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人口达到这个水准 才不会被卡脖子!(组图)

没有数量足够多质量足够高的科学人口作为支撑,没有厚植科学土壤,一味只去说什么尖端科学的弯道超车,某种意义上就是空中楼阁。

特约撰稿 | 张明扬

小学三、四年级时,埃隆·马斯克把学校及邻近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

没书看了,马斯克就开始看《大英百科全书》,“我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很快,马斯克的人设就变成了一个“科学万事通”:在饭桌上,如果有人问到地球到月球的距离,马斯克可以脱口而出近地点和远地点的精确数字;当有小伙伴在夜晚抱怨害怕黑暗时,马斯克的回应是“黑暗只是没有光线而已”。

13岁时,马斯克设计出一款名为“炸弹”的征服太空游戏,还登上了南非一本计算机刊物的封面报道,灵感就源于他看过的那些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

不少互联网精英和科学家都有过与马斯克类似的经历。马化腾的父亲就曾回忆:“马化腾喜欢的《天文爱好者》一订就是20多年。”父母为了马化腾的兴趣,还专门订阅了《我们爱科学》等一系列科普杂志。

能够在少年时代,与科学亲近,与科普结缘,是一件可能在未来定义你是谁的事。

01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口头上都承认科普的重要性,但在心底里,还是觉得科普的优先级远不能与科技创新相比,找一些理工科毕业生随便做做就行了,让一线科学家来从事科普更是杀鸡用牛刀。

就在这几天,“23岁就博士毕业的袁岚峰当科普博主”被骂上热搜,一些网民批评,“名校毕业,不好好搞科研,跑来当网红,真是要钱不要脸”。在这些人看来,搞科普就是当网红,就是不务正业。

对于偏见,袁岚峰其实早就无奈地回复过:“有不少人对科普的价值和方法论一无所知,这就是专业人士来做科普的意义。”



▲袁岚峰(图/视频截图)

霍金一定不会同意部分网友的偏见。作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霍金在科普上取得的成就,在科学史上不作第二人想。

他的代表作《时间简史》史上最畅销的科普著作,累计销量突破2500万本。

除了霍金,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卡尔·萨根(《宇宙》)、乔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詹姆斯·沃森(《双螺旋》)、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这些闪耀着星光的名字,他们既是各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也在科普上取得过卓越成就。

在本质上,对科普的偏见反映了国内一种急功近利的科学观,这与基础科学前些年在国内遇见的窘境有共同之处。

在这种科学观看来,科学的唯一任务在于进行迅速可以见效的尖端科学和科技创新,像科普之类的也就是可有可无的补充罢了。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科技面临“卡脖子”的威胁时,这种声音就更有市场,彷佛只要在某些特定领域无限加大资源投入,中国科技创新就可以在短期内从一个突破走向另外一个突破。

02

在核心技术突破的星辰大海面前,科普就真的是可有可无么?

在足球界,有一个术语叫“足球人口”,也就是一个国家经常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数。

近年来,国人越来越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中国与世界足球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国家队,而在于足球人口的差距。

足球运动是一个金字塔,我们固然要看塔尖,但更要看作为塔基的足球人口,没有足够广大的足球人口,中国足球与世界的差距将很难缩小。

这个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科学领域。在科学上,我们平日里关注得多的都是塔尖,也就是尖端科技,但是,作为塔基的中国科学人口也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没有数量足够多质量足够高的科学人口作为支撑,没有厚植科学土壤,一味只去说什么尖端科学的弯道超车,某种意义上就是空中楼阁。

和“科学人口”这个概念近似的是“全民科学素质”。按照今年中国科协公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2025年的目标是: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图/新华网)

除了数据达标之外,2025年还提出了一个与科普高度相关的目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

科研能让科学知识一直保持在前沿的状态,而科普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科学知识的好处。

要缓解乃至突破“卡脖子”的难题,我们的眼睛不能仅仅盯着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科技创新更是一个结果,而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是那个“同等重要”的过程,过程导致结果,结果依赖过程。

打个比方的话,当一个人想挣脱“卡脖子”的困境时,脖子固然是一个发力点,但恐怕更重要的发力点是双脚、腿和腰,就脖子谈脖子恐怕永远无法挣脱。

可以说,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就是突破“卡脖子”的底层逻辑。

正如《纲要》所言,目前中国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

更重要的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

03

那么,要在2025年完成上述目标,特别是全民科学素质的达标,除了政府的大力推动之外,民间社会还可以做什么?

本周六(11月6日),是腾讯科学WE大会召开的日子,这也是这场一年一度科学盛会的第九年。

站在科普的角度,腾讯科学WE大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消除对科普的偏见而来的。

别再说什么科普不需要一线科学家来干。腾讯科学WE大会邀请的都是全球顶级科学家,很多国外顶级科学家都是在这里实现了“中国首讲”。

九年来,腾讯科学WE大会累计邀请科学家已有近80位,包括引力波发现者Barry Barish、CAR-T免疫疗法之父Carl June、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2017年,霍金也登上了大会演讲台。



▲2021年腾讯科学WE大会演讲嘉宾(图/截图)

别再说什么科普仅仅是针对孩子的“低幼版科学”。腾讯科学WE大会面向的人群无远弗届,和中国公众分享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医学突破,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好奇心,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为目标。

别再说什么科普见效慢成效小,情怀大于实操,没有人会真正去长期去做。腾讯科学WE大会这一开就是九年,久久为功,让长期主义与科普结盟。

马化腾很早就明确了大会的定位,“这个舞台不谈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九年来,科学WE大会去商业化,去企业化,甚至是去腾讯化,腾讯的角色越来越淡化,完全成为了一个全球科学家集体仰望星空、普及科学前沿信息的公共论坛。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这就是腾讯科学WE大会这九年来反复践行的。

2025年,将是腾讯科学WE大会的第十三年,也是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的达标年,这就是大局中的担当。

科技想要的,就是人类想要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