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曾所向披靡!疫情后,中国还会是世界工厂吗

新冠疫情暴露出企业和政府在医药、汽车等各行各业过度依赖中国的问题。尽管如此,有专家指出,许多企业依然不会选择在短期内打包走人,将生产迁出中国。



中国凭借发达的制造业在世界市场几乎所向披靡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政府出台的种种控制措施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影响,工厂突然停工,超市无法补充库存,不少货物出现紧缺。 这场危机造成前所未有的混乱,全球各大企业从中汲取教训,以便未来更好地应对冲击。不过,大多公司并不会考虑抛弃中国这个世界大工厂。

沃顿商学院运营、信息与决策教授莫里斯·科恩(Morris Cohen)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我并不认为中国作为制造业主要供应商的地位会改变。也许在某些行业会有变化,但总体来说,不会出现结构性改变。"他补充说,有些人说我们要把制造业撤回美国去,但这是不会发生的。"

过去20年里,西方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的市场,大规模进军中国,中国也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如今,中国GDP占全球比重的近20%,这也和外企在中国的投资不无关系。根据一家德国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五分之四的大型企业都依赖中国的供应商。

在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各地蔓延之前,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不过,仅有几个省份是主要的供应商,其中包括关键制造业中心湖北省。封城措施实施之后,世界各地的公司都感到了压力。汽车制造商,比如现代汽车、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等等由于无法从中国获得零件,被迫暂时停产。


"中国+ 1"策略



普遍估计,因为供应链出现问题,企业们可能会把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劳动里成本上升等原因,近几年,一直有外国企业将业务迁出中国。2018年至2019年中美贸易战燃烧激烈之时,外企们为了避免上交关税等原因,纷纷将业务迁到邻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生产和供应链专家阿利克(Knut Alicke)告诉德国之声:"疫情危机期间,许多公司都在寻找替代中国的供应商。有些公司找到了,有些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没有找到。那些找到替代供应商的人未来不会再转回到中国生产。"

不过有不少专家们认为,即使企业在其他国家找到供应商,这些公司也将继续留在中国,在这块巨大的市场占据一席,他们将此称为"中国+ 1"战略。还有一种说法是,其他国家可能在技术工人、基础设施和原材料方面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难以替代中国。

中国美国商会3月份的一次调查显示,超过70%的企业表示目前还没有将生产和供应链业务迁出中国的计划。中国美国商会会长毕艾伦(Alan Beebe)表示:"与某种说法不同,基于中国的数据表明,我们的大多数会员不会很快打包走人离开中国。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数月的封锁后,中国似乎走在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前列,许多公司最初选择中国的理由至今依然成立。"


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不容忽视,这一点短期内不会改变




制药行业回归本土

不过至少有一个行业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改变:制药行业。疫情的爆发也暴露出企业和政府在口罩和呼吸机等重要药品和医疗设备上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中国和印度是全球药品供应链中发挥着关键角色的两个国家。全球抗生素所必需的活性药物成分约80%-90%来自于中国的工厂,印度则在全球仿制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疫情造成了供应中断,不过目前还没有造成重大的药品短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有8至10个月的库存。沃顿商学院的科恩表示:"我们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有多大的风险。只有唯一的供应来源,如果这个来源有问题,就有大麻烦了。因此,谨慎理性的做法是,重新考虑,或许可以有多个供应来源。我认为制药公司会迅速做出反应,因为生产中断的风险和后果是巨大的,转移生产也不是那么困难。可能成本会上升,但比搬迁钢铁厂或汽车厂会更容易。"

供应链专家表示,疫情爆发可能会促使企业增加库存、寻找替代供应商,比如离本土更近的国家,利用数据和技术更好地跟踪供应商和客户,以此增强供应链的弹性。麦肯锡咨询公司生产和供应链专家阿利克指出:"过去几年,每当危机出现,人们就会开始思考:我们得做点什么,我们需要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我们需要供应链风险管理。危机过去大概六个月后,这种讨论也结束了。这种现象让供应链业界人士灰心沮丧。"

然而,这位专家补充说,当前危机的严重性可能最终会迫使企业采取行动:"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较之以前的几场危机,这场危机要严重得多,影响也大得多。供应链之间的联系最近更为紧密。九年前福岛核事故发生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与现在不一样。另外,投资方也给企业施加更大的压力,要求这些企业确保供应链的弹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