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在昨天的出舱活动中,航天员不仅完成了设备与工具的安装,还进行了首次舱外救援验证。
航天员安装扩展泵组 完成舱外救援验证
与神舟十四号首次出舱任务相似,本次出舱的一大任务就是安装载荷扩展泵组。但与上一次的热控扩展泵组不同,这次的扩展泵组主要为舱外载荷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出舱任务机械总体主管设计师 苏南:舱外有很多实验载荷设备,它们会发热,就需要有一些冷却的流体回路,把热量带走散掉。泵组安装在流体回路上面,上次安装是用于空间站平台设备的,这次安装回路是专门用于舱外的实验载荷的。

除了安装扩展泵组,航天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空间站首次舱外救援验证。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出舱任务机械总体主管设计师 苏南:我们在(问天舱)工作舱指定了一个扶手作为一个模拟的救援位置,然后两名航天员攀爬过去,其中一名航天员模拟失去了工作能力,另外一个航天员把他进行一个转运回舱的过程。这个主要就是安全性的考虑,我们能确保航天员安全地被转移回气闸舱内。
航天员出舱时机是怎样确定的?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是在9月1日傍晚6点多,第二次出舱是在9月17日下午1点多。在选择出舱时机的时候,都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 汪赛进:我们进行了一个优化和改进,以前我们主要是考虑大西洋辐射带对出舱航天员的辐射影响,那么这次进行优化,评估方式进行了改进。以前直接(计算)穿过辐射带的间隔时间,这次(以)一天当中整个受到辐射的累积量来作为评估的参考。

调整后的出舱窗口,也充分考虑了航天员与地面团队的作息习惯。出舱结束后,航天员可以不必熬夜,从而得到充分休息。另外,选择这个时间窗口,也是要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期间的空间安全、通信安全。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 汪赛进:要考虑太空碎片的碰撞预警,不能产生碰撞预警,造成对组合体安全的影响。第二,要考虑天气的影响,如果有强降雨等恶劣天气,会造成中继测控资源不可用,造成天地测控链路和图像话音传递不能正常提供。

为在今年顺利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神舟十四号第二次出舱的日期早在第一次出舱前就已经基本确定,后续随着空间站应用拓展,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时机选择也将更加灵活。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王春慧:一个乘组要执行几次出舱活动任务,主要还是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定的,后续也会有安装性的任务,因为新上的载荷或者新上的一些设备,都需要航天员出舱去完成舱外产品的安装工作。随着空间站运行时间的延长,有些设备还需要航天员定期进行维护,也需要出舱作业,根据整个空间站的规划,到时候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