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导读】为了复现室温超导,这个外国网友拼了!直播24小时引万人围观,疑似第一步已成功?结果估计是在下周二出。
这几天,韩国室温超导的新闻热度始终居高不下,所有人都屏息凝视,等待着实验的复现结果。

而就在刚刚,第一波复现室温超导的网友,已经出结果了——
从他开心的表情来看,实验的第一步,应该是成了!

「Andrew McCalip」表示,结果看起来比较成功:石英瓶没有爆炸,有非常干净的白色烧结痕迹。

他们会用显微镜得到一些图像,把样品放入惰性气体储存库中。
下一步就是等待C3P了。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会把样本送去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全球实验室掀起室温超导复现狂潮
因为韩国团队合成室温超导的材料——铜、磷、铅如此常见,毫不意外地,有条件的实验室们纷纷开启复现狂潮。

在Reddit社区,关于室温超导复现讨论的帖子热度也是居高不下。不少网友在祈祷:请一定是真的!

从昨天下午开始,全网都在围观这位网友带来的室温超导实验复现。

在B站,这场直播的热度也是居高不下,凌晨2、3点都有几千人在线。

样品正式放入炉子,直播开始——

当然,这还仅仅是整个实验的第一步——在熔炉中生成生成黄铅矿(PbO + PbSO4),但已经吸引了上万网友的围观。

直播的网友表示,此前,他们就已经重复过该实验,但未能成功复现。
这一次,他们依然焦急等待着结果:是会出现迈斯纳效应,还是失败。
对此,他们猜测是原始论文中标注的数据可能出现了错误。

这名网友表示,直播的目的是为了公益。
这个团队是由一些热情的工程师组成,把复现室温超导实验当作爱好。
他们也对世界各地正在复现实验的科学家表示支持。
倒计时1440分钟,开始!
为了成功尽可能准确还原实验,这位网友直接翻译了韩国团队发表于4月的韩语论文。

随着时间线,这位网友记录下了自己每一刻的心路历程。
第1.5天
实验器材已到。

第2天
「心情跟坐了过山车一样。我们已经重复这个过程很多次,次数多到我都记不清了。」
制造黄铅矿(PbO+PbSO4)的第一反应,需要在炉子内。我们选择在暴露的氧化铝坩埚中处理80%,在密封的石英管中处理20%。

第2.5天
Twitch直播暂时关闭,因为某位工程师需要用自己的笔记本。晚上六点直播会重新开启。

Cu+P的反应最快应该在周一完成,所以最终的烘烤时间应该会定在周二。
如果看到悬浮现象,团队就会在临界温度以上和以下对样品进行热循环。
如果出现温度引起的排斥或悬浮现象,就会给人极大的信心。
当然,他也表示,固态合成过程中有太多未知的参数,可成功复现的几率很低。他猜测,在提速、退火和实验环境上,一定存在一些秘诀。
然后他留了一个邮箱地址,表示如果哪位论文作者愿意在这些细节上施以援手,就太好了。

11小时前
一整晚,实验结果都保持稳定,炉子上的波纹低得惊人。

一边做着实验,一边不忘时刻关注推特上的消息,比如飞往韩国的MIT专家现在是否已出结果了?

如今看来,第一步似乎成功完成,下周二我们或许会迎来此次复现的结果。
MML研讨会,现场发表!
而另一边,在首尔大型Metalic Multilayers国际研讨会MML 2023上,其中一篇论文的三作Young-Wan Kwon现身作了报告,发布了本次研究的成果,但他并未在现场展示样品。

在7月22日07:51:19提交arXiv的论文中,Young-Wan Kwon为三作
在场的与会者表示,能在这次会议上听到关于LK-99的报告,真是太幸运了。
有网友表示,无论韩国团队的研究能否复现,这都绝不会是一次学术诈骗。
不过,根据韩国一个论坛上的网友介绍,迈斯纳效应似乎并不明显?
基于谷歌翻译
另外,根据网友「豆拌姜」透露,第二篇论文的三作、威廉玛丽学院教授Kim Hyun-Tak已经回复了质询邮件。
在7月22日隔了2.5小时提交的arXiv论文中,Hyun-Tak Kim为三作
可以看出,在邮件中,他认为数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并非造假。他们将会修正论文中的错误。
来源:豆拌姜
根据一些内部人士透露的信息,Young-Wan Kwon和Hyun-Tak Kim之间似乎有一些龃龉,因此才导致了同一研究同天提交两次论文的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