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人:中国半导体弯道超车很难 更可能翻车






在新冠疫情打断了全球供应链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下,台湾获得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台湾近期有一本新书《矽岛的危与机—半导体与地缘政治》上市,美国之音专访了作者之一、同时也是华语世界第一份产业报《电子时报》(DIGITIMES)的创办人黄钦勇。他表示,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与供应链中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台积电等“护国群山”具有不可取代性,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很难,“弯道翻车”的机率可能比较高。

《矽岛的危与机—半导体与地缘政治》新书近日出版,作者是两位在台湾具有数十年资历的资深产业分析师黄钦勇与黄逸平。黄钦勇一路见证从个人电脑、行动通信到物联网的时代变革,并创办《电子时报》(DIGITIMES),担任社长;黄逸平则时任《电子时报》副总经理。

黄钦勇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半导体在1970年代开始形成一个产业,英特尔在1971年推出了4004的CPU微处理器,并且是首家让半导体产品在市场上发挥真正全球影响力的公司。


台湾半导体的发展



他说,台湾当时的产业发展主力是加工出口业,做的是劳力密集的工作,比如成衣业和鞋子业等,但面临产业发展已经成熟,且第三世界国家崛起,拥有大量低廉劳力,台湾正面临寻找下一个接棒产业的转折点。

此时,由台湾政府与工研院共同推动的“积体电路计划”,成为台湾下一个产业发展蓝图,除了将积体电路技术引进台湾,也翻转了台湾的产业经济结构。

黄钦勇说,台湾半导体业起源于1974年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计划,它是当时第一个被台湾政府遴选为技术移转的合作伙伴,许多台湾半导体的产业领袖包括曹兴诚、曾繁城、蔡明介等人,都在那个时候开始理解和参与这个行业的发展,点亮了台湾产业革命之火。之后1979年,台湾科学园区出现,正式使台湾从传统产业跨进到科技产业。到了1990年代中期,台湾已经是“电脑王国”,全球超过80%以上的个人电脑来自台湾。

黄钦勇开玩笑地用“中乐透”来形容台湾的半导体发展,原因是台湾只有2300万人口,其实没有发展半导体的足够条件。

他说:“但运气太好了,除了中国大陆在那个时代还在文革阶段,或者刚刚改革开放,所以大陆对台湾没有造成威胁。第二个,台湾在1980年代开始发展了个人电脑产业,而且因为大量生产的关系,需要很多半导体零件,所以就有很多进口替代的需求。所以台湾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台湾是仅次于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二大的半导体设计大国。”

黄钦勇说,台湾的一些缺点,后来也变成优点,比如台湾的量产规模很大,从前半导体代工被笑称为“茅山道士”(毛利3%~4%),但没想到可以创造出如此庞大的需求,台积电现在的代工毛利在今年第二季甚至高达59%,是世界级的奇迹;台湾幅员很小也是缺点,但这也让台湾90%以上的半导体企业集中在新竹以北,形成高科技聚落,人才流通变得很方便。他说:“过去看起来是缺点的,如今都成为优点,我想这是台湾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

根据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TSIA)统计,2021年台湾半导体产业总产值突破新台币4兆元,2022年台湾IC产业产值可达4.88兆元,较2021年成长19.7%。

黄钦勇强调,个人电脑和行动通讯两个行业就消费了全世界半导体的72%,而这两个行业最大的生产公司是台湾公司,从中就能理解台湾扮演的重要角色。


半导体未来趋势



黄钦勇还指出,半导体的未来趋势是分散型与在地化,讲求的是差异性的需求,比如可以面对极端温度、耐摔不怕热的工业电脑,或者如物联网或车联网。他说,过去汽车工业集中在德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重要的工业国家,以后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都会生产汽车,因为汽车本体会越来越容易制造,但汽车里面的关键零件有很多会变成半导体,所以台积电总裁魏哲家才会研判,车用半导体的年均成长率会高达15%以上。

黄钦勇说:“所以你可以理解,(世界对)台湾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看到分散型的需求,将来会以桃园机场为核心的运筹体系就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会透过桃园,把我们的半导体卖给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短期间之内,也不可能建立自己完整的半导体工业,所以跟台湾的合作是最好的。”

黄钦勇说,即使一些西方公司将零件卖到亚洲来,具有量产制造能力的台湾公司也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此外,互联网是推动资讯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力,全世界的伺服器有92%是台湾公司制造,并由台湾公司组装,所以会有很多不同零件的需求,由此也能看出台湾未来地位的重要性。

他说:“所以台湾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如果台湾不稳定,对全世界将成为大的灾难,而且短期之内很难复原,甚至我可以说台湾拥有结构性的优势,在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上面运气太好。”

黄钦勇表示,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后,台湾因缘际会成为非常关键的角色。中国在与美国两极对抗下,想要把半导体的上游与下游全部“搞定”,组建自给自足的完整供应链,没有再花个10年以上的功夫是不可能达成的。



中国仍以内需为主

黄钦勇说,从2000年中国发布18号文件及中芯国际与宏力半导体兴建8吋厂投入晶圆代工起,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就开始了新一波的变化。从十三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中国意图从“制造大国”跃升为“制造强国”。2014年中国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后,中国的半导体产品至今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仍是以满足中国国内需求为主。

黄钦勇表示,市场占有率应以IDM(整合元件制造商)与IC(积体电路)设计公司合计的市占率估算,因此以中国IC设计产业的营收与长江储存等在地的IDM大厂产值合计,并扣除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外商以及中芯国际等晶圆代工厂加工、设备厂的产值后,中国本土半导体业的销售值仅有100亿美元上下,真正的自给率大约5%而已,这也是之前中芯国际总裁赵海军对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评价。

黄钦勇说,IDM业者虽然有自己的工厂,但近年基于技术与生产规模、经营效率等多方面考量,西方世界厂商相互支援、互补有无。英特尔、三星将部分晶片的生产作业外托给台湾联电,但中国的两大晶圆代工厂却深受美国制裁的威胁,只能力保本土的商机,又缺乏顶尖制程,未来前景并不明朗。


前景不明朗

黄钦勇说,不用想着中国半导体会弯道超车台湾,“翻车比超车的机率更高,因为如果你的资源只有人家的一半、三分之一,然后你又想超车,那你就是铤而走险。”

黄钦勇说,在中芯的营收中,熟成制程的比例很高。55/65纳米制程占29%,0.15至0.18微米也占29%,而28与14纳米这两种中芯最先进的制程,比重增加到15%。但由于缺乏极紫外光(EUA)设备,难以推进7奈米以后的制程,甚至连深紫外光(DUV)的设备都难以扩增,再加上64%仰赖中国本地客户,这些都是中芯面临的挑战。

他并指出,“数据”是二十一世纪的石油,网络节点越多,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中国用14亿人口的手机交错出来的数据量,足以养活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所以在2008到2018年这10年中国最好的黄金机遇期期间,造就了很多市值3000亿至4000亿美金的公司。

但就在短短的6、7年之内,中国在全世界的新创独角兽(Unicorn)公司的比例从最高时的25%下降到15%,几年内的降幅就达到10%,显示新创公司在中国经济成长的动能越来越小,如果再加上“国进民退”,产业压力将会更大。对一个投资人而言,没有网络就没有国内市场的驱动,就不需要半导体,这将是中国另一个很大的挑战。

《矽岛的危与机—半导体与地缘政治》新书指出,中国半导体业真正离国际市场较近的反而是封测业,台湾业者的全球市占率已达到53%,中国业者也有25%的实力。2021年全球晶圆代工业者的营收已达到1090亿美元,而下游的封测产业也有397亿美元的规模。中国厂商如果愿意耐心耕耘,也有机会追上领先群。


创造第三战场



《矽岛的危与机—半导体与地缘政治》书里还提到,台湾台积电的成功经验,不仅促使英特尔、英飞凌主张美国、欧洲应该要有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高盛集团高级主席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也提出台湾是中国锁定的目标,过度倚重台湾的生产体系并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台湾半导体产业既是“护国群山”、是“矽盾”,却也怀璧其罪,在两岸特殊的政经环境下,有其脆弱性。

黄钦勇表示,未来世界将以美中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为主,意识形态之争很可能让所有的厂商被迫选边站。为了避免成为两只大象斗争时的草皮,台湾最好的策略就是“创造第三个战场”,让美中都需要台湾,而台湾有机会在东南亚与东协国家的新兴市场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能帮助那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增加他们的工作机会,成为一个助攻的角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