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中国新冠疫情数据透露出一项非凡表现:死亡率是澳大利亚的63分之1。”当地时间11月6日,澳媒在计算中国过去18个月的疫情数据后承认,这将凸显全球最严格“零容忍”防疫政策的好处,具体包括严格的入境管理,迅速采取行动遏制小规模疫情等。
在此之前,一些外媒文章报道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已经放弃“新冠清零”策略,同时极为刻意地渲染中国是唯一坚持这一方向的国家。而在短短一个月,新加坡的确诊病例就超过了此前总和,死亡病例则翻了近3倍。
11月2日,钟南山院士就中国防疫政策的可持续性表示,零容忍或者零传播是不得已而为之。目前病死率从全世界来看的话是2%左右,还是不能够容忍这么高的病死率。在目前的情况下,相较于感染后再治疗,中国采取的“零传播政策”并非成本过高,而是一种低成本的做法。
新加坡的13分之1,澳大利亚的63分之1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11月6日报道称,中国统计的几乎所有新冠死亡病例都在2020年4月17日之前。
当天,国家卫健委通报指出,根据武汉订正结果,截至2020年4月16日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死亡病例463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692例。境外输入累计确诊病例1549例。
文章继续说道,“在此后的18个月里,中国报告了超过14886例新冠确诊病例,其中只有4人死亡。另外,还有8800多例无症状感染者。如果数据准确,这意味着过去18个月,中国的新冠病死率为0.016%,新加坡(0.2%)比这高12倍,澳大利亚比这高62倍。”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截至11月5日更新的数据,新加坡累计报告212745例新冠病例,死亡468人。
根据澳大利亚卫生部截至11月5日更新数据,澳大利亚累计报告177393例新冠病例,死亡1795人。
据观察者网核实,0.016%这一数字,是澳媒文章所列中国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总体病死率情况。
而事实上,考虑到“无症状转为确诊病例”的情况发生,国家卫健委通常通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病例数,而非“累计无症状感染者”病例数。
根据澳媒文章发布前的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开数据,截至11月4日24时,31省份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7605例。境外输入累计确诊病例9697例,无死亡病例。
所以,自2020年4月17日起,中国累计报告新增境外输入及本土确诊病例23061例,新增死亡病例4人,病死率约为0.017%。如果加上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数字将会更低。
中国新冠死亡病例数“低得出奇”?澳媒专家:可信
在澳媒关注中国疫情数据之时,美国彭博社等一些媒体接连发文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认清了德尔塔变异毒株的现实”,放弃“清零”政策,并带节奏称散发疫情“挑战中国‘清零’策略”。
CNN也渲染、质疑“清零”策略的可持续性。它称,与西方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新增病例数似乎很少,许多西方国家每天仍在报告数万病例。但对一直坚持“新冠清零”的中国来说,已经算很多。
澳媒也提到,许多亚太邻国已经放弃了“清零”策略。
但澳媒一边质疑“中国的新冠病毒死亡人数低得出奇。我们能相信这些数字吗”;一边承认,低死亡率将凸显全球最严格“零容忍”政策的好处。
在过去18个月里,中国也有一些散发的疫情,但几乎没有死亡记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周的疫情已经波及河北、甘肃、内蒙古等20省份,但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死亡病例数仍保持在4636人。
而许多专家告诉澳媒,低死亡率是可信的。
一种说法是,自境内暴发的第一波疫情被控制以来,中国的绝大多数病例都是境外输入。进行国际旅行的人,可能比那些最容易患严重疾病的人更年轻、更健康。
香港大学传染病专家高本恩(Ben Cowling)解释说:“病死率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果有1000例儿童或年轻人感染,不会有人死亡。”
另外,北京一家医院的肺部疾病医生告诉澳媒,新冠检测和尽早发现病例可能是预防死亡的关键因素:“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那样,以同样速度和规模进行新冠检测的能力。这意味着在非常早的阶段就发现感染,很快进行医疗干预。”
此外,中国对疫情的快速反应可能会预防病例的死亡。
高本恩说,中国防疫的最大不同在于社区传播:“一旦病毒进入社区并开始传播,你就会发现人们病得很重,进入重症监护室,甚至死亡。”
“由于疫情暴发时必须进行病毒检测,中国往往能统计到‘在世界其他地区永远不会被发现’的许多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
他认为,统计到那些轻症病例,会推高病例总数,从而得出更低的病死率。
有人质疑中国新冠死亡病例统计的完整性,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认为,地方卫生部门不太可能伪造死亡证明:“政府确实有动机为其防疫努力描绘一幅美好的画面,但我认为蓄意掩盖病例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在有超过80%的人口接种了疫苗,这也将是低死亡率的一个因素。”
11月2日,钟南山院士就中国防疫政策的可持续性表示,零容忍或者零传播,这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它的传播太迅速,而且它的复制指数太高了。而且现在看起来,尽管有疫苗,病死率从全世界来看的话是2%左右,还是不能够容忍这么高的病死率,所以现在采用零传播的政策。的确成本是比较高的,但是比起你不管它、放开它,成本就更高。因为现在也有一些国家尽管还有一些小量的传播,但是他们就决定采用全部放开的办法,那么最近这两个月出现大量的感染又要开始收缩,那么这一来一回带来的成本的代价是更大,对于市民、对社会的心理影响也是更大。
“所以中国是采用逐步放开,但现在总的一个政策还是零容忍的政策,这个我可以叫它持续性的零感染、零传播,而不是绝对性的零传播。只要它一出现,就采用刚才我讲的这些办法,能够把它控制在很小的范围,而且把它控制住。”
“那么这个(政策)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持续多长时间那有赖于世界、各地,看看全世界对它的防控情况,因为中国做得再好,只要是有开放、有输入的话肯定还会有传播。所以目前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零传播战略并不是成本过高,而是比较低成本的一个做法。”
美媒提问中国是否考虑放弃零容忍政策,国家卫健委回应
11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
美联社记者:有一个偏向于长期的问题,我知道中国的零容忍政策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但是也会对于人员流动造成多有不便,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一些经济的发展,在什么样的标准和条件下,中国有没有考虑放弃或者停止零容忍政策,以便人员的自由流动。谢谢。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谢谢您的提问。一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建立了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疫情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根据流调溯源的结果,武汉疫情以来,国内发生了30余起本土的聚集性疫情,均是由境外输入引起的。我们做到了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发现一起疫情就彻底破灭一起疫情,确保完全阻断疫情传播,确保国内的疫情形势保持总体的平稳。实践证明,我们国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和一系列的防控政策措施是符合国情和疫情防控的科学规律的,很好地统筹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全球的疫情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疫情波折反复、居高不下,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我们将继续坚持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坚实屏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