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少事多还危险,为啥每年100万人争着去这家公司






在SpaceX,情怀真的可以当饭吃。

造火箭、造航天飞机,听起来很酷,实际上很惨。

高知识、高压力、高风险、收入低,所以一般人都是敬而远之。

在SpaceX,这“三高一低”样样都有,甚至还是加强版。

不同的是,这里聚集着数千名万里挑一的天才,还遭受资本主义世界少有的007工作制。

哪怕这样,他们还可能随时被老板嫌弃,接着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侮辱。

这在外界绝对是天方夜谭,但在SpaceX却再正常不过。







SpaceX是奇迹的集合体,它创造了航天史上很多项第一,随便一样都值得大书特书。

可以说,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奇迹,SpaceX早已夭折在摇篮之中。

2008年9月,历经三次失败之后,SpaceX研制的猎鹰1号火箭顺利升入太空轨道。

SpaceX也因此绝地反击,反超波音、蓝色起源等竞争对手,成为全球第一家成功研制和发射液体运载火箭的私人航天公司。


猎鹰1号爆炸场景

2012年10月,SpaceX顺利将龙飞船送入太空,同时将455公斤的货物送进国际空间站,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家有能力向空间站运送物资的私人航天公司。

2020年5月,SpaceX用猎鹰9号火箭运送载人龙飞船,将两名美国资深航天员送入太空。

而早在2011年,美国最后一架航空飞机“亚特兰蒂斯号”便已正式退役。

美国宇航员要想前往国际空间站,只能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不仅一个座位高达8000万美元,还得看人脸色。


载人龙飞船发射现场照片



短短19年,从一穷二白到改变世界航天史,这是1个航空门外汉(马斯克)和7000名员工创造的奇迹。

如今,社会各界在感慨SpaceX的成功时,总会把原因归结为时代机遇、商业环境等等。

殊不知,这7001个人的紧密团结才是SpaceX的最大财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许多优秀人才,却甘愿待在SpaceX这个有点配不上自己的“低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钱多和活少,起码要占一个。

但在SpaceX,这条定理完全不适用。

与很多人的想象截然不同,SpaceX不仅不光鲜亮丽,反而钱少活多压力还大,但偏偏能吸引无数的人才为其效力。

据统计,SpaceX每年都能收到近100万份简历,但最终录取人数不到5000人,录取率低于0.5%。而常春藤名校2024届新生的平均录取率为7.3%,就连最低的哈佛大学也有4.9%。



2024届常春藤8所名校录取率



雇主品牌专家Universum曾发布过一份2020年对美国学生最具吸引力的雇主名单,特斯拉和SpaceX在美国工程专业学生中蝉联前二名。

录取率低也就算了,关键是薪酬也没有竞争力。

据统计,SpaceX的平均工资是美国平均工资的两倍多点,看起来还行。

但横向一对比,就看出差异了:SpaceX的平均收入只有硅谷码农的一半。

不仅如此,在SpaceX工作,还得面对无时不在的加班和压力,甚至生命危险。

在试验火箭时,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爆炸,随时可能丢掉性命。

SpaceX的工程师将这种情况称呼为:毫无征兆地快速解体。

除了这些,“暴君”马斯克带来的压力也不少。

如果说特朗普是“You are fired”的创始人,那马斯克简直把这种做法演绎得淋漓尽致。

因为马斯克不仅要求员工向自己至少一周工作80个小时的“狂人精神”学习,还会经常给他们布置一些极限任务。

如果某个员工说“时间不够”或者“做不到”,等待他的可能是卷铺盖走人。


马斯克的另一个外号:工作狂魔

即便如此,SpaceX还是以人才收割机和人才压榨机著称。

SpaceX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就是原因之一。







如果没有创办SpaceX、特斯拉,马斯克现在可能是一个悠哉悠哉的亿万富翁。

1995年,年仅25岁的马斯克,放弃了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博士课程,创办了一家为新闻机构开发在线内容出版的软件公司Zip2。

四年后,美国电脑制造商康柏以3.07亿美元现金和3400万美元股票期权收购了Zip2,马斯克获利2200万美元。

同年,马斯克又创建了一家公司X.com。2000年,马斯克将X.com与Confinity合并,改名为PayPal。

2002年,全球最大的电商企业eBay斥资15亿美元收购PayPal,马斯克拿走了其中的1.65亿美元。

此时的马斯克,刚过而立之年。


马斯克及PayPal联合创始人



一般人到了这种地步,可能就想着退隐江湖了。

作为“硅谷钢铁侠”的马斯克非但没有,反而将全部身家投入到SpaceX和特斯拉。

在航天航空领域,流传着一个笑话:变成百万富翁的最快方法是什么?从亿万富翁做起。显然,马斯克投入的1亿美元,也只能打个水漂。

2006年至2008年,SpaceX试射了3次火箭,均以失败告终,而此时的SpaceX和马斯克早已债台高筑。

再有一次失败,等待他的只有公司破产,自己被追债。

更摧残人的,是外界的压力,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SpaceX,将其自主研发的火箭称为“橡皮筋+密封蜡的组合”。

SpaceX的对手波音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戏称SpaceX的火箭是用“自行车零件”造的。

“除非我死了,否则永远不会放弃。”

这是马斯克对外界的唯一回应。

正是这种坚韧不屈、冒险精神造就了马斯克独特的个人魅力,为他吸引到了许多优秀人才。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一书中写道:几乎所有人,包括被解雇的员工,内心都崇拜马斯克,他们由衷承认,和马斯克一起工作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旅程。

当然,马斯克的人类情怀,也居功甚伟。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这是乔布斯挖走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所说的,至今为人称道。

改变世界,星辰大海,拯救人类,这是马斯克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执念。

就如他所说的:我的钱有一半将用于帮助解决地球上的问题,另一半用于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我维持的城市,以确保所有生命的延续,以防地球受到像恐龙遇到的流星袭击,或者世界大战的发生,我们摧毁了自己。

此外,马斯克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火星殖民计划:2026年利用SpaceX飞船将人送上火星;每年发射1000次星际飞船航班,持续9年多,到2050年将100万人送上火星,建立城市。


马斯克的火星殖民计划

同类相吸,这是自古以来的定律。

这样的人类情怀,使得马斯克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

比如SpaceX的推进部门首席技术官、1号员工汤姆·穆勒。

在加入SpaceX以前,汤姆·穆勒在一家专注于航天、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公司TRW工作了15年。

但他觉得,自己许多关于发动机设计的想法在TRW没有施展空间。

直到2002年与马斯克相遇,他被后者感染,加入了SpaceX。

将SpaceX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的关键人物、SpaceX的第7号员工,Shotwell因为一句“我想认识‘其他太阳系’的人”,与马斯克一拍即合,义无反顾地加入了SpaceX。



图为Shotwell

当然,除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类情怀,马斯克还会扮演一个“优秀的HR”形象。

他经常去顶尖大学打听那些成绩最好的学生,然后打电话给他们,发出“共同实现梦想”的邀请。

他还会去参加各种层级的航天领域研讨会,寻找“猎物”。

例如,在航天大会上遇到一个欣赏的人,他会在几分钟后就给对方发出工作邀请。

对于对方提出的疑惑,哪怕工作再忙,他会在几十分钟内逐项回复。

出于对人才的重视,SpaceX的前一千名员工,马斯克都亲自面试过,包括门卫。

即使后来团队不断扩大,马斯克仍然尽可能面试每一位工程师——虽然面试的时间可能只有30秒到15分钟。







抛开马斯克个人,SpaceX的工作环境,同样是其能吸引这么多人才的关键。

在SpaceX,每个人都能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不会受困于办公室政治。

SpaceX员工的评价一言蔽之:工作没有垃圾东西,很少有人搞政治斗争,有什么想法不必顾虑直接说。

也正是在这种纯粹、包容的环境中,SpaceX的创新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航天界的小米”、价格屠夫SpaceX的诞生,很大程度归功于员工的创新。

比如,SpaceX的一个工程师发现,一个无线电装置购买需要5-10万美元,而自己生产仅需要0.5万美元,稍微精简这个装置,设备的重量还能减轻20%。



SpaceX研制的火箭单位质量发射费用远低于其他类型火箭



除了这种“隐形”环境,“硬性”环境同样在激励着SpaceX员工。

在SpaceX,每个人都可以实实在在参与到火箭的制造过程中。

因为SpaceX总部工作人员的办公位就在制造火箭工厂的上方,从窗外就可以看到整个火箭的制作过程。

而且,SpaceX还贴心地提供火箭各个制作阶段的照片,供员工观看。


SpaceX的一个生产车间



就像是打怪升级游戏中有了一个进度条,每天看着改变世界的火箭、航天飞机逐项完成,对于这些顶尖的科技人才来说,是难以拒绝的魅力。

马斯克以个人情怀,将各种人才招入麾下,而宽容、创新的企业文化,随手可触的工作进展,则将这种情怀量化,虽远终至。

一个良性的工作环境,甚至可以成为员工的第二个家。

正如SpaceX的员工所说:我们来SpaceX不是为了满足马斯克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




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一个高级人才的力量同样单薄,但当一群高级人才,为着同一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时,那么这股力量便有了质变。

这股力量,才是SpaceX的奇迹之源。

回顾国内,很难找出一家像SpaceX这样的企业。

对于很多企业主来说,所谓的情怀,不过是为自己谋利的一种手段。

存量竞争下,企业为了能保持增长,最好的方法就是牺牲中下层员工的利益,996、007的工作模式因此而生。

如何让手下的人上当,“情怀”就成了一种武器。

但受骗上当多了,大多数人也就反应了过来。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来,“考公”如此火热的原因。

就算不去“考公”,很多名校学生也会选择投行、咨询等光鲜亮丽的工作,起码来钱快。

而真正能投身科研的理想主义者,少之又少。毕竟,在一个“假情怀”驱逐“真情怀”、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理想主义是不能当饭吃的。

这值得我们深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