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为何全球许多科学家选中国空间站进行科研


中国官媒发布的一张图片显示天宫空间站在11月完成的太空行走。 Xinhua, via Getty Images

为了提升在全球的声望,中国将其天宫轨道前哨基地描绘成一个可供世界各地科学家使用的空间站,不会只让那些刚好生活在已建立了太空计划国家的科学家受益。

“中方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月表示。

对于在轨运行超过20年、由美国宇航局、俄罗斯、加拿大、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参与合作的国际空间站,实验室资源会在合作国家之间分配,再由这些国家为其科学家提供前往空间站实验的机会。

但合作关系之外的他国科学家往往都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

通过联合国一个名为“所有人的太空”的项目,中国为所有国家的科学家提供了将其实验带到天宫空间站的机会。

联合国在2019年宣布了首轮九个中标者,来自印度、日本、秘鲁、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的项目都在其中。



最初的“天极”实验,也就是“天极-2”的前身。 POLAR Project

“天极-2”伽马暴偏振探测仪是被选定的实验项目之一,这是由日内瓦大学主导的一项国际项目,旨在研究远程伽玛射线暴。

伽玛射线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由恒星爆炸或中子星并合引起。这种爆炸会引发短暂而强烈的超高能光子射流——即伽马射线——穿越宇宙。

顾名思义,“天极-2”是“天极”的后续项目,这是一种小型探测器,曾搭载于较早之前规模更小的中国空间实验室原型。

“日内瓦大学和中国研究团队在历史上就有着密切联系,”计划于2025年向天宫空间站完成发射的“天极-2”项目负责人梅林·科尔说。

该实验将检测伽马射线暴中的伽马射线是否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十多年前,日本一架航天器上的仪器测量表明,伽马射线通常是线性偏振的——也就是说,伽马射线的振荡电场彼此平行,就像一队水平飞行的飞机,其机翼并不是各个方向倾斜。

但来自2016年发射的“天极”的数据表明,伽马射线是非偏振的。

“天极”项目科学家想过要如何将一个更大的后续探测器发射升空。他们决定不去建造自己的专用卫星。

“那在整体上要复杂得多,”波兰国家核能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兼“天极-2”合作项目波兰区首席研究员阿格涅斯卡·波洛表示。

国际空间站也被认为不可行,因为“这方面的竞争很激烈”,波洛博士说,“而且这也不是那么便宜和轻松就能实现的。”

因此,当天宫空间站宣布提供研究机会,“我们很快提交了一些材料,并在首轮就获得批准,”波洛说。

天宫空间站的高速通讯系统可以每天向地面发送数十吉字节的数据。这将让科学家得以分析所有可能包含了重大发现的数据,例如非常微弱的伽马射线暴,或其他可能被当作噪音忽视的天体物理活动。

该空间站还搭载了一台超级计算机,能在太空中分析数据。这可以快速计算出伽马射线暴的起源。科尔表示,这些信息随后可以与地面上的天文学家共享,以便使用其他望远镜迅速进行后续观测。

科尔说,尽管可能会经历中国官僚机构的层层报批,但到目前为止,与中国航天官员的合作还是非常顺利的。

“因为涉及到很多机构,我们也没法与所有人直接沟通,”他说。“因此有时会有点棘手。但当我们真的需要了解某些情况的时候,还是可以弄清楚的。”

因为这台价值200万美元的设备主要在欧洲制造,然后才运往中国,该项目也涉及到与欧洲官员打交道的繁文缛节。

“我们当然不会泄露机密,”科尔说。“所有组件都相对简单,没有什么是机密的。这是一台科学仪器。但确实没有非常明确的官方渠道来妥善处理此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