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证实成功测试反卫星系统 西方愤怒谴责(组图)

资料图: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图源:俄国防部)

海外网11月16日电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证实,俄罗斯已成功测试反卫星系统。当天早些时候,俄国防部表示,俄罗斯已于11月15日成功进行了一次测试,系统击中一颗失效的俄罗斯卫星。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6日报道,绍伊古在前往部队视察期间表示,“我们真的成功地测试了一个有前途的系统,它准确地击中了一颗旧卫星。”绍伊古还补充说,在反卫星系统测试期间形成的旧卫星碎片不会对太空活动构成任何威胁。

当天早些时候,俄罗斯国防部表示,鉴于测试的时间和轨道参数,美国很清楚被击落卫星的碎片不会对国际空间站或其他太空资产构成威胁。俄国防部还表示,这些碎片已立即被添加到俄空间控制系统的主目录中加以追踪。(海外网 侯兴川)


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

当旧卫星和火箭的碎片靠近时,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美国谴责俄罗斯进行“危险且不负责任”的导弹试验,称此举危及国际空间站(ISS)的宇航员。

这次测试炸毁了一颗俄罗斯自己的卫星,产生的碎片迫使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躲入太空舱。

国际空间站目前有7名宇航员,其中包括4名美国人,1名德国人和2名俄罗斯人。

空间站在大约420公里(260英里)的高度运行。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天早些时候,俄罗斯联邦不负责任地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卫星试验,对自己的一枚卫星发射了直接升空的反卫星导弹。”

“到目前为止,试验产生了1500多块可跟踪的轨道碎片和数十万块更小的轨道碎片,这些碎片目前威胁到所有国家的利益。”

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纳尔逊(Bill Nelson)表示对试验“感到愤怒”。

他在一份声明中说:“俄罗斯在载人航天方面有悠久、广为流传的历史,难以想象它不仅会危及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和国际伙伴宇航员,也会危及他们自己的宇航员”、以及中国空间站上的宇航员。

俄罗斯航天局对这一事件轻描淡写。

“那些物体的轨道已经偏离国际空间站轨道。今天,它们曾迫使工作人员按标准程序进入太空舱。”该机构在推特上写道。

虽然这些难以控制的物体没有引发事故,但它的来源现在受到了更多关注。

这似乎是来自一颗被损坏的俄罗斯卫星Kosmos-1408。这是1982年发射的一颗间谍卫星,重量超过一吨,多年前就停止工作了。

太空碎片追踪公司LeoLabs表示,他们在新西兰的雷达设施在这个报废很久的卫星应该所处位置发现了多个物体。

但普莱斯表示,危险远未结束。他说:“这次测试将大大增加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以及其他载人航天活动的风险。”

“俄罗斯危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外太空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害,并清楚表明俄罗斯反对太空武器化的说法是不真诚和虚伪的。”

“美国将与我们的伙伴和盟友合作,对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作出回应。”

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Ben Wallace)表示,这次试验"完全无视太空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他还说:“试验产生的碎片将留在轨道上,在未来几年里给卫星和载人航天带来风险。”

分析:“需要清理太空环境”

BBC科学事务记者乔纳森·阿莫斯(Jonathan Amos)

很难不把反卫星导弹试验视作一种疯狂行动。

因高速撞击造成的碎片场是不可能控制的。成千上万的碎片,其中一些将被向下推往地球,到安全的地方,但许多也将飘往更高的区域,在那里它们将干扰未来数年的操作任务,包括那些进行(导弹)测试的国家。

周一早些时候,在联盟号太空舱躲避的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宇航员又会怎么想呢?因为这次测试的碎片可能与他们的轨道相交。

太空垃圾的情况正在迅速恶化。64年的空间活动意味着,现在大约有100万个物体不受控制地在太空中运行,这些物体的大小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

其中任何一个物体的冲撞都可能导致重要的气象或电信卫星的任务结束。各国需要清理太空环境,而不是进一步污染它。

许多国家都有从地面摧毁卫星的能力,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此类导弹的试验很少,但每次都会引起广泛谴责,因为它污染了大家的太空环境。

中国2007年摧毁一颗退役气象卫星时,产生了2000多块可追踪的碎片。这种碎片对执行太空任务造成了持续危害,其中包括中国本身。

太空状况感知专家维登(Brian Weeden)早些时候表示,如果证实俄罗斯进行了危及国际空间站的试验,那么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不负责任”。

其他太空探索行动都试图避免硬件设施--不管是仍在服役、还是已经退役的--靠近空间站轨道。

然而,当废弃卫星和火箭碎片距离过近时,宇航员们不得不采取预防措施。

这种物体的移动速度意味着它可以很轻易穿透空间站太空舱的外壁。

预防措施通常包括关闭太空舱之间的舱门,或者像周一那样,爬进将宇航员送上空间站的太空舱。在宇航员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中,这些太空舱都与国际空间站相连,需要快速逃生时作为“救生艇”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