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海浦东、浦南及毗邻地区此轮核酸筛查已近尾声;4月1日起,浦西地区的核酸筛查将全面展开。
在此之际,超市菜场空间相对密闭、物品进出频繁,面临着人员流动性。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性,其在塑料表面上的稳定性排行最高,可达3天。菜场与超市正成为目前新冠病毒传播的重点防疫场所,“物传人”及“人传人”风险均有可能。
市民赴超市、菜场等采购如何降低感染风险?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今天速递公卫应急科普,向公众进行健康提示,并给出8条“疫”起买菜的科学策略——“菜八条”。
【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明确了COVID-19的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级实验师施蓉认为,当前疫情下,这三种传播途径在菜场或超市均可能存在。
首要风险是近距离接触。飞沫是一种大于5微米的颗粒,它在空气中会很快沉降,传播距离大概1到2米,由于菜场和超市人员密集,流动性也强,采购及收银过程中工作人员与顾客,以及顾客与顾客之间存在近距离接触,且目前无症状感染者占比高,病情相对隐匿,不容易被发现,人传人风险较大。
其次是密闭空间。气溶胶传播方式限于相对密闭的空间,一旦菜场或超市出现新冠阳性感染者,其呼出飞沫中的粒径较大者,由于重力作用很快沉降到地面;粒径较小者则随即扩散形成飞沫核,悬浮在空气中。因此,气溶胶的传播距离和范围比飞沫要大,若病毒浓度尚未及时通过通风、扩散、传输等方式得到进一步稀释,则人体吸入病毒被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再次就是食品包装。菜场和超市部分食品加工程序繁多,监管部门已严格执行“集中监管、规范消杀、全程追溯”等工作原则。不过国内研究发现,对某些食品,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仍存在一定“物传人”的传播风险。由此,市场内的工作人员及其顾客就可能有被感染的概率。
最后,物体表面同样值得注意。菜场和超市冷藏、冷冻柜及商品货架较多,已有国际研究提示,新冠病毒可以在不同材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报道,其在不同环境物体表面上的稳定性排名依次为:塑料(72小时) > 不锈钢 (48小时)> 纸板(24小时) > 铜表面(4小时)。因此,物体表面也可以成为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媒介。
【戴好一次性手套】
对此,施蓉等按公共卫生学方法,针对性地给出菜场、超市新冠风险防范小贴士。
1、菜场和超市相对密闭,应尽量减少出入次数,避开密集人群,选择线上或街镇组织的社区团购所需生活必需品,采用无接触配送。
2、老年人线上采购手机操作有困难,是菜场、超市的主体,若去实体店采购,应尽量减少次数,错峰采购,一次性多采购些,存放冰箱。
3、进入菜场、超市要做好自我防护,正确佩戴口罩,遮住口鼻,与店内工作人员及顾客保持至少一米距离,切勿摘下口罩交谈。
4、选购物品时,戴好一次性手套,避免用手直接触碰环境物体及食品外包装表面。
5、采购完毕后,用洗手液或肥皂以“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对手及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进行擦拭消毒,洗手前不触碰口、鼻、眼等部位。
6、食物买回家后,划分潜在污染区和洁净区,弃去有可能污染的食品外包装袋,替换上干净的包装袋并储存在干净区域。
7、工作人员需对菜场或超市门把手、称量工具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用1%过氧化氢湿巾及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每天2-3次;每日营业结束后,用250到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对店铺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表面进行拖拭,或常量喷雾器喷洒消毒,以上消毒均需在除去肉眼可见的污染后进行。
8、菜场或超市若瞬间人流量过大,管理部门需进行限流。工作人员应拿到48小时核酸阴性检测报告后才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