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的统治力,真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吗?(组图)

回想一下,上次中国队在世乒赛男团淘汰赛阶段丢分是什么时候的事?



上次中国队丢一分,是2014年,奥恰洛夫团体赢了张继科一场。当时张本智和10岁。

上次中国队丢两分,是2001年大阪世乒赛,刘国正惊天逆转金泽洙,当时王楚钦不满一岁。

上次中国队团体赛丢三分,是2000年吉隆坡世乒赛,是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最后的辉煌。现在的日本队,这时候只有及川瑞基一个人出生了。

上次有人在中国队身上拿两分也发生在这年,1966年出生的佩尔森战胜孔令辉和刘国梁,当年34岁,和马龙现在年纪一样。

再往前数,有人拿中国队两分,是在中国队打翻身仗的天津世乒赛,1965年出生的大满贯瓦尔德内尔拿了中国队两分。



再往前,千叶世乒赛佩尔森拿中国队两分,但是当时中国队尚在低谷;再往前,91年世乒赛中国队没进四强。

没有再往前了,之前世乒赛九局五胜制。

总结起来:再中国队身上拿过两分的,佩尔森两次,瓦尔德内尔一次,最年轻的时候也要27岁。

你当然可以说空砍,但是自从世乒赛变成五场三胜制度之后,22年来第一次有人拿中国队两分,是不满20岁的张本智和。



我自己揣测,中国队这次排阵的思路大概是这样。

王楚钦之前对张本智和4-1的战绩;樊振东铁打的一号无疑;马龙对上张本不能说没把握,但相比之下,如果排三号几乎保证拿一分,要比排前两号遇到张本有几率丢分要划算。当然了,中国队的教练不会不考虑张本拿两分的可能性,但是按照历史说,估计这个考量优先级也不会太高。总体说来,中国队主要考虑的是,如果张本拿一分,怎么稳稳的拿下比赛。

当然还有明显的,对完瑞典之后,锻炼一下王楚钦的考量:毕竟这届世锦赛,日本韩国德国都是明晃晃的练年轻人了。

结果都知道了,张本智和拿了两分,22年首次,21年之后中国男团再次半决赛3-2晋级。而且相比赢王楚钦,大家更在意的是他赢了樊振东。






实际上,樊振东第一场的状态就不那么顺利。虽然3-0比分顺利,执行上说,樊振东更多靠的是厚度和实力。第二局偏明显,樊振东接发球和前三板更多选择用搓来稳定的打成相持段,然后稳健的在中台结束比赛。

这几年,他对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选择:不像以前的自己(或者现在的张本)那样依靠凶猛的近台火力压制对手,然后完成得分,2019年世锦赛输给梁靖崑,樊振东的好友程靖淇在微博长文章中曾经这样写到:

而他比赛中还是在追求前三板先稳定过度,在后面相持段杀死对方,而在落点意识上也没有像龙哥拿捏的那么到位。同时在意识中前三板已经给了别人搏杀的空间。

对上户上的时候,这种足够赢下比赛,但是这种风格给对手的压力要远比两人的实力差距小:用给对手空间换自己稳定,前提是对手要抓不住空间。

我以前喜欢说,一些中国选手有些第一世界问题:就是实际上还是有漏洞,但是能抓住的人太少,所以很难成为漏洞的问题。(最近听说,这种问题有个现成词汇叫香槟问题)对于樊振东来说,他之前的香槟问题是决赛可能会打不过马龙。这之外,他可以用任何选择赢下几乎所有对手,哪怕给的空间有点大。

现在他的香槟问题范围变大了:这场比赛算是明证,如果他还稳着来,他可能会输张本智和了。

我跟很多朋友一样不喜欢这个世乒赛转播的视角,这个俯瞰的角度会覆盖很多细节(最重要的是弧线)。但在这场上,这个转播机位很实际的显示了一个情况:这场球里,大部分樊振东是退台更远的那个。






重申一次:现在这个版本的塑料球,近台的优势比以前是级数级别放大的。现在的球旋转弱,飞行衰减快,中台威胁就降低,而且近台借力发力的难度下降很多。所以在水平接近的时候,能顶在前边的人会有很大的先手。

传统上说,樊振东最好的两个击球点,是反手的上升期个正手的下降早期。这几年比赛数量有限,但是反手上升期的击球选择明显比以前少。

两人打到2-2,5-6的时候,场外秦志戬提的主要是,反手要打出去,给中间给反手,强强对抗,反手打起来。这多少另人在意:这么提了,就再说之前的比赛,樊振东其实是在反手环节周旋的那个,张本占主动。

结果接下来这一分正好说中:樊振东接发球到张本正手位,张本一拧,樊振东回一板反手,自己先站住位置之后,还是从下往上给了个弧线,结果张本直接反手一板。



第五局之前,场外的马龙嘱咐了一句:如果发到张本正手短,不用发的那么拱(侧上旋强),他反倒不好拧。结果樊振东5-7落后的时候,连续两个都是站正手位发侧旋到张本正手。第一分已经打到战术,正手先上手之后,第二下正手拉的还是下降晚期,反倒是张本被打都站前边。6-7的时候,同样发球张本索性直接发力,直接出界。

7-7,张本转不转,樊振东劈长,张本快拉,樊振东已经退下去的情况下撕了一下,力量不大被张本反手发力,樊振东想变直线出台:这里其实就是场外布置的问题,张本拉起来之后这下处理的不算主动,但是耐住性子如果反手斜线强强对抗几下再找机会,要比对方一发力就找直线主动很多。



7-8相持擦边;7-9樊振东还是正手逆旋转,张本回到反手,樊振东发力下网。

7-10樊振东还是这个发球,张本拧拉出界。

8-10樊振东接到张本正手短,之后反手拧拉直接得分。(顺便说,这场球樊振东劈长,和反手拧拉侧旋造弧线战损比都不太好看。反倒是反手直接拧这种最积极的手段效果最好)。

9-10樊振东接发球拧了弧线,对反手失误。张本智和3-2获胜。



还是提一下樊振东的状态。直接的观感,这届世锦赛他状况都不算最好,甚至说不算好。樊振东的身体条件,是爆发力和柔韧性结合的极好的类型。但是这次世锦赛,柔韧性这方面显得不那么流畅,脚下移动也不顺畅。

7个月没比赛,直接在世锦赛找比赛感觉,对任何人都是个挺大的挑战。不过从樊振东的身体情况,腿部的防拉伸带,甚至脸色和神态来看,他这次世乒赛打的远算不上释放。







张本这边说,听说他调整了握板,然后强调了正反手凶稳的处理:正手加强稳定性,反手保持侵略性。这思路不新鲜但是很靠谱:近了林高远,远点张继科都是这个思路。两边都凶狠必然失误很多,有一边能稳住才有另一边的发挥。

但是话说回来,张本和樊振东的打法,本质上还是太相似了。这种打法类似,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时候,水准高的一方不可能全赢。一个例子是张继科对奥恰洛夫,综合来说张继科占优,但是两人特长相似,主打实力,每次对上电光火石,张继科未必场场赢。但是反过来,奥恰对马龙,特点错开,弱点被克制的很严重,所以生涯到现在没赢过。

这届世锦赛拿了中国队两分,但是张本仍然需要证明自己的下限还要提的更高:他必须在对各种对手,各种打法,和自己高低起伏的状态中都有一个稳定的下限。他这届世乒赛拿了中国队两分,但是小组赛还在输球(对手是罗马尼亚的伊奥内斯库,世界排名60+)。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被挑战被冲击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多。他要成为的,是无论刮风下雪,日出日落,头疼脑热,一年四季都能稳定赢该赢比赛的那个人。




中国队之前所有周期,都是双子星主打。这种模式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互相竞争的两个人能够彼此矫正自己的位置,你追我赶保持和身后人的领先距离。而单核模式的一个问题是,主力知道自己领先,但是因为没有外界坐标,不总能认识到自己和对手到底什么距离。有时候怎么都能赢,但是这个差距远比自己知道的小;还有时候自己走了弯路,但是因为没有水平并肩的对手,自己都不容易知道。

樊振东从2018年到现在,多多少少有点后边这种情况。他怎么调整都能打赢绝大部分对手,但对最顶尖的那一两个对手,樊振东总还是不够让人心里踏实。虽然常说讨论怎么赢的没意义,能赢就好,但是纯粹的忽略路线和方向是不明智的。

推而广之的说,或许未来我们作为观众,要调整的是面对中国队的心态:稳稳的幸福是一种极大的,而且非常不合理的妄念。或许未来,我们应该为全力以赴的中国队喝彩,而不是永远的在心里把他们绑架在冠军的领奖台上。




现在早就不是需要用体育提振国民时期的年代,乒乓球运动员也不再一定要是伊卡洛斯,永远在挑战太阳的高度,直到翅膀融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