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过于惊险、刺激,它曾两度从参赛项目中被除名

钢架雪车“贴地飞行”运动,时速可高达135km以上。由于过于惊险、刺激,曾两度退出冬奥会舞台。当运动们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时,要做的首要事情,是克服恐惧。

中国钢架雪车代表队,成立于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时,当时,中国甚至连进行这项运动的赛道都没有。历时近7年,北京时间2月11日深夜,中国钢架雪车代表队成员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绩获得铜牌。一个中国历史时刻,终于到来。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雪游龙”,被誉为最美赛道之一。这里是雪车雪橇项目的竞技场,整条赛道长1615米,最大坡度18%,16个荡气回肠的弯道回转在山林山脊间,极具观赏性。但这其中,也隐藏着对运动员来说,难度极大的360度回旋弯。在经过时,运动员会一边转弯,一边快速下落。

有记者称,这条赛道近距离观看就像是一个“大的、结冰的滑滑梯”。但它所承载的竞技,却远不是一项那么轻松、娱乐的的比赛。

钢架雪车比赛,正是在这一赛道上完成。这项被誉为“冰上F1”的赛事,在运动员“贴地飞行”过程中时速可达135km以上,因此它的危险性极强,曾两度退出奥运会,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回归。

对中国来讲,钢架雪车更是一个新兴的项目。国家集训队是从2015年10月,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后才组建。近7年来,从田径队等跨界跨项来的运动员组成了中国代表队。而在2022年的2月12日,冬奥会钢架雪车男子单项比赛中,闫文港创造了这一赛事的中国历史......

这不是一个关于奖牌的故事,它更代表了一种人类不断挑战,超越极限的精神。它不仅是钢架雪车竞技难点的突破,更是一群普通人为了荣耀,一次次练习、摔倒、克服恐惧再起飞的历程。 “贴地飞行”

钢架雪车在赛道上的姿态,宛若是“贴地飞行”,「以俯卧的姿势在高低起伏的赛道上飞驰」是运动员们的速写。他们需要通过30m左右的推车助跑、头朝下俯身卧橇、滑行来完成整个比赛。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的运动员会有这样的感觉:“它有别的田径项目没有的速度和激情”。“有时候会让人恐惧,又有时候会让人兴奋”。 克服恐惧,是开始这项运动的第一步,但仅仅是在这道门槛上,就让不少人退却。在国际上,有运动员第一次体验后就吓得哭了起来;运动员们训练时,救护车甚至就停在门口;有些运动员的父母会在赛后说“安全就好”。 2021年,德国选手费利克斯·洛赫曾用第一视角带领观众在“雪游龙”赛道上体验过一次时速126km的速度滑行,仅仅是通过屏幕体验,不少观众就有了“眩晕”等心跳疯狂加速的表现。

运动员们在心理关过了,还有更多技术上的难点。

出发阶段是钢架雪车运动员唯一可以借助动力加速的机会,助跑推车时,运动员要全程保持弯腰姿势,通过加大蹬地力量,来获得更快的初速度。运动员需要有有强劲的下肢力量和冰鞋,才能实现完美地出发。

推出速度越快,跳车技术越高。运动员要以大或者等于的速度跳上车,跳车瞬间的速度、角度、高度,身体姿态等会影响跳车效果。这里“翻车”是常态,甚至会有大的事故产生。

钢架雪车是没有转向器和制动装置的,所以操控非常困难。运动中,选手要尽量压低身体,将风阻减到最低,头部微微抬起观测前方线路。通过头部、肩部、膝部、脚步的轻微移动来实现对车身的控制。比赛中,可以看见运动员利用小腿和脚的移动,来矫正方向。动作一旦过大,就会失去平衡。

高手的滑行看起来都是一气呵成,他们凭借对每个弯道的记忆和预判,提前进行细微控制,以最优角度切入弯道,最大程度贴近最优路面。

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共设50个参赛席位。

所有比赛在同一条赛道进行,每位选手将在两天的赛程当中完成四次滑行。每次滑行计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以四次滑行总时间进行排名,用时最少者获得冠军。

1月的延庆,各国代表队正式集结。

这是一条上山的路。目之所及密林层叠,山岩伏起,被大雪覆盖后又像是雪中的王国。几个穿着中国国家队队服的普通青年,站在上山的巴士上,脸上是轻松的笑意。不远处就是他们想了很久的“雪游龙”。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耿文强和闫文港等运动员, 多数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从田径项目被选拔进入钢架雪车国家队。11月,他们就踏上了去加拿大、德国的训练之路(中国没有专业赛道能训练)。训练仅3个月、初次参加欧洲杯,一批中国运动员就获得了有效比赛成绩。训练不到3年时,他们就亮相平昌冬奥,耿文强获得第13名的佳绩;直到2022冬奥会开幕前的各项世锦赛上,他们还在不断刷新中国历史成绩。

闫文港在比赛中

闫文港接受采访时说,之前自己连游乐场的过山车都没有坐过。他的第一次滑行是被教练从加拿大卡尔加里半山腰的赛道上“推下去”的。“时速大概只有四五十公里,我全程非常紧张,但当到达终点后就觉得非常痛快,我发现自己一下子喜欢上这个项目了。”

克服恐惧可能是一瞬间,但坚持训练是一件长时间的事。

“整个冬天不是这里肿就是那里青。”运动员们在说出训练的伤病时,往往是云淡风轻。

耿文强将诸多运动员这份态度的转变给了更为深刻的剖析:「从放下恐惧、享受速度,到提高速度并控制滑行路线,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滑行训练。」

中国钢架雪车队副领队韩红升用一句话,解释了这背后不可思议的坚持:「这几年他们都是在为了北京冬奥会努力」。 虽说每一个运动员都是独自登上赛道,但钢架雪车这项运动,考验更多的是团队精神。这些年在摸索中前进的不只是运动员,还有整个钢架雪车项目:中国在为建设一座优质的钢架雪车赛道而努力;也有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到了这场竞技中。

2021年10月,冬奥开赛之前,一条和安踏的技术人员前往了北体大国家冰雪训练基地。没想到接待我们的,正是耿文强。

他笑起来单纯,安踏的技术人员正在帮他和队友们测量鞋码。这一次,国家队也想要依据更具科技实力的钢架雪车鞋,实现更快的速度。耿文强告诉我们,钢架雪车的专用钉鞋除了在起跑时能有效抓地不摔倒,滑行过程中还可以摩擦冰面调整方向,另外在“刹车时”起到一定减速作用。

运动员们量完尺码后,就迅速投入了训练之中。上场前,他们都会耐心仔细地检查鞋子,细细打磨刚刃、螺丝,因为一点微小的细节都会影响比赛成果。同时,在装备上的一点改进,足以影响比赛的结果 ,只要提升了0.01秒 ,这个比赛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微秒之争,为赛道而生”

钢架雪车运动员们脚下的钢架雪车鞋,已经有20年没有更新过。每个人都在期待,一双全世界最好的钢架雪车鞋的诞生。国家体育总局冬季中心运动表现总监 kristin collins 将它形容为「一个无价的时刻」。

安踏在接到为钢架雪车代表队制作一双世界顶尖的钢架雪车鞋任务后,紧急成立了一个近50人的交叉合作小组,由近10个部门调度产生。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正常开发一款普通的运动鞋 ,需要18个月的时间,但是这个项目从头到尾总共超不过5个月的时间。 安踏技术工程师谢雪婷遇到了从业以来最大的挑战之一,“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钢架雪车)这个项目,所有的资料都是空白的。我们做了一个紧急的部署,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把这双产品研发出来。”

安踏技术研发高级工程师董斌说,“一场每天都要干满24小时的协同作战正式开始。”

这更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研发路。在此以前,国外的先进技术垄断了钢架雪车鞋领域。安踏要做的,是在研发赛道上与国外竞技,用最顶尖的科技打破国外垄断,创造世界第一的水平。

运动员本身的这些需求才是驱动运动科技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怎么把鞋的功能性跟它的运动相结合?假如我的鞋子如果能够轻10%,运动员们的成绩就能提高0.1s,就能刷新中国速度。”从和运动员测量开始,研发团队就不允许自己犯错。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

不到5个月的时间,安踏团队同样抱着竞技精神,克服了心理和技术上的巨大压力,完成了「智能模拟仿真设计冬奥钢架雪车鞋」。

等到了运动员们上赛道的实测时间,安踏设计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韧度和强度都很好,更好的强度但是重量更轻了。”

“在最关键的点,起跑发力上,这双鞋向下的那个过程特别能发力.......”

连贯性、弹性、爆发力、抓冰力、包裹感......测试完后的钢架雪车团队,说了最真实的认可。

期待着一个「无价时刻」的 kristin collins 也笑了:额外的速度和能量的爆发,都非常好。

安踏设计高级总监郑永先说了他们的核心武器:

这个鞋就是为赛道而生。历史上没有任何产品用过导流板的结构设计,这个也是在行业里面首创的,(钢架雪车鞋)降低了10%左右的阻力,这个是安踏的秘密武器。

同时,他们还在运动员比赛时所需的「推进力,回弹力和保护力」上做了全方面的提升。运用了行业首创的3D打印钛合金「鞋钉」设计有效增强作用力,鞋底鞋钉的排布设计为交错式排布,每排可提升14%的推进力。

采用仿生流体力学设计的导流线降低壁面摩擦力53.5%;材料使用的回弹率高达82.6%;鞋底异形曲面碳板科技材料回弹力提升2%。

最初,安踏团队抱着提高运动员 0.1s的决心,打响比赛战役。测试后中国钢架雪车队队员张京说:“ 有时候一年都提高不了0.1,但是这个鞋能提高我们0.05~0.1左右。就有那种一年体能训练的提高,你能明显感觉到。”

“中国品牌第一次制造这双鞋子,对我们国家体育来讲,对我们这个民族品牌来讲,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2月10~12日,钢架雪车男子运动员闫文港、殷正,女子运动员赵丹、黎禹汐正式出战。

2月12日晚上9点,安踏研发团队和我们一起坐在电视转播前,等待一个「结果」。 “今天的比赛对于中国队来说是突破之战,中国选手闫文港相比于排在第三的选手,只有0.05秒的微弱的差距 ……

闫文港现在由落后变为领先了,这边的控制非常好......极速129.7这是目前最快的极速表现撞过终点1分00.15非常好的成绩!!“

微秒的突破,在冬奥赛场上最终化作一枚划破历史的奖牌。这一刻,每一个参与其中平凡而伟大的人,也完成了一次贴地飞行的极速任务。

“他们都穿着中国制造,创造中国历史”

中国短道速滑

“放眼过去最高的奥运竞技平台上 ,很多装备都是国际品牌在统治赛场,中国在家门口举办冬奥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希望我们(安踏)来代表中国创造中国制造。”郑永先这样说道。 事实也确实如此。15个比赛分项中,中国代表团12支队伍,都穿上了安踏根据每个运动员「量身定制」的科技赛服,在赛道上一展锋芒。

任子威在比赛中

中国短道速滑代表队,身着安踏研发「世界最轻、最透气」的短道速滑比赛服,在冬奥赛场交出了2金1银1铜的漂亮成绩单。他们不是生来强者,但用信念与科技铸造成功。

高亭宇在比赛中

速度滑冰的赛场上,高亭宇在男子速滑500米的赛道上刷新冬奥纪录。速度至上的比赛规则,要求装备对运动员动作的影响降至最低。安踏为他量身打造的减阻、高弹的比赛服,助他用爆发力冲刺,迈向顶峰。

苏翊鸣在比赛中

中国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大跳台国家队,身着安踏量身打造的WINDPROOF BREATHABLE防风透湿科技战服,一次次向最高点、最难动作发起挑战。

谷爱凌金龙雪服

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的比赛中,用一个此前从未做过的高难度跳跃,用中国在这一领域刻下“世纪时刻”,安踏同样用“世纪之步”戈尔特斯(GORE-TEX)面料,为谷爱凌量身定制「防水、透气和防风功能」比赛战服,助力她飞驰在雪场,最终拿下2金1银。

少女有梦,鼓舞了千万青年。安踏有梦,用科技实力助力中国奥运。

明天,北京2022年冬奥会就要结束,奥运精神就像是太阳一样,在这个冰雪冬季,给了每一个普通人温暖,让人想要去靠近。 无论参与的方式是何种何样,我们都完成了一次「贴地飞行」的动作。有人用最勇敢的方式,有人用最智慧的方式,也有人用热血的方式。输赢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明白了人类去挑战「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胆魄与恒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