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卢长银 张晓雅】近来在涉华报道上频繁阴阳怪气挑事的美国《纽约时报》老毛病又犯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2月20日晚在闭幕式中圆满落下帷幕,也给无数观众带来又一场视觉盛宴,而《纽约时报》却“思路清奇”,给出这样的标题:“随着冬奥会闭幕式进行,中国在庆祝一场不快乐的胜利。”显然,这家一向对中国充满偏见的美媒是在故意挑刺,但它强拉硬扯的“理由”实在太过牵强,连不少外国网友都看不下去了。
《纽约时报》声称:随着冬奥会闭幕式的进行,中国在庆祝一场不快乐的胜利。
“一直以来,中国官员都坚称奥运会与政治无关,而与体育有关”——20日的这篇报道一开头,《纽约时报》就抛出迷惑发言,在挤出“冬奥会没有以灾难收场”这一勉强肯定言论之后,随即开始宣扬冬奥会的结局是被“争议和丑闻”笼罩。
这家媒体的“脑回路”是这样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呈现出一种单调乏味的景象:受到全球健康灾难的限制,充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再一次被兴奋剂指控玷污,并被乌克兰危机蒙上阴影。”
这些要么本就存在的老问题,要么与中方或者与冬奥会毫不相干的事,就这样硬生生被《纽约时报》拿来与北京冬奥会扯在一起。如果是美国或西方国家举办奥运会,《纽约时报》还会强拉硬扯这些因素吗?
该报对昨晚进行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进行了一番描述:“传统的中国结、红灯笼和最后的焰火照亮了一个寒冷而晴朗的夜晚”;随后言辞却逐渐变味,并先入为主地扣上一个帽子,称这“为多年来最具争议的奥运会划上了句号”。文章还称,“盛大的闭幕式中,中国可以庆祝奥运会如期举行。然而,从避免彻底灾难的低门槛来看,这是一个成功。”
报道中列举的例子,包括一波三折的15岁俄罗斯奥委会花滑选手瓦利耶娃涉兴奋剂事件,包括拿开幕仪式上点燃火炬的新疆运动员炒作以及一些西方媒体频繁操弄的所谓“人权”和“种族灭绝”问题,包括轻视那些为了生命安全而采取的严格防疫措施,包括对中国“软实力”的酸讽之词,还包括极力渲染俄乌战争迫近并把中国强扯其中的荒唐逻辑……
“在这一切发生之际,体育运动确实熠熠生辉。”报道称,但它举的例子,依旧多少有些阴阳怪气的口吻:仅有500万人口的挪威在北京冬奥会上再次取得非凡成功,以创纪录的16枚金牌和37枚奖牌荣登奖牌榜榜首;出生于旧金山的18岁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代表中国参赛,成为滑雪项目新星。不过报道承认,也有运动员称赞了中国的准备工作,比如美国单板滑雪老将尼克·鲍姆加特纳与琳赛·雅各贝利斯夺得单板障碍追逐混合团体冠军,他们形容北京的滑雪场地“令人惊叹”,“我得说,在我参加过的四届奥运会中,这里的美甲服务以及一切都是那么精准和美丽,简直太棒了。”尼克·鲍姆加特纳说。
而对于巴赫称赞“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报道中仅一笔带过,随后继续声称,“本届冬奥会也凸显了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担忧。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对这届冬奥会只是耸耸肩就过去了。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相比,(本届冬奥会在)美国的电视收视率下降了约50%;加拿大、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
单这句“在美电视收视率下降”可能确实没说错,但《纽约时报》却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华盛顿邮报》日前也提到,“北京冬奥会,在美国的电视收视率不高”,但其内文却给出相反结论说,此次冬奥会实际上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美国人欢迎,因为这种“矛盾”背后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从通过电视看奥运,转变为通过YouTube和Tik Tok等平台收看。
而在《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的评论区,不少推特网友对其严重的偏颇之词发出质疑。↓
“这条消息不应该出自《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发布这篇信息的人缺乏客观、公正和专业的素质。”
“《纽约时报》什么时候变成这么‘低门槛’的媒体了?为什么报道有关中国的一切都带有偏见?”
更多人则不理会《纽约时报》的说辞。↓
“这是一个可怕的观点!关注那些参与并创造记录的优秀运动员吧!这些运动员太棒了,我很享受我看到的每一分钟。”
“奥运会把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聚集在一起,享受体育的乐趣,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不应该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中国举办了如此壮观的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真是令人惊叹。为未来的主办国树立了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