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绝对是历史性的一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公布:-6.8%。这是自1992年开始GDP统计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首度陷入萎缩。
全球经济承压,中国也不好受,外贸进出口降到了-6.4%,出口总值增速为-11.4%。
一片萧条中,以往总是默默无闻的江西,突然露出了峥嵘头角。
第一季度,江西外贸进出口总值861.8亿,同比增长15.7%,增速跃居全国第一。
其中出口增速仍高达11.6%,同样高居全国第一,高出全国23个百分点。
江西,再也藏不住了!
这个内陆省份,已经悄悄逆袭,向着外贸进出口大省蒙眼狂奔。而省会南昌,就是拉动江西的火车头。
2019年,南昌进出口1061.8亿元,增长34.8%,规模及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占比突破三成。
卯足了劲的江西,正在崛起为内陆的“沿海”。
前几天,中央也给它送来“东风”,江西正式成为全国第三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江西终于有了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利好”。
现在,各方力量正在酝酿、聚集,为江西撕掉最没存在感的“阿卡林省”标签,摆脱被边缘化的宿命。
南昌,无疑是全省人民最大的希望。
江西已明确提出,要支持南昌争创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中国(南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以往江西被嘲笑为“高铁洼地”,现在已经高铁密布,提出要打造南昌“米”字形高铁枢纽,赣深高铁也将在明年开通。
南昌,正在突围!
最近,南昌可谓是动作频频。
4月14日,南昌宣布放开户籍限制,实现无门槛落户。
它成为继石家庄、沈阳之后,第三个彻底拆掉户籍门槛制度的省会城市。
这也符合国家部署,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南昌行动很快!
此前,南昌对人才的吸引力比较弱,去年新增常住人口只有5.5万人。
这和南昌的区位也有关系:“不东不西,不沿边不靠海”。
上饶、景德镇等北边地市外出务工,都愿意去长三角,南边的赣州则更愿意去广东。
相比之下,南昌就显得弱了。
它的经济实力弱,甚至低于绍兴、盐城、潍坊等三四线城市。
作为省会,南昌无论是经济首位度还是人口首位度,都有些尴尬,难以有效辐射周边城市。
2019年,南昌在全省的经济占比仅为22.6%,相比2018年还降低了1.4%。
这在中部六省中,也是比较弱的。相比之下,武汉是35.4%,长沙是31.77%。
中部六省GDP、人口数据图
中部崛起,江西一直没有找到优势。
郑州、武汉坐稳国家中心城市,合肥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发展势头强劲,长沙连续多年GDP增速跑赢全国,早在2017年就迈入“万亿俱乐部”。
而南昌GDP总量仅为5596亿,只有长沙、郑州的一半,只比太原强一些。
此外,影响南昌突围的桎梏还有不少。
比如,缺少周边次级城市的联动,没有形成大城市群。
北边的九江市,隔近130公里;南边关系密切的丰城、樟树、高安三县,行政规划上却属于宜春,给宜春贡献了近一半的GDP。
科教实力也不突出,整个省没有985,只有一座211大学,毕业后很多学生都离开了。
2014年以前,南昌还是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唯一一个没有高铁出省通道的,被嘲笑为“高铁洼地”。
于是,南昌乃至整个江西,一步步衍变成没有一个存在感的省。
连本省人都自嘲,似乎好东西都绕着江西走,自己像是住在一个“环江西高铁建设带”、“环江西经济新区”、“环985重点高校圈”的城中村。
现在,南昌开始变了!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随着一系列中央送来的大礼包纷至沓来,南昌不再“佛系”。
第一步是城区面积扩容。
此前,南昌有点特立独行,行政区划越做越小。常住人口560万的南昌,在2015年之前,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只有380多平方公里。
而强省会,都在越做越大,就像合肥吞掉巢湖、济南合并莱芜、成都肢解资阳……通过扩容,给未来发展拓展空间,也能壮大GDP规模效应。
南昌采取行动是在2015年。
彼时,新建县宣布撤县设区,这标志着辖人口约75万、区域面积2208平方公里的新建县开始融入城区,南昌市区面积增加2338平方公里,相当于翻了7倍。
去年12月,南昌继续优化行政区划。撤销湾里区,并入新建区,后者成为南昌市最大的辖区。
不过当地人工作、买房,还是更认可西湖区、东湖区等老城区。
老城区土地紧缺,供给较少,造成了当地房价高企,影响南昌长远发展。
南昌二手房均价1.3万/㎡,与万亿级城市佛山、泉州在一个水平,高于重庆、长沙,主城区普遍在2万/㎡,红谷滩区多个新盘价格甚至飙到3万以上……
房价过高,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点,长沙值得学习,这些年调控严厉、层层加码,破除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成为了房价洼地。
这样一来,本地人有更多消费资金,实体经济发展氛围好,能留住更多大学生为长沙“燃烧青春”,促进良性循环。
南昌作为省会,完全有底气扩容,继续做大城区规模。
此前,人们会把南昌与合肥放在一起,作为弱省会的代表。
曾经,泛长三角经济圈把安徽拉进来,许多网友嘲笑这个省是“扶不起的阿斗”、“拖了后腿”。
随着2011年8月“吞并”巢湖,合肥这几年大有黑马之姿,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上,这座昔日的江淮小邑相继超越10座省会城市,只差临门一脚就迈入万亿俱乐部。
这背后,是合肥借助政府主导融资的方式,引入各类巨头后,撬动上下游落地,打造了IC、光伏、平板显示器制造等一大批新兴产业。
另一方面,合肥有中科大加持,不断强化“科教之城”优势,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维度,研发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合肥的逆袭之势和强省会战略的长期效应,证明安徽未必会是长三角拖后腿的那个。
南昌同样有这样的潜力。
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目前只有3个,在此之前是宁夏和贵州。有目共睹的是,贵阳借此东风,崛起成为“大数据之都”,经济增速常年位列全国前三。
江西省在外贸上,已经呈现厚积薄发的势头。
2019年,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全省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11.1%。
江西与23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019年,东盟仍是第一大贸易伙伴,增长19.4%;其他外贸伙伴情况是:欧盟增长26.7%;美国下降3.6%;日本、韩国分别增长10.1%和28.9%。
区位上,中部六个城市中,唯有江西同时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热点区域相邻,有双向开放的可能性。
最新《批复文件》对这种“双向开放”也指出了明确方向:
“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但两者都要,实际上不大可能,南昌需要作出选择,究竟是积极融入长三角、还是往大湾区倾斜。
今天,泛长三角都市圈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安徽了,往南再覆盖江西一些地市,不是没有可能,但已经覆盖了40多个城市,再去凑这个热闹,能享受到的外溢就相当有限了。
南昌可以把眼光望向南侧。朝着“米”字形高铁枢纽目标狂奔,整个江西的高铁基建已经开足马力。
在建的赣深高铁,北接正在建设的昌吉赣客运专线(南昌—吉安—赣州)。届时,南昌到深圳也将压缩到3个小时左右。
借一把大湾区的东风,尤其与深圳互联,似乎更有前景。
曾经凭借人力成本优势、高铁助攻,郑州从深圳手里抢来富士康,成为当地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的标志性事件。
这次,契机轮到南昌。
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是京九客专的最南段,跨越我国南北众多省市、横亘华北、华中、华南地区。
若是能成为深圳的又一个“飞地”,南昌的想象空间很大。
南昌需要更果断地做出选择。
南昌在这条崛起道路上,需要找准定位,做好规划。
南昌的规划很迷茫。仔细梳理南昌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一时找不准它发展的着力点。
这些年,南昌新区规划得太多,更像是摊大饼,目前只有红谷滩区像模像样,是这座省会城市当之无愧的CBD和房价高地。近些年力捧的,还包括赣州新区。
南昌遍地是新区/图源:地球知识局
去年4月,江西省印发了《关于支持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以南昌为核心,赋予都市圈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希望以赣江新区为引擎,以九江、抚州为支撑,以一小时交通时空距离为半径,联动周边县市,打造融合一体发展的“大南昌都市圈”。
简而言之,这一说法宣示着南昌要向北发展,实现昌九一体化。
过去10年间,南昌向北发展了5公里,而向南方向则是10公里,不断加持南昌县、进贤、丰城、高安等南部县市。
现在,北拓可行性更高了。相对而言,东南侧是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西侧是梅岭,只有北面的地开发束缚小,外加上机场在北面,有拉动空港经济区建设的潜质,叠加处于北面的赣江新区,向北进军明显是大势所趋,南昌需要坚定这一决心。
另一方面,明确产业发展的抓手,不盲目求新。
南昌本是重要的红色基地之一,也是曾经的中国制造重镇。
要知道,南昌制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南昌飞机厂、洪都机械厂、江西汽车制造厂等企业在国内影响力很大,风头一时无两。
可惜后来制造业没有跟上,如今重点打造的四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航空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也称不上强势。江铃汽车、江中集团、洪都航空等老牌强企也是日渐式微。
兴许是有互联网小镇“乌镇”、大数据之都“贵阳”的前车之鉴。南昌开始重点押注VR产业,喊出“世界VR之都”的口号。
去年国庆阅兵分列式上,江西省就亮出了VR元素的花车,作为自己的代表。
目前,南昌已经吸引数百家VR企业、北理工、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等研究机构入驻,还不乏微软、HTC等一批行业龙头。
但目前来看,VR技术依然小众,AI技术研发缺乏高端人才,也很难真正做起来。
不确定性伴随着这座中部城市,南昌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不再佛系的南昌也在悄悄改变。
在这次疫情之中,江西也是疫情防护做的较好的几个省之一,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首个先知先觉、提出复工的省份。
曾经革命英雄城市的荣光,需要一步一步去夺回!
政策红利不断,南昌也涌出一番踩足油门狂奔的决心。
愿南昌和江西早日破局,重回初唐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境。
祝福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