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奥运会,许昕的个人形象坐了好几轮过山车。
开赛时,先是以“人民艺术家”的造型出圈,混双输给日本组合后先被一波网友骂又被另一波网友维护;随后因为“人间喜剧人”化身男乒傅园慧,连带甚至有了“为国家队放弃大满贯”的褒扬之辞,俨然成了为祖国荣誉可以牺牲一切的团队基石,人气爆棚。
而巅峰之后,就是所谓“人设崩塌”,质疑者开始针对其成绩集中反击,而最近,许昕又被人扒出混双决赛前熬夜刷游戏直播,其意不言而喻。
那,在舆论漩涡中茫茫多的形象当众,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许昕?
先从熬夜说起。
其实,国家队奥运会决赛之前熬夜也算是有先例。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单决赛前,据说王涛拉着几个人打了一宿牌:这一方面是因为和队友成功会师决赛,夺金任务已经算是完成;另一方面对手是打法被自己克制的小弟刘国梁,心态松弛也不难理解。
当然,王涛指导当时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稳了不得而知,不过后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单决赛,王涛可能生涯唯一一次输给了刘国梁,导致王涛整个生涯没有拿到一块够分量的男单金牌。
金牌都是中国的,也没啥不开心的其实对于大赛之前熬夜,普通人恐怕并不一定能对运动员更感同身受:在整个运动生涯的最高舞台的前夜,紧绷到无以复加的神经,运动员大概率之前已经好几夜辗转反侧,所以与其干躺着,还不如找个朋友做点什么转换注意力——王涛那会大概没什么别的娱乐只能打打牌,而许昕本来就喜欢玩游戏,那就看看直播(不过据说看了超过4个小时)。
当然,这种事硬要掰的话最多算是情有可原,但这能算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对队里队友负责任的表现和严肃态度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事实上,这种“不够严肃”的随性态度,其实也正好体现了许昕个人的特质。
当初十六七岁岁进国家队,许昕是同一批选手中非常打眼的一个:左手直板打法,身高臂长,和挑走他的秦志戬指导一样。而且许昕的柔韧性,移动能力和手感上都远超秦志戬当年。要说许昕资质根骨,只要不瞎都看得出来。
当时许昕有补强的有几个地方:首先,他的反手还是推挡结合反面,这打法在秦志戬的时代就已经显老,王皓那种全横打显然才是未来的主流;其次,作为中国直板,他的短球并不如直板前辈们那么严密,倒是中台移动相持很强,反而有点类似韩国直板。
结果,从2006年到现在,兜兜转转十几年,许昕的球说来说去还是这些东西。这其中第二条更主要一点:他太热衷于在中台正手和走位拉出各种漂亮的弧线,这些东西直观反映在社交媒体上,就是抖音快手里形容他所谓的“球风浪”“打球艺术”和“观赏性极强”。
但问题是,随着这些年乒乓球技术的革新,加上器材规则的一系列调整,这种中台球的威胁已经越来越低,全世界都在往凶狠和快节奏进化,许昕还在坚持用他的“豪腕”和对手拼相持,结果就是每次都能缠住对手却不一定能咬死人,技术能力特点显得有点跟不上版本。
而这一点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了战绩上,无论是2013年差点被松平健太防死(靠神手感死里逃生),还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团体决赛输给水谷隼一分,或是2019年16强战莫名翻车被法国的西蒙淘汰,再到这次混双失利,其实说白了都是同样问题:他的前三板控制不够严密,又偏好退台总留给对手太大空间,只要对手一玩命搏杀,他作为直板选手的反手相对短板就暴露无遗——多年以来,只要许昕输给外国人,大差不差的问题都在这,球迷们讨论得都快麻木了。
2016年许昕输给水谷隼,也算刺激刘国梁留下了“就别让他活”的梗对许昕的缺陷,国家队自然心知肚明:2014年前后,许昕从秦指导手里分走,调到带出过马琳王皓的吴敬平指导手里。吴指导对当时许昕的评价就大致落在手感好、上旋球能力强、但是相对没有直板特点这些问题上。而针对这些短板,吴指导也相应给许昕加了台内的挑打(“没有挑打的直板都是世界第一,可见许昕的天赋”),调整了反手技术来补强。
其实从技术角度看,国家队和吴指导已经给许昕指出了很多问题,也留下了很多建议和办法,但可惜的是,吴指导和许昕合作时间不够长,没有把许昕完全逼出舒适区。而且吴指导遇到许昕的时机也不算好:当时吴指导已经过了当主管教练的年龄,马上就要退休。
另外,当时的许昕已经到了时不我待必须出成绩的年龄,吴指导曾指出:樊振东上升势头很快,再过四五年到2020年就将完全成熟;所以对许昕来说,他个人最好的机会就是2016年,所以必需赶紧拿出决心,玩命拼下马龙或者张继科其中一人冲击单打。而如果小富即安满足于只呆在中国男单的三号位置,他将来必然会被小胖超越。
2013年全运会男单,龙胖蟒分列冠亚季军(张继科四强赛输给了樊振东)
现在回头看来,吴指导给许昕的每句话都堪称金玉良言,马龙张继科这批80后末期的选手迈过生涯成熟期之后,90后前段的许昕的确应该顺势接班,抢占前两号主力的位置,而当时樊振东虽然上升很快而且技术先进,但作为队友,彼此熟悉而且有经验优势的许昕本来应该有个优势时期。
可结果呢?到了2017年底之后,许昕对樊振东的战绩已经是1-7全面落后了,这里面虽然有伤病等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但事实就是许昕的确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机会”,不仅没在2016周期打过马龙和张继科,更无力阻挡樊振东在下一个周期一飞冲天,预想中未来“我2020还有机会”成为了泡影。
到这,许昕就只能坐实他双打专家,团体第三人,“国家队劳模”的位置了——所以换句话说,他现在所处的位置,不能完全算是他自己“主动”选择,至于网上流传所谓“为国家队放弃大满贯”的说法,只能说是粉丝团体对偶像的一种挽尊。
很现实的说,许昕整个生涯从没真正的挑战过国家队前两号的位置,之前他被张继科马龙压制,后来又被樊振东超越。他职业生涯不是没有机会和窗口期,但他都没有实现突破,世锦赛单打成绩最好只并列第三,奥运会生涯从未参加过单打。生涯唯一的重大成绩是成为了中国队多少年来唯一的左手单打世界冠军(2013男子世界杯——这点上说倒是超越了前辈陈玘)。
对于自己的定位,许昕自己是否心有不甘我们不敢乱讲,但是,要说他完全无法享受这个位置,会因此而痛苦纠结肯定也不准确。他的技术特点,决定了他经常打出高光神仙球天生适合圈外推广,而本人搞怪讨喜的体质让他拥有了大量的云球迷,而他乐乐呵呵的性格,反倒也很适合做这种团队里的第三人角色——上面提到的这一切,都是他在东京奥运会后反而人气爆棚的基础。
而之后网友和自媒体跟风炒作,自然也就成了他口碑后来被反向爆破的柴火堆——尤其是他和刘诗雯输掉混双金牌的前提下——不合时宜的人气爆炸,等待他的自然是一波逃不掉的反噬。
但问题是,这些网友给的“人设”,真的就是许昕本人吗?许昕自己又怎么看待这种“人气”?
说实话,可能没人知道。
他或许的确是个随性的人,而且天生不走寻常路,中国传统直板出手致命,可许昕就更享受自己脚下无敌风火轮胳膊抡起大风车拉出那些饱满的弧线;相比于自己在球台上单打独斗,或许他更适应身后有队友的团体赛,或者带着伙伴飞的双打——他享受比赛,更乐意把比赛打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但是也因为他的随性,因此他对胜负始终没有“那种”执念(相对其他中国运动员),导致他从没能跨过那道“质变”的坎儿,甚至连正视那些难堪不快乐的失败都显得不情不愿:东京输掉混双后,他在很多场合面的发言都多少有些唯唯诺诺。要知道,在中国队,无论输球的方式如何,混双失利男选手都是要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的——更何况,中国队在此之前,即便是男团第七名的艰难时刻,都从未失手过混双。
当然,人永远也不只是几个单纯因素的叠加。那些让许昕输掉球的东西,或许也一样是让许昕走到国家队,成为主力,当上世界冠军的因素。那些漂亮球即在关键时刻给了对手对付他的空间,但同时也是让许昕这么多年能坚持享受这项运动的原因。
那,对于这样一个距离顶峰只有一步之遥的超级巨星,网络上那些浪潮和风波真的重要吗?
所以,该过去的还是就让它过去吧,运动员最纯粹的一刻,应该被永远留在运动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