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国军人标识牌:身份识别,战时保障靠它了(组图)

不久前,一批驻训在新疆高原上的我军官兵收到了一盒神秘小礼物——打开一看一对“小标牌”。这副“小标牌”正是由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研制的首批军人保障标识牌,凭这副标识牌我军官兵即可享受从医疗、出行到食宿等服务。它的配发标志着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保障能力建设进入到新阶段、军人保障实现向战场延伸。


(图自:央广军事)


一、小标牌的大变迁

最早的军人身份标识牌可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那时的身份标识牌还只是张小小的硬纸片,上面记载着携带它的军人的所属番号和个人身份信息。尽管这种纸质身份牌制作简陋、功能单一,且因其材质等因素而极少流世,但仍开启了军人标识牌的先河。

一战爆发后,以美军为代表西方各军事强国逐渐普及了各类金属材质的军人身份牌。而其发展至今尽管其材质、工艺及形制不断变化,但其功能及实现手段依旧大体与前辈一样。


(图自:影片《拯救大兵瑞恩》)



我军的身份标识牌配发相对较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军在开展身份识别、战场救护、遗骸收敛都依靠在军服内缝制带有身份信息的布条、随身携带的证件乃至口述信息的方式来完成。

这类标识方式在战争时期极易受战场环境而遭到损毁、遗失,给此类作业带来不小困难。因而自2009年开始,我军空降兵等部分兵种开始小范围试装各类金属制单兵“身份牌”。



(2015年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佩戴的单兵识别牌是我国首次为战区部队配发的制式识别牌。图自:新华网 作者:黎云 韩立建)

不过,一直到2017年以前,我军试装的各类“身份牌”更接近于各军兵种“DIY”的产物:其尺寸、材质、乃至其记录的信息规格都不尽相同。而新一代“身份牌”的使用正在规范这些问题。



二、新一代“小标牌”如何记录超多信息?



无论是外军亦或我军此前的身份标识牌,其佩戴者有关信息都是以铭文形式记录在金属牌上。

然而有过就诊经验的读者们都知道,现代医疗所需的救治者信息极为丰富,如药物过敏史、既往病史等,对于环境更为复杂的战场救护也同样如此。而小小金属牌信息有限。为此我军新一代军人标识牌采用“主副双牌”和三种手段来把信息浓缩进一副小牌中。

金属主牌采用传统铭文信息与二维码的主牌记录佩戴者信息,扫一扫即可获得信息。但是,在这套识别牌中还有一个墨绿色塑料副牌,也是通过“扫一扫”获取信息,这不禁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多此一举”?


(我军试制的新一代身份识别牌主牌与副牌 图自:中国军网)

其实,副牌采用的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FID技术) ,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得相关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这种技术早已被我军广泛运用各类军用平台上进行敌我识别,只不过缩小并普及到单兵的一张小胸牌内,还是头一遭。


(此前RFID技术已被我军用于平台间识别,也为新一代军人识别牌运用打下基础)



我军新一代军人识别牌,利用它的这种特性将人体信息如指纹、面像及 DNA等 ,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储存在后台数据库中 ,并将检索关键信息载入埋入了 RFID 卡的军人识别牌,以随时供应查证。

当需要读取时,通过一个专有设备终端发出微波查询信号,而副牌内的无源电子标签收到微波查询能量信号后,将一部分整流为直流电源供电子标签内的电路工作,另一部分微波能量信号被电子标签内保存的数据信息调制后反射回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反射回的幅度调制信号,从中提取电子标签内保存的标识性数据信息。


(RFID标签工作示意图 图自:电子发烧友网)

因RFID技术具有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存储数据容量更大等特点,在战场环境运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我军的军人识别牌不再担心战场环境影响使得识别牌上的信息污染损坏而无法识别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其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信息可更改等加密性特点也使得这种识别牌不用担心因落入敌手而造成信息泄露、被冒用等情形发生。


三、海量信息是如何高效管理的?



二维码及RFID技术极大的丰富了新一代军人识别牌的信息存储能力与读取能力。但“识别牌”内信息的最终使用者是战时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一线医疗官兵,其职能定位首先是完成医疗救治任务,若信息系统不能为这一任务服务、甚至干扰了这一任务,再丰富的信息最终也是“本末倒置”。

要想将新一代识别牌内数据实现效益最大化,就需要一套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作支撑以方便将有关数据用于卫勤管理并指导救治任务。

而JAVA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最简便同时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可移植性源代码技术,因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和器械开发领域,而进入我国研发人员的视线中,并运用在我军野战卫勤保障机构医疗型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科研人员基于 J2EE 架构构建系统,瞄准未来全军大范围使用利用 Java 技术设计系统内的分类接收、医疗救治、医疗保障、转归后送、指挥等五大模块,将核心功能定位于战救信息融合共享和医疗业务信息处理与应用,并以伤员流转过程为核心业务线,以军人识别牌内存储的伤员战救信息来驱动整个系统模块的业务流程。

在野战医疗救治中,通过野战卫勤保障机构医疗型信息系统,前线医疗人员可随时随地根据伤员伤情进行分类,并通过手持终端向副环员扫描录入伤员检伤分类信息,从而简化分类检伤流程。

后方医院在大规模收治伤员时不必再对伤员情况进行逐一检查、分类——伤员可快速通过检伤分类组到达后续医疗组室进行救治,从而减轻了大规模伤员通过时的检伤分类压力;而后方医疗救治模块下的各医疗组室在进行伤员接收时通过扫描伤员佩戴的主环,将伤员信息和手环进行绑定,通过野战卫勤信息系统对伤员登记簿自动补全包括体温脉搏、病历、医嘱以及伤病处置在内伤员信息;当前期救治作业完毕后,卫勤人员便可通过野战卫勤信息系统按照运力情况选择后送伤员生成后送交接单,运力条件到位后执行后送,或根据救治情况进行出院管理。


(正在用手持终端扫描无源副牌的我军救护人员 图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为了使野战卫勤信息系统高效运转,系统开发人在设计阶段就始终坚持应用主导的原则,分析每个医疗救护人员在操作系统中的每个作业流程、每个作业场景甚至每个动作,以明确使用者的时间分配、肢体分配、作业难点等;并通过统一数据结构、业务字典、数据接口、传输标准、加密标准等,以适应未来联合作战中不同地域、不同军兵种、不同建制伤病员的集中收治管理,从而以“软件”促进新一代军人识别牌这一硬件能在战场环境发挥实效。



结语

随着新一代军人识别牌逐渐配发我军各部,这枚具有多重防伪和数字证书的小标牌将成为了记录军人基本信息和电子伤票信息的智能载体,从而告别了军人信息“手写口授”的时代。当然,我们也由衷希望我国的每一名军人胸前小标牌的某些信息功能能永远沉默。


参考文献:



[1] 孙文桥,陶学强,石磊,彭滢. 新形势下野战卫勤保障机构医疗型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 2018, 39(3)

[2] 周远. 小小军人标识牌战场保障大变革. 解放军报,2017.2.2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