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涉嫌学术造假!30多篇论文P图,复制粘贴






近日,著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又曝光了一起严重学术造假,并且这一事件的主角还是2019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

截至今年10月16日,Pubpeer已经挂了塞门扎至少32篇论文涉嫌造假,其中有29篇都是最近两周陆续公布的。




著名学术打假侦探克莱尔·弗朗西斯称,在锁定塞门扎作为“造假嫌疑人”后,她已经找到了20多份有问题的论文,并在PubPeer上标记了出来,之后又发现塞门扎的研究发现与另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Louis Ignarro高度类似,所以这是相当严重的“造假”事件。

格雷格·赛门扎目前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遗传医学教授,并担任细胞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for Cell Engineering)血管研究项目主任,研究方向为生命系统的氧气代谢调控。

去年10月,塞门扎刚刚因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我们先来看两个塞门扎研究组被曝出比较明显的“造假”内容。

首先是最近几年关于HIF-1论文,在论文《HIF-1-dependent expression of angiopoietin-like 4 and L1CAM mediates vascular metastasis of hypoxic breast cancer cells to the lungs 》中,图1A中两个黄色部分高度相似,很可能是复制粘贴过来的。






图6将加载控件重新用于完全无关的实验和样本。从条带的形状和间距来看,β-肌动蛋白印迹与图B和图G中所示的凝胶都不匹配。

相关链接: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0694D956FA93FB972962C5C5C150D7# 此外,在2012年发布的论文《Hypoxia-inducible factor–dependent breast cancer–mesenchymal stem cell bidirectional signaling promotes metastasis 》中,也存在明显的复制粘贴痕迹。



相关链接: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4EAD2EE03B02762393E9543F4074B#

学术造假事件我们已经少见多怪了,但这次翻车的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难得一见。

牵扯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等多国学者 赛门扎生于纽约市皇后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威斯特彻斯特郡长大。1974年从斯里皮高中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遗传学。之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在宾夕法尼亚儿童医院做了博士研究。1986年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成为该校教授。

2008年,赛门扎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2019年,赛门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关于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突破性发现(HIF-1是一种响应低氧水平而在细胞中打开或关闭某些基因的蛋白)。颁奖词称,该发现以及赛门扎其它的工作阐明了细胞中氧调节的分子机制。此项发现对于了解低氧水平在癌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和其它许多疾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之后,赛门扎接受了非常多的演讲,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提到的一点经验就是:许多杰出的发现是由年轻科学家做出的。

他称,诺贝尔奖通常颁发给老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年轻时所做的发现。

人们可能会因这一点而认为,伟大的科学只由老科学家主宰,然而,伟大的发现往往是由年轻科学家做出的。他说:“我们通常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做出这些发现,但是直到很久以后,这些发现的意义才变得显而易见。” 赛门扎的确践行了这一想法。在塞门扎被质疑的32 篇论文中,所涉及的共同作者就包括不少他的学生、助理等青年学者,其中合作者包含了来自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的学者。 上文提到的名为《Mitochondrial Autophagy Is an HIF-1-dependent Adaptive Metabolic Response to Hypoxia》的文章,在领域内的影响力很高。






这篇文章被质疑存在多个学术问题,包括存在图片部分内容复制粘贴嫌疑;






一图多用,WT组和KO组图片高度相似;以及存在对图片的ps刻意涂抹痕迹。






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正教授、博导张华凤。






此外,还有一篇被质疑的7年前的名为《 Procollagen lysyl hydroxylase 2 is essential for hypoxia-induced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的论文,图片也存在可疑的复制-粘贴问题。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Daniele曾是赛门扎的一名博士后,一直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现在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助理教授。

在分子生命科学家杂志ASBMB TODAY的一篇采访中,Daniele曾经自述赛门扎对自己学术的指导和帮助:“拥有既是临床医生又是科学家的导师,对我的培训极为重要且具有影响力。”

“ Gregg帮助我专注于可以对改善结果产生真正影响的研究。” […]她指出,即使实验室中有多达15人,Semenza始终会迅速回答她的问题。 修改数据在学术界普遍存在?科研人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信任

对于去年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大佬翻车事件,在网上引起的讨论热度绝对不会低。

比如知乎用户@阿诺就很犀利地指出,“你要想做出真正的科研,你得先不择手段的留在学术圈”。在生命科学界,为了发paper修饰数据的人,如果说是百分之百,那一定是多了;但如果说是百分之九十九,那一定是少了。注意我不是特指此次疑似翻车的诺奖得主,也不是特指中国人。我是指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医学界科学家,特别是欧美大牛圈,那是改数据的重灾区。

他还指出,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上,只有很少的研究能够“转化为临床药物”,其中罪魁祸首就是执行同行评议(peer review),并列出了几个在学术界广泛存在的问题:一篇文章的审稿人可能就是另一篇文章的作者,审稿人/作者只是同一科研人员的不同身份而已;那么,凭什么审稿人的意见就是对的,作者就一定是错的?在整个的审稿/修回过程中,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都会发现,他要是不修改数据、他根本发不了文章。全球每一个高校、每一个研究所都有论文和考核压力。生物学过程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充斥着随机性。

因此学术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给研究人员更多的耐心和信任。要想立即对一个科研成果作出评价,这个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每个高校院所的科研评价者,以及国家科技计划的引领者,都应该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给科研人员的信任。请相信:科研人员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一心要划水的混子,而是一心想要做出一流科研的梦想者!

完整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911838/answer/1530280302

另外,知乎用户@源老师 针对诺贝尔奖本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贝尔奖给的是多年前的研究,不代表近些年的科研成果。只要他多年前的研究是真实,诺贝尔奖本身还是实至名归;如果多年前的研究都造假了,这个乐子就大了。还有国内一直有点神化诺贝尔奖,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高的奖项,但是它代表的仅是获奖人曾经的贡献,不代表他会一直牛逼(当然有人肯定会一直牛逼)。以及某国的诺贝尔奖获得数也是代表的几十年前的科研贡献,中国现在没有很正常,那些年本来就还是弱的。

完整回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911838/answer/1530356619

曝出塞门扎教授学术作假的主要成员、德国的独立科学记者Leonid Schneider在揭露文章中讽刺的提到,在获得诺贝尔奖之际,塞门扎曾接受《临床研究杂志》(JCI)的采访,并表示“我小时候假装的一件事就是我是联邦调查局特工,调查犯罪、当侦探。科学家做得不就是这样的事情吗?“ 截止目前,被质疑文章中只有一篇得到了作者回应,称“错误并不影响结果”。




这位将科学家比喻为“调查犯罪的侦探”的诺奖得主,也正面临着学术侦探们的调查。

相关报道: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0/10/07/gregg-semenza-real-nobel-prize-and-unreal-research-data/

https://www.asbmb.org/asbmb-today/people/120119/oxygen-sensing-and-adapting-to-altitude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profiles/results/directory/profile/0800056/gregg-semenza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fX-_IToAAAAJ&hl=zh-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