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排队登珠峰:扎堆因天气 大家不是疯子

8000米海拔的珠峰上,日前出现了“人山人海”的景象。

南都记者了解到,由于天气晴朗、气温升高,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近也迎来了好天气“窗口期”,不少登山客慕名而来,挑战攀登珠峰。然而,由于攀登人员过多,不少人被迫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排队等待3小时。

5月23日,第一次成功攀登上珠峰的次仁扎西告诉南都记者,网传图片为南坡的景象,他攀登的北坡也很多人。

他表示,今年的窗口期比往年要短,“登山最重要的是天气,拥堵是因为天气原因,登山爱好者不是‘疯子’。”


近日,一张珠穆朗玛峰南坡登山者排起“长龙”的照片引发热议。登山者扎堆拥堵,亲历者称今年窗口期很短

网传照片拍摄于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珠穆朗玛峰,显示登山者排成的“长龙”蜿蜒在通向顶峰的狭窄山脊上。

图片在网络上传播并引发热议,有网友感叹,这可能是海拔最高的“交通拥堵”了。据了解,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由于天气状况较好,被外界普遍视为珠峰的黄金冲顶期。

5月23日,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次仁扎西告诉南都记者,网传图片为南坡景象,实则北坡也有很多人。据了解,5月22日左右珠峰迎来登顶天气窗口期,23日上午,123名登山者成功登顶。

“5月中旬和下旬是窗口期,其他时间去很可能就是送死。海拔8000米以上有很大的风,令人受不了。”次仁扎西回忆,23日早上去的时候一点风都没有,是难得的好天气。“那天8000米以上的温度,最低-23?C,最高-4?C”。他表示,登山最重要的是天气,拥堵是因为天气原因,登山爱好者不是“疯子”。

次仁扎西介绍,他从2014年开始梦想攀登珠峰,“2016年登上了慕斯塔克峰,2018年登上卓奥友峰,然后才有底气去登珠峰。”他说,今年好天气的窗口期特别短,因此大家都扎堆此时登珠峰。



进入“死亡地带”,缺氧高原反应威胁生命安全

南都记者了解到,对于登山者来说,海拔超过8000米意味着进入“死亡地带”,除了雪崩等意外,登山者还需要克服缺氧、极寒、高原反应等众多挑战。而在攀登海拔8800米以上的珠穆朗玛峰时,类似因素都在威胁登山者的生命安全。

大多数登山者在攀登到约7000米的高度时,开始使用辅助供氧;在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几乎所有人都要使用瓶装氧气,包括大多数夏尔巴向导;而在珠峰山顶,空气十分稀薄,登山者每次呼吸所获得的氧气不及在海平面时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在极寒、缺氧等高海拔极端环境下,部分登山者会出现温和或急性高原反应,尤其是急性高原反应,登山者一开始感觉头痛和恶心,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会恶化为运动机能失控、脑部肿胀、肺部积水,严重者会昏迷和死亡。



今年适合攀登珠峰的好天气时间很短,登山者扎堆冲顶。

南都记者了解到,2018年12月,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曾发布公告:普通游客最高只能到达距离珠峰大本营下方2公里外的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还规定,从2018年开始,专业登山队员和满足条件的探险爱好者,每年进入珠峰核心区的人数应被严格控制在300人左右,而且仅限春季登山,别的季节不能进入珠峰核心区。


“登珠峰,是为了寻找存在的价值”

南都此前报道过“无腿勇士”夏伯渝。他今年70岁,从1975年到2018年,他曾5次攀登珠峰,前4次均以失败告终。历经双脚截肢、雪崩地震、癌症血栓等种种考验,2018年5月14日,他终于凭借一双假肢,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夏伯渝曾告诉南都记者,登顶珠峰是他一生的目标。为此,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训练时间长达5、6小时。“40多年,我从没休息过一天。”

次仁扎西介绍,一般登山爱好者想登珠峰,需要5年以上的准备。“不管是体能,还是经济实力的准备。”有的网友对此次登山者扎堆颇有微词,认为登山者“不惜命”。次仁扎西说,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根本不知道海拔8000米以上的生活,不理解一个登山爱好者向往珠峰顶端的心情,“每个人都在寻找存在的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