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成网民陷入信息茧房,大数据是怎么捆绑你的

当你闲暇时刷手机时,是否发现大量时间悄无声息地流走;当你接连打开一个个视频,是否发现内容总是精准契合你的兴趣点。当心!你正在陷入“信息茧房”。近日,有媒体针对1501名受访者的联合问卷调查显示,超六成人感觉自己陷入了“信息茧房”。




六成人深陷“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社会传播学中的概念,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容易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调查受访者中,“90后”占41.6%,“80后”占30%,“00”后占20.2%,也有少量“60后”“70后”人群。调查显示,62.2%的受访者感觉到“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送,使信息渠道越来越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让自己陷入了“信息茧房”,24.3%受访者没感觉,13.5%表示不好说。

对于这种察觉,人们也开始有意识地规避“数据跟踪”带来的影响。调查中,32.2%的受访者基本都会自己主动搜索信息,56.9%则有需要时才搜,10.9%表示“一般不会”。例如,对于网络争议事件,36.8%受访者表示,如果时间充裕,会尽量了解来龙去脉;30.4%表示“看具体什么事,多数就看个热闹”;7.6%会看网络大V大咖怎么说;6.1%表示“完全没空搭理”。然而,仅仅18.5%受访者会“认真了解各方意见,避免被带到坑里”。

《2019中国社交零售白皮书》称,我国网络社交媒体渗透率已高达97%,人均每天在手机上花费近4小时,其中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花费2.3小时以上。浅阅读、碎片化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状态,几乎人人都在承受着大数据和算法的影响。


“作茧自缚”的三大负面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健康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鲍勇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当你在各种社交平台点赞、评论、转发、收藏、浏览等,大数据会揣测你的兴趣点,给你“私人订制”。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由此带来三大负面影响。

丧失思考能力。网络中大量信息被创造,什么都接收,只会让人们处于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没有时间过滤与思考,导致信息的价值不断被削弱,浅薄的信息开始流行。渐渐地,人们无法接受深刻而有逻辑价值意义的信息,最后让自深陷焦虑、抑郁、痛苦。

固化偏见喜好。算法推荐让普通人接收的信息更趋于定制化、智能化,也容易让人在不断重复中强化固有偏好。落入“信息茧房”的人,思维会被禁锢,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大多数。在观点碰撞时,看到有人持相反的观点,就会持鄙夷的态度对待。

加剧交际矛盾。现在人们在网络上选择信息的自由度不断加大,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交流机逐渐减少,容易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信息茧房”会造成各种小团体,群体间封闭,互相抵触,常常因观点不同造成冲突,演变成群情激愤的互喷、观点撕裂、强制站队。



尝试跳出“信息茧房”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信息茧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2022年3月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特别提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面对“信息茧房”的强大影响,怎么正确面对?鲍勇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1. 主动搜索,独立思考。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明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并针对性检索,查看信源的习惯,主动判别信息的真实性,建议定期整理所关注内容,避免陷入同质化“信息茧房”。

2. 多读书、多看世界。通过阅读学习,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辨析是非的能力,不被推送的信息和观点牵着鼻子走。每个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脑海中的模样。旅行,有助于你走出“信息茧房”的困境。

3. 多与人交流接触。每个人看过的世界不一样,与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聊天,你会获得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智慧。你才会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才明白这件事原来还能那么做。与不同的人交流,才能够摆脱“信息茧房”,才能更加全面地看这个世界。

4. 学会屏蔽技巧。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从多渠道接收各方面信息,多从主流媒体获取权威信息,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偏听偏信。同时,掌握一些技术层面的小妙招,也能帮你逃离被大数据的“跟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