

对此,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斯里达拉·帕尼克·索马纳特此前称,印度已基于对“月船2号”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月船3号”做出了改进。在“月船3号”成功登月后,他表示,此次成功着陆让印度有信心将下次探测的范围扩大到火星和金星。他还称,印度计划于9月启动一项观测太阳的任务,未来载人航天任务也在计划之中。

对于此次成功登月,一些印度和西方媒体也不乏溢美之词,将其称为“印度的崛起和胜利”。

美联社称,此次探月任务显示出印度作为“现代太空强国”的崛起。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则表示:印度已愈发被视为太空地缘政治中的“顶级玩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局长也向印度表示祝贺。就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向莫迪发去贺电,称“这是太空探索的一大步,显然也证明了印度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

就在“月船3号”着陆几天前,俄罗斯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按此前计划,“月球-25”号探测器原本应于21日在月球南极软着陆,比印度着陆要早两天。



为何执着于月球南极?

多年尝试最终得偿所愿,为何印度执着于月球南极?此次探月任务又有哪些科研意义?

从科研层面来看,分析人士认为,月球南极可能含有大量水冰和其他挥发物质,能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月球、开展深空探索建立基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表示,由于月球倾角较小,月球南极受到的阳光照射几乎是平射,一些月球极地的永久阴影区可能几十亿年都照不到太阳,因此可能储藏有丰富的水冰和其他挥发物。了解这些物质的组成、分布等,对研究月球的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也认为,水冰既能支撑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能分解成氢和氧,用作飞船的发射燃料。无论是建立基地进行月球探测,还是将月球作为“跳板”登陆火星、探索深空,水冰的存在都至关重要。

从技术层面来看,庞之浩认为,由于印度运载火箭推力不够,没有大推力发动机,因此无法将“月船3号”直接送到地月转移轨道,而是需要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经过多次变轨,效率不是很高。

不过,庞之浩表示,印度此次任务的技术意义主要体现在“落月”过程中。印度此次着陆控制得较好,不仅着陆支架得到改进,有备份的着陆程序,还能像中国一样进行智能着陆,躲避障碍物。千辛万苦过了着陆关后,接下来印度还要经历着陆器与月球车的分离,以及月球车的巡视这两关。

焦维新也认为,印度借鉴了以往的教训,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并取得成就。但此次探月任务中,印度的主要仪器仍由美国和欧洲航天机构提供,在有效载荷方面也没有突出表现,在月球表面停留的时间也较短。可以说,印度的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分析人士认为,总体而言,印度此次探月的政治意义或许要大于科技意义。

不少外媒还将“月船3号”的落月与明年即将举行的印度大选挂钩。

美联社称,印度探月任务的成功可能会在明年关键大选前提高莫迪的支持率。《纽约时报》也认为,在印度推进外交努力的重要时刻,“月船3号”的成功将为其助力。这种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姿态也将是莫迪竞选时的核心信息。



太空雄心面临挑战

印度宣布成功登月,再次标志着“探月热潮”已经到来,太空竞赛也愈发激烈。

焦维新表示,目前世界多国都计划探测月球,并且向月球南极“进军”的趋势明显。

目前除印度“月船”计划、俄罗斯“月球”系列计划外,美国的“阿耳忒弥斯”计划也在逐步推进,预计最早于2025年实现载人登月,着陆点也是月球南极。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建立月球轨道平台的“月球门户”计划也在推进中。

我国也已成功实施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战略规划的圆满收官。焦维新称,接下来,嫦娥六号至八号任务的主要探测区域也已锁定月球南极。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虽然没有确定明确位置,但大致方向也将是月球南极。

除了“国家队”外,包括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日本航天初创企业ispace等在内的十几家民营企业也已加入这一赛道。

除了要在探月赛道中与其他“参赛者”竞争,印度还已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近十年来,印度在太空领域已有多方面收获。

2014年,印度“曼加里安”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印度由此成为第一个实现“探火”的亚洲国家。2017年2月,印度成功发射搭载104颗卫星的运载火箭,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保持的“1箭37星”的世界纪录。

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此前公布的航天计划,印度还已着手建设该国首个空间站。此外,更多月球探测计划、载人航天计划以及太阳、金星的探测计划也已被列入日程。



在未来的太空竞赛中,印度有何优势?又面临哪些挑战?

庞之浩表示,印度在航天领域的特点在于:其一,少花钱多办事。据路透社报道,印度“月船3号”的发射预算大约为61.5亿卢比(约7400万美元),甚至比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的制作成本还低。其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美国、日本、欧洲都是其合作伙伴。其三,重视卫星应用,印度初期将发展重点放在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上,其后才发展火箭。其四,印度航天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统一管理,效率较高,资金使用较集中。

不过,印度航天的短板也很明显。庞之浩认为,首先,印度技术有限,“先卫星后火箭”的发展路径导致其运载火箭质量较差。其次,印度雄心很大,但资金有限。为了争当亚洲航天大国,印度各项领域都想涉足,但反而会让其力不从心。

焦维新也认为,从目前来看,印度在运载技术、太空通信技术等方面并没有太多创新和突破,在探月计划和其他太空探索计划上也缺乏具体细节。印度要为人类太空探索做出更大贡献,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