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美国驻华使领馆发声,写道:“布林肯国务卿:如果普京投资于技术和创新,而不是武器和战争,今天的俄罗斯经济就不会不复当初,本可以发展壮大,如今却微不足道。”
很快,就有人呛声说:如果美国投资于民生和基建,而不是武器和战争,今天的美利坚经济就不会不复当初,本可以发展壮大,如今却负债累累……
不过话说回来,当初俄罗斯真要投资于技术和创新的话,俄罗斯的经济就会好起来,就能发展壮大吗?
先天缺憾的俄罗斯
今年1月,《俄罗斯报》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核动力汽车、氢动力飞机、飞碟:哪些苏联成就如今我们无法复制》的文章。
文章说,苏联曾诞生了很多至今仍让人瞠目的科技成果,比如首颗卫星上天、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驶入北极、航空领域屡创纪录、新奇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样品。
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苏联的科技工业体系已经从技术引进与消化的初级阶段,过渡到了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苏联应该可以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红利,不说引领全球的科技创新趋势,那起码跟美国不分伯仲是没啥大问题的。
然而,随着1991年12月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落下,苏联从此灰飞烟灭,而作为继承苏联最大衣钵的俄罗斯,一直以来,也被人们当作苏联的继承者。
可这些年,大家也都看到了,俄罗斯的科技创新相比苏联,被时代甩得越来越远,之所以会这样,还得从苏联的工业体系布局说起。
众所周知,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为了使生产部门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和动力产地,降低损耗,有计划地发展各地区的生产,平衡各加盟国和各民族的发展不均衡现象。
早在苏维埃政权初期,苏联就把地区专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原则之一,用来解决生产力布局问题和编制地区生产计划。
按照这个原则,全苏一共分18个经济区。俄罗斯有10个经济区:西北区、中央区、伏尔加—维亚茨基区、中央黑土带区、伏尔加流域区、北高加索区、乌拉尔区、西西伯利亚区、东西伯利亚区、远东区。
乌克兰有3个区:顿涅茨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沿岸区,西南区,南部区。最后几个区是:波罗的海沿岸区,白俄罗斯区,外高加索区,中亚区和哈萨克区。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是一个独立区。
某些大型的经济区(经济—地理区)包括好几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土,例如,外高加索就包括3个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
这种以地理区划为主的经济区一般会包括许多地区生产综合体, 就生产类型而言,有专业化的石油、冶金、船舶、飞机、汽车制造综合体,也有为生产某种产品而进行原料和半成品加工的协作综合体,比如农工综合体。
像乌克兰的顿涅茨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沿岸区,就是苏联当时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也是哈尔科夫机械制造厂、莫罗佐夫机械设计局、马达西奇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等著名军工企业所在地。
这么干的好处,就是能使企业和生产部门在经济上有根据地相互结合,在全面利用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
但是,这也导致各个经济区分工泾渭分明,只发展自己擅长的少数专精工业领域,导致无论是哪个经济区的产业体系都不完整,必须要靠苏联中央的调度才能确保产业体系完整。
苏联一解体,原来由15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组成的相依互补的产业布局,细致入微的劳动分工,环环相扣的产供销链条,瞬间瓦解,而那些曾经取得亮眼成绩的庞大工厂在失去了上下游的彼此配合后,也都成了无根浮萍。
所以,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轻工业、电子工业薄弱等短板,但俄罗斯没法完全继承苏联完整的产业体系。
比如苏联海军有三分之一的军舰都出自乌克兰境内的造船厂,当时这些造船厂可以生产包括航母、巡洋舰等大多数级别的舰艇,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跟乌克兰一交恶,别说造航母,就连5000吨以上的军舰都造不出来,
▲俄罗斯排水量2200吨的20380型护卫舰
你想啊,苏联在的时候,还能以大家长的方式让各加盟国各司其职,这苏联一解体,其他加盟国跟俄罗斯关系近的还好,还能一起合作,互通有无,要是跟乌克兰还有波罗的海三国那样直接翻脸的,人家凭啥要把做好的产品给你?
所以,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很多工业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更别说创新了。
中国当年接受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设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
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包括民用企业106个,国防企业44个,其中,106个民用企业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44个国防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
可以说,也有当时苏联产业地区化布局的趋势,但是我国在大小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后,后来又进行了大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稳定的政治环境确保了国内产业相对苏联要均衡的多,所以,虽然早年间我国的工业落后,但却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腾飞起来,这才是俄罗斯最缺乏的
在这种情况下,先天缺憾的俄罗斯,就更难有机会补齐短板了。
内外交困的俄罗斯
上面咱们分析了俄罗斯搞不了技术和创新的核心原因,就是工业体系不完整,产业链缺项太多,当然俄罗斯的内外环境也确实不给力。
冷战结束后,一心“投奔”西方的俄罗斯叶利钦政府一度与西方国家建立起极为密切的友好关系。
从1992年到1999年,叶利钦采用了西方政客和学者联手推荐的“休克疗法”,推出经济自由化、国企私有化、紧缩金融和财政政策等一套组合拳。
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俄年均GDP水平从5179亿美元下降到1959亿美元,苏联时代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GDP总量,变成只有美国的1/10,世界排名从第十滑落到第22。
甚至在1994年6月,俄罗斯参加了北约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俄不仅自身裁撤核武库,还积极配合西方销毁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核武库,可是换来的却是美国和北约对“后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步步蚕食。
1997年马德里峰会决定邀请波兰、匈牙利、捷克进行加入北约的谈判,从此打开了北约东扩的“潘多拉盒子”。
北约东扩以及西方国家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搞的的“颜色革命”和政权更迭,成了压垮俄对西方幻想的“最后稻草”。
面对怼到家门口的枪口,俄罗斯真的能埋头不发展军事只把资金投入技术和创新吗?
而且,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工农业生产持续大幅度下降,经济处于深刻危机状态,车臣也趁乱独立,1994年爆发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又消耗了大量军费,使经济危机形势更加严重。
直到1996年8月俄罗斯和车臣达成和平协议,俄罗斯政府在车臣战争中耗费的资金约为50-60亿美元(约合3万亿卢布),后来1999爆发的第二次车臣战争虽然只持续了半年,但是也花费了超33亿美元。
两次耗资巨大的战争,使得俄罗斯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经济继续大幅度下滑,在那个内外交困的年代,苏联时代留下的大量高科技人才外流,俄罗斯的科研人员从250万下降到不足80万,制造业因此面临着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的处境。
就这种情况,谈何投入资金搞技术和创新?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经济形势比起叶利钦时代确实有了大幅好转,但这种好转也是建立在售卖资源上的。
这是因为在俄罗斯1707万平方公里国土下,蕴藏的是占据全世界10%的石油,23.7%的天然气和32%的铁矿,煤炭、黄金、稀有金属等重要能源资源的储藏量和开采量也都高居世界前列。
既然已经习惯用能源换取一切,那对工业技术发展进步自然就没啥动力了,2021年俄罗斯GDP为1.77万亿美元,净出口额占据GDP的11%,其中油气矿物资源就占据出口商品的63%。
而且,要想发展现代化工业就得更新设备、更新技术,可尖端技术基本都在西方国家手里,给多少钱也不能卖给俄罗斯,毕竟卧榻之床岂容他人鼾睡。
中国这边虽然起点低,没有俄罗斯丰富的资源,也没有曾经世界一极的雄厚家底。
但我们始终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先解决了粮食问题,再开始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通过拉动内需,形成大规模的贸易环境,与金融服务环境,从而实现内循环。
通过对于高等教育与基础科研水平的不断投入,引爆新一轮高新技术工业革命,获得高额的技术回报,再配合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作风,这才有了今天的崛起。
而俄罗斯走到今天非常遗憾,并不是布林肯所说的“选择投资于技术和创新,而不是武器和战争”就可以改变的,车轮滚滚向前,30多年厚重的历史,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