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不回印尼的国羽教父去世:2022,我们失去太多人






89岁的王文教,走了。

12月25日凌晨,这位对中国体坛影响深远的老人,因病在北京去世,引发了体坛的众多哀思。

知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在微博上留言道:“缅怀前辈,王导走好。”



● 林丹微博截图


王文教是谁?



他是曾经的国家羽毛球队第一任总教练,为中国培养了56名冠军,率队夺下汤姆斯杯,是中国羽坛当之无愧的“教父”,是公认的“中国羽坛拓荒者”。

没有他,就没有中国羽坛今日的辉煌。

但是,我们怀念他,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赛场上的荣耀。

我们怀念他舍弃一切、万里归国的赤子丹心。他原本是印度尼西亚万人瞩目的运动明星,却签下保证书,回到了贫穷的中国。

20岁的他,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报效故土。

他的身后,还有一群人……






“如果你一定走,那就写下保证书吧。以后你再也不能回印尼了。”

20岁的王文教,站在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关口。他想要回到中国,而印尼政府并不愿意放人。如果执意要走,那么此生就不能再回来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留在印尼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他虽然是华人,但是在印尼出生和长大,这个南洋国家才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无比熟悉。

更何况,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他是印尼体坛上风头无二的羽毛球明星,深受国民的喜爱和追捧,获得了多项比赛的冠军。

而中国,那时候羽毛球运动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良好的训练环境。甚至,连基本生活条件都无法保障。


● 王文教在第一届全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上夺得冠军



从现实角度考虑,印尼当局确实理解不了这个年轻人。

为了挽留王文教,他们下了最后通牒:走了就不能再回来。

不能踏上印尼的土地,不能在回来探望亲人,不能回来和曾经的朋友把酒言欢。过去20年拥有的一切荣耀,都将会化为过眼云烟。






王文教却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1954年,他写下了保证书,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那里是他祖先的埋骨之地,也是他从小心心念念的故国。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

王文教的祖籍是中国福建。闽南华侨对故国故土的热爱,是出了名的,哪怕离家万里也不忘记自己的根脉。因此,王文教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虽然生长于印尼,但从小就会说一口熟练的闽南话。

每当他说闽南话的时候,母亲都会格外欣慰和快乐,经常给予他奖赏。

遥远的中国,对他而言从来都不是异域,而是他文化意义上无法割舍的母国。然而,一场看似寻常的比赛,却让他痛彻心扉。

在这场比赛中,中国输得很惨。






那是在1953年。中国和印尼之间进行了一场羽毛球比赛,中国惨败。

王文教为教练的印尼队,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打出了15:0、15:6的好成绩,中国的运动员基本是属于“被摁在地上摩擦”。

赢了比赛,这本来是值得开心的事情,王文教却满脸冰霜。

无法抹去的故国情怀,使他对中国的惨败痛心不已。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当一个人把自己视为一个共同体中的一员的时候,这个共同体的任何荣辱兴衰,都能够让他感同身受。

回到中国,振兴中国羽毛球!这个强烈的念头涌现出来,让王文教彻夜难眠。







然而,就连一向最怀念故土的母亲,都不赞成他的这个想法!

可能只有做了父母的人才最能理解那种心情:自己哪怕再爱中国,再热爱某项事业,也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为之付出巨大牺牲。

在母亲眼里,王文教这时候回中国,就是去受苦。

王文教苦苦哀求。母子之间,妥协的总是母亲。

母亲眼睁睁看着他写下了保证书,从此天涯两端不易相见。

可是,母亲的担忧,终究是对的:王文教为了自己的这个选择,确实是受了很多苦。

最为心酸的是,当他抵达中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吃不饱肚子。

“回来的时候需要粮票,没有粮票买不到东西。后来我妈妈知道我出现了浮肿,就寄了好多吃的给我。”

在那个年月,粮食是重要物资,要凭票供给。每个人的份例,顶多满足基本需求,王文教刚回国,连粮票都还没有领到。

可想而知,当他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该是多么心痛难忍。






王文教却并没有怎么计较。

年轻人身上总有一种如火焰般炽热的豪情,可以填补荒芜岁月里的饥饿、贫穷,只要还有一口气活着,就敢于战天斗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确实可以当饭吃。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布尔什维克式的理想主义,洋溢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里。

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王文教省吃俭用。后来,他还卖掉了自己心爱的自行车。






1956年,王文教和球员们编写了《怎样打羽毛球》,这本书成为无数球员的运动启蒙教材。

同年年底,在他的推动下,福建队正式组成。在王文教的指导下,这支球队很快成为“梦之队”,在当时拥有最先进的打法。






全国各地的羽毛球队也都迅速成立起来。这项原本让大多数国民都感到陌生的运动,渐渐开始被人熟知。

王文教在中国羽坛,拥有教父地位。

而他曾经最心心念念的目标,也终于达成——用羽毛球为国争光!






1965年,王文教率队前往欧洲比赛。在丹麦,他充分感受到了西方人的傲慢和无礼。

“中国人会打羽毛球吗?”

报纸上的醒目标题,刺痛了王文教的心。

在中国的国力相对贫弱的年代,欧洲人对这支来自中国的羽毛球队不屑一顾。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然而,比赛的结果却让欧洲人大吃一惊。

中国队第一天对战丹麦队,就打了对方个15:0!

丹麦队输了个彻彻底底、心服口服!最终,中国队一鼓作气、连战告捷,打出了34:0的好成绩,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王文教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十几年的心结和夙愿,终于有了个交代。






1972年,他再度成为国家队总教练,率领中国队开创了新的辉煌时代。

汤姆斯杯羽毛球赛是全球最高水准的男子羽毛球团体赛,在业内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 时任中国羽毛球队教练王文(右)在中国队获得第十二届汤姆斯杯赛冠军后在颁奖仪式上向观众致意



1982年、1986年、1988年、1990年,中国都是汤姆斯杯的获胜者。

其中,1986年那场比赛,是在印尼举办的。






命运有时候是一个奇妙的轮回。

王文教曾经作为印尼队的教练,率队战胜了中国队;1986年,他又成为中国队的主帅,为自己的祖国争取荣誉。

这场比赛的举办地点是印尼首都雅加达。对于印尼人来说,这就是家门口的比赛,比赛项目又是印尼的优势项目,冠军志在必得!

然而,在经过激烈角逐之后,中国赢了。

印尼羽总主席含着眼泪,授予中国队汤姆斯杯。他说:“我们的队员已经竭尽全力,我们败给了一支比我们更强的队。”

王文教的心情一定无比复杂。

当年“背弃”印尼,选择出走的球员,并不只有他一个。

羽坛明星林丹的恩师——汤仙虎,也是在六十年代初,中国最苦的时候毅然归国。


● 汤仙虎



汤仙虎说:“我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便应该为祖国而战。”

那时候王文教已经因为伤病只能担任教练,无法冲锋陷阵,而汤仙虎则冲在第一线。

作为最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他回国后纵横国际赛场12年,打败了丹麦名将科普斯,奠定了中国队在羽坛的声威。






担任教练之后,汤仙虎又为羽坛培养了一大批现象级球员,林丹将他视为最重要的恩师,感念不已。

著名羽毛球运动员侯加昌,也同样是印尼华侨。他在1960年回到中国,和汤仙虎珠联璧合,成为羽坛中坚力量。



● 侯加昌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万里来归的华侨球员,中国羽坛还要走很多的弯路。

他们回来,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打法,还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一剂强心针:哪怕是最贫弱的时候,我们的祖国依然对海内外华人有着至高的感召力。







89岁的王文教走了,但是他身上的那种精神却从未消失。用他自己的总结来说,就是简短有力的八个字:

精忠报国,无悔人生。

这八个字,概括了多少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2022年,我们失去了太多人。尤其这个凛冬,更是令人难过。12月份,仅短短5天,我们就痛失了13位院士。

他们生前在各自的领域鞠躬尽瘁,令人感佩。如今他们离我们远去,纵然万般不舍,我们也只能遥寄一片哀思。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