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孤寡,孤陋寡闻了哈!造人的女娲竟然是青蛙?!

七夕又到了,没想到今天不但没等来甜甜的爱情,反而是被催着去看动画:

而且今年耳边又是「孤寡」声不绝于耳,我这条单身恶狗都要淹没在孤寡蛙的叫声当中了。

所以,今天干脆继续来聊聊蛙。去年我们一起看了世界上单身最久的蛙是如何找对象的,今年就一起来读一下《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了解历史中关于蛙的更多故事。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典故,作者博物学大V@安迪斯晨风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古人对蛙的崇拜,当作食物捕食,对它们叫声的喜爱等等方面,一起来看看。

以下内容来自《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内容有删减:

女娲其实是青蛙?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一篇名叫《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可爱的小蝌蚪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它们的青蛙妈妈。有意思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始祖女娲娘娘说不定也是一只大青蛙!

在易中天先生写的《易中天中华史》中提到:上古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和她众多的姐妹便在世界范围内雨后春笋般地被创造了出来。这是对女性生殖能力的直接崇拜,而且这种崇拜是实用主义的。因此,隆起的腹部是她们的骄傲,丰满的乳房是她们的勋章,荷塘的蛙鸣是她们的《欢乐颂》,水里的鱼儿则是她们的万千化身。上古时期,人类施行群婚制度,子女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只知道母亲。他们展开了浪漫的想象,把青蛙比作自己伟大的妈妈。如果你读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应该会记得,女娲娘娘用绳子蘸了泥浆,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人。

这个故事的原型可能正是来自古人观察到的青蛙产卵时的情形:一条条卵膜包裹着青蛙卵,在水中形成一条条「绳子」。不过也有很多青蛙卵是随意黏在一起的,反倒许多称为「蟾蜍」的物种,卵是条索状的卵带。

为什么是青蛙呢?

原因很简单,上古时期人口匮乏,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子孙。相比之下,体形像人的青蛙的繁殖能力就强多了。人们观察到青蛙妈妈在水中产下一串一串的卵,甚至数不清有多少枚,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情感。和它相似,腹内藏有千万颗鱼卵的鱼类同样是我们祖先的崇拜对象。

有趣的是,因为婴儿出生时候的哭叫声听起来像是「哇哇哇」,和青蛙的鸣叫声颇有相似之处,就连婴儿盘腿躺卧的姿态都很像青蛙,所以很多地区都把孩子叫作「娃」,和「蛙」同音。

按照现代学者的研究,六七千年前,确实存在很多以青蛙为图腾来崇拜的母系氏族,他们的女首领也就统一叫作「女蛙」。

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遗址,考古学家挖掘和识别出了大量带有蛙形纹饰的彩陶。这些彩陶上面的青蛙大多数都有着一个鼓起来的大肚皮,而四肢却非常纤细小巧,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殖的祈盼。

一直到商代晚期,青蛙还是人们崇拜的神灵之一。1975年在陕西城固县五郎庙出土了一件有着十分精美、生动青蛙装饰的青铜斧钺,这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西汉蛙形铜矛:出土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接口和刃的后部巧妙地铸成一个青蛙的形状,造型灵动可爱。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熟知的女娲却是一种类似蛇人的形象呢?

有学者认为,母系氏族社会崩溃之后,炎黄部落和其他先民进行了长期的融合,在这个新形成的华夏民族中,龙图腾最终成为主流。原本是青蛙形象的女娲也就被改造成了接近龙形态的蛇人,这其实是龙图腾的另一种体现。

青草池塘听蛙声

商代之后,青蛙身上的神圣光环逐渐褪尽,成了一种人们眼里普普通通的小动物。战国时期的《庄子》中有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这时蛙已经成了嘲讽的对象。不过有趣的是,青蛙的叫声日益受到人们的钟爱。

从生物学角度说,青蛙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靠声带来发出叫声,不过,青蛙的头部有可以鼓起来的气囊,叫声和气囊共鸣,就可以变得清脆响亮。在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娱乐活动极为匮乏的古代社会里,夏天池塘里传来的一声声蛙鸣对很多人都是一种精神享受。

南宋诗人赵师秀写的《有约》诗,就把他心目中夏天夜晚最有意思的事情说了个通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青蛙的鸣叫声无意中充当了某种「白噪音」,让约请客人前来下棋这件事变得更加风雅。

中国历史上的「吸蛙」第一人大概当属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孔稚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犯懒,他们家院子里的蒿草长了有一人高,甚至遮住了道路;院子里还有一口池塘,每到夏天,青蛙都会「呱呱呱」地鼓噪,直传到院子里。有一天,一位叫王晏的音乐爱好者敲锣打鼓来看孔稚珪,却觉得青蛙的叫声吵得厉害,让他难以发挥,于是对孔稚珪说:「这些蛙声真刺耳。」谁知孔稚珪回答说:「我听你敲的那破鼓,还赶不上我的蛙鸣呢!」

在粮食匮乏的古代,数量众多又容易捕捉的青蛙自然不免沦为人们的口中食。

不过秦汉时期,从南到北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有吃蛙群众。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青蛙可以捕捉害虫,保护农田庄稼,于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北方人就不再吃青蛙了,南方人则仍然嗜吃青蛙不绝。北魏文人杨衒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嘲讽南方人「蛙羹蚌臛,以为膳食」。

到了唐代以后,吃青蛙渐渐成了某种政治不正确,只有实在活不下去的穷人才会去吃。诗人李贺《苦寿短》中说「食熊则肥,食蛙则瘦」,当然不是因为熊掌营养价值高,青蛙营养价值低。这两种动物实际上是身份的象征,肥硕的富人才有资格吃熊掌,而瘦弱的穷人只有去吃青蛙。

尊贵的蟾蜍从生物分类学角度说,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纲中的无尾目,这个目的动物往往被统称为「蛤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身材矫健、善于跳跃的青蛙;另一类则是看起来痴肥蠢笨,身上疙疙瘩瘩的蟾蜍。不过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蟾蜍的地位要远远高过青蛙。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人很多时候其实是分不清青蛙和蟾蜍的,它们都有着腹大如鼓、叫声响亮、多子多孙的特点,所以先民们拜谁也都差不多。不过最后为什么是蟾蜍保留了原始的神性,而青蛙却成了被吃的「田鸡」呢?

据我推测,蟾蜍被神化跟人们对月亮的观察有点关系。

我们现在知道月亮上的阴影是环形山,但古人并不知道,在他们的浪漫想象中,那是一只蟾蜍和一只玉兔。战国时期的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所谓顾菟,就是蟾蜍的別名,说明在战国以前,人们已认为在月亮之中有蟾蜍。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把蟾蜍和神话中的仙女嫦娥联系在了一起。大科学家张衡(就是地动仪的发明人)在《灵宪》中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原来这只月宫中的蟾蜍竟然是嫦娥变身而成的,这可真让人想象不到。正因为这层关系,人们把月宫叫作「蟾宫」,认为里面居住着美丽的嫦娥。

或许是因为蟾蜍分泌的液体有药用价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蟾蜍又被神仙方士们盯上,被认为是一种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著名道士葛洪编著的《抱朴子》中介绍说,蟾蜍这种东西可以活到3000岁,头上生着肉质的角,称为「肉芝」,把这样的蟾蜍捉来吃掉,就可以活到1000岁。

不过这也是古人的浪漫想象,很多「洞穴中生存百万年的长寿蟾蜍」的传说都是骗局。

(国外的青蛙汁饮品)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写过一只神奇的「莽牯朱蛤」,它应该也是一种特殊的蟾蜍。虽然这只朱蛤只有两寸来长,却有着如雷的鸣叫声。小说中说它是「万毒之王」,全身殷红胜血,眼睛却闪闪发出金光。

它嘴一张,颈下薄皮震动,便是江昂一声牛鸣般的吼叫。小说中的主角段誉在无意中吞吃了这个小东西之后,就有了百毒不侵的神奇体质。

从现实来讲,确实有很多无尾目动物身怀剧毒,比如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箭毒蛙科,长得非常鲜艳,身体散布的毒腺能分泌一种影响人类神经的生物碱,几乎是见血封喉。但是指望吃了它以后能百毒不侵,还是想多了。

蟾蜍在道教传说中还是财富的象征,传说古代有一只三条腿的金蟾修炼成精,祸害民间百姓,有一个叫刘海的仙人挺身而出,降服了金蟾,让它给自己招来金银珠宝,用以帮助穷人。

后来刘海成为民间崇拜的财神之一,而金蟾也成了广受喜爱的财富象征,所以很多商店喜欢在门口摆放一只雕刻的三腿蟾蜍。

最后以一首十分风雅的现代诗来赞颂青蛙和蟾蜍吧: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张宗昌《大明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