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默
最近,不少国内外媒体、自媒体都广泛报道“日本资助企业撤出中国”、“美国政府将支持美企撤出中国,并全部买单”。疫情当下,美国政府、日本政府竟然不约而同要求企业撤出中国,有这种可能性吗?倘若美国、日本政府真的要求撤出,美企、日企会自愿撤出吗?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4月16日的最新表态,似乎是对舆论的回应。据新华社报道,高峰在当日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测显示,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复工复产率稳步提升。对全国8700余家外资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截至4月14日,复产率超过70%的企业占72.8%,较上周提高0.9个百分点。
另据有关调查,中国华南地区98%的日资企业已恢复生产,开工率达到100%的企业占41.4%。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则显示,75%的受访企业表示,无论疫情影响如何,不会改变在华再投资计划。
一、新冠疫情下的焦虑情绪
追根溯源,关于“美企撤出中国”的新闻,最早出自彭博社的报道,系对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Larry Kudlow)4月9日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频道访问中一段发言的解读。
关于日本资助企业撤出中国的报道,则是源于日本经济产业省4月7日敲定的、规模达10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新冠疫情紧急经济措施。该措施中有一项政策显示,日本计划拿出“改革供应链”所需费用中的2200亿日元(约合22亿美元)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亿美元)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
回看库德洛的采访,这实际上只是他在接受福克斯访问中对“如何减少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依赖?”这一问题的回答。库德洛表示,“说到让企业回流的政策,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可以将回流支出100%直接费用化。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结构、装修等。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所有相关支出100%直接费用化,实际上等于我们为美国企业从中国搬回美国的成本买单。”
路透社的解读相对更为审慎、客观:“一种可能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的政策”。这表明,它只是具有可能性,并非是已经落地或者进入议程的政策;另一方面,这也只是库德洛个人的一则建议,不能代表美国政府。但这段采访经过国内外媒体多方解读后,渐渐演变成了“美国政府将支持美企撤出中国,并全部买单。”
关于“日本资助企业撤出中国”的言论则更加有些过度解读了。因为被各路媒体一再提起的日企将撤出中国的政策,实际上根本完全没有提到中国。一方面,该政策完全没有提及要将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日企转回本土;另一方面,该政策附属于新冠疫情紧急经济措施,其涉及到的产业范围也相对有限,“对于海外依赖度很高的口罩、防护服、ECMO和消毒液等和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物资生产转移补贴最高,另外还包括对海外依赖度较高的药物生产,政府将对土地购买、设备投资提供一定的补助。”
虽然这样的声音难免以讹传讹,但类似政策的出台以及过度解读的声音,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冠疫情之下的焦虑: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战略物资不应过度依赖进口,一般民众则担心它对全球化及全球产业链所造成的冲击。
东京财团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柯隆撰文称,通过此次新冠疫情日本认识到类似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以及呼吸机等这类的战略物资不应该过度依赖进口,其实不仅仅是日本,欧美很多国家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也在《新京报》上撰文称,尽管,这次疫情对我国引进外资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投资项目被迫推迟,但应该看到,这是全球性的影响,受疫情波及的不只中国,疫情必然导致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二、22亿美元撤出两三万家日企,可能吗?
也有观点指出,虽然日本的政策并没有指明中国,但中日作为密切的贸易伙伴,该政策一定会影响到中国。事实确实如此,但这种影响一定是可见的、有一定比例的,不会是全部。即便将这22亿美元全部用来资助日企从中国撤出,可能吗?
据商务部数据,2018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到位金额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2.8%。截至2018年底,日本对华累计项目数51834个,实际到位金额 1119.8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5.5%,在中国利用外资国别(地区) 中排名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副主任研究员丁可的说法:“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一共22亿美元,满打满算资助上千家企业,但在华日企有两、三万家。”
这也就是说,这笔“改革供应链”资金就算全部用来撤出在中国的日企,也只能撤出不到5%。
2019年1-10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
美国的情况同样类似。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70181个,实际投入851.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已批外资企业的7.3%和4.2%。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近两年,美国对华投资也是只增不减。2018年,美国对华投资金额(实际投资)达到了26.9亿美元,在中国外资来源地中居第八位,仅上半年,美国企业对华投资额就同比增长29.1%。2019年1—6月份,美国对华投资也达到了16.3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排名上升至第六,远超上一年度同期投资。
如果支付美企的全部搬迁成本,这将是一本非常高额的支出。谁来支付这笔成本?美国企业还是纳税人?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传出美企要撤出中国的声音。早在2019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发推表示,他有权力强迫美国企业离开中国。但该言论在美国国内遭致了强烈的舆论反弹。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商界领袖警告说,强迫企业离开中国将损害美国工业的竞争力,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恺文(Ker Gibbs)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指出,“(美企)迁移出中国太难了,如果非要因为关税被迫搬出,这将是一项重大的举措”。
除了搬迁成本的压力之外,在很多美企、日企看来,中国是非常庞大的市场。
上海美国商会多年来的调查显示,中国对美国企业来说,一直是成长第一或者第二的市场,无论是在研究、设计和其他领域,中国带来的收益也驱动了美国就业的增长。“中国不是美国可以撤离的市场”。
路透社的文章则指出,很多美国企业,比如航空航天、服务和零售行业的公司肯定要抵制这种压力 (编者注:指特朗普的言论) ,因为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还在不断成长。
柯隆分析称,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企业为了压缩成本把工厂搬到东南亚或印度,然后再把商品出口到中国。对于企业来说从工厂到市场的距离越短越好,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
三、全球产业链重组,有撤出也有加入
除了搬迁成本、市场因素外,如果美企、日企要撤出中国,撤到哪里去?这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撤往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还是撤回本国?
丁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指出,“总的来看,(在华)劳动密集型的日企该转的都转出去了。比如电子机械行业组装在东南亚,零组件从中国进口较多,这一部分也许有一些会转回日本或东南亚。但考虑到供应链、技术能力、物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还是会保留相当一部分的生产。”
丁克的观点点明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产业链。美国、日本、中国以及东南亚,处在这个全球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各自有各自的缺点。
确实,在当下东南亚、印度或者斯里兰卡的人力成本已经远低于中国的情况下,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转移。但是相比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素质、产业链的完整性都远不如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转移,对技术和供应链要求更高的产业就很难转移。
转移回美国呢?美国没有能力消化如此大规模地回迁。一个是美国人口有限,不足以支持这种大规模地转移(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人口约为2000万);另一方面,美国人力成本还是远远高于中国,转移回美国后,能够保证这些企业继续保持盈利吗?即使盈利,他们可能也要放弃一大部分利润,这和资本的本质是矛盾的。
事实是,一些美企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另外一些企业则新加入了中国。前者可以以苹果为例,特斯拉则是后者的最好明证。
苹果的例子显示,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这几年间,其对中国的依赖仍在逐步加深。据路透2019年的一篇报道,苹果全球现有的59间组装厂中,2间在美国、2间在印度、3间在巴西,其余统统都在中国境内。过去五年来(截至2019年)的苹果前200大供应商资料,基本都聚集在中国,而且还有愈来愈集中的趋势。2015年苹果供应链约有44.9%位于中国,到了2019年已经上升至47.6%。盈利方面,中国也为苹果贡献了两成的利润,相当于整个欧洲市场。
特斯拉准备进入中国的那一年年初,中美开始了贸易摩擦。据36kr报道,那一年,因屡次无法完成交付目标而直接睡工厂当监工,甚至在 Twitter 上自嘲「特斯拉已破产」的马斯克,如何也想不到一个月后他就能将救命稻草瞄向中国。那一年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始建设。2019年1月,马斯克来到中国参加奠基仪式,工厂正式破土动工。
如今,正是上海工厂的不凡表现,带动了特斯拉今年一季度汽车总产量达到102672 辆、交付88400 辆,比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3%,交付的车辆比历史同期生产的车辆还多了近15%。上海工厂年产15万辆的目标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反倒可能加速完成。目前,这座工厂是特斯拉全球唯一仍在运营的工厂。
36kr说,马斯克现在高兴地“天天在推特上向粉丝炫耀上海奇迹”。
柯隆说,疫情以后全球的产业链将重组,跨国公司肯定会寻求优化其产业链,工业化国家也会从规避风险的角度促进产业链的重组,“中国也一样”。
四、美企、日企果真撤出影响中国几何?
有一笔账,至今很少有人算。倘若美企、日企真的撤出中国,影响几何?动动嘴皮子鼓吹“美企撤出中国”、“日企撤出中国”等外资撤出论是相当容易的。但不少专家还是提醒,无论疫情结束后全球产业链怎样重组,都不应该是斩断“链条”。美企、日企撤出中国,不仅不符合美国企业、日本企业的利益,也并不符合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如今,中国早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及外资投资企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就业、城市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旦全面撤出,对人民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一时难以估量。
2017—2019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值突破31.5万亿人民币(约4.8万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9676.63亿美元,占比约44%;2016年12月底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显示:据估算,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占中国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10%;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还间接创造了与其相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活动的相关就业。
外资及外资投资企业对中国大中城市的发展,也一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以苏州、上海为例,2019年,苏州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92亿元,其中外资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40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60.8%;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全市共有外资企业5万多家,以约占全市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市20%的就业、27%的GDP、33%的税收、60%的工业总产值和65%的进出口。
中关村发展集团产业经济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董晓宇近日在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应该保持足够的定力、积极应对,不要被这种逆全球化,包括现在所谓的’美国和中国要脱钩’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所裹挟。”
董晓宇建议,一方面,中国政府要全面深化改革,继续营造全球最好的营商环境,给外资外贸提供最优良的环境,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发展。同时,鼓励美国、日本制造业继续留下来发展。
另一方面,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过去中国的优势是产业链体系完备,但有些“卡脖子”的技术方面要进行大力提升,把短板补上去,争取未来在全球化国际新秩序里,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4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高峰也强调,面对全球的共同挑战,中方愿与各方加强合作,携手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
参考资料:
1、《新京报》:对“外资撤离中国论”不必恐慌
2、《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网》:日本企业会撤离中国吗?
3、《21世纪经济报道》:当我们讨论“日企撤离中国”时,究竟在讨论什么?
4、《36kr》:当马斯克被「中国速度」加持: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首度曝光,2年工期缩至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