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禁止粮食出口 不要抢大米了!中国留了一手(组图)

文/檀小柒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但在蝗灾和疫情双重打击下,粮食问题渐行渐近。

3月24日,全球第三大大米生产国、中国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越南宣布,禁止大米出口;3月28日,埃及宣布,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各国限售粮食、港口封闭,有些国家已经扛不住了,比如伊拉克、印尼、菲律宾等,已经官宣粮食储备告急。

国内对于“粮食短缺”的担忧也不少,甚至在2月份,就有人制造恐慌,质疑湖北粮食问题。

一朋友昨晚上还问小柒,要不要囤几袋大米?毕竟没口罩大不了不出门,没米吃可活不下去

放一百个心,全国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出现粮食问题!

粮食是大国博弈最后的筹码,有粮食,才是大国。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粮食问题,未雨绸缪。

可以这么说,国家粮仓库存充足,哪怕完全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供应水平。

有数据有真相,我们挨个看。

先说大米。

目前国内谷物库存,只能用一个“多”字来形容,到2019年还保持在1.75亿吨的高位。

这还是“去库存”后的结果:因为稻谷库存实在太多了,国家在2017年下调最低收购价,终于在2018年达到1.76亿吨后见顶回落。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又出手了,3年来首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并且鼓励恢复种植双季稻。

意思很明确了,库存管够!

所以,目前国内稻谷的供给是宽松的,受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比较小。

另外,虽然咱们也从国外进口,但量不大。

每年稻谷进口量维持在400万吨左右,占国内稻谷消费总量的比重大约只有2%。

越南虽然是中国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但2019年也就从它那进口了48万吨,只占到国内消费量的0.24%。

所以,我们完全能实现大米的自给自足,哪怕完全不进口,也不会让你饿到。

接下来看看小麦。

小麦的进口依赖度也非常低。

2019年小麦产量1.33亿吨,消费量为1.28亿吨,进口量400万吨,进口占消费比只有3.1%。

产量比消费量还高,再加上部分进口,结果就是库存高企:

所以,和大米一样,小麦也在“去库存”的路上,压力山大。

换句话说,两大主食大米和小麦,咱不是没得吃,而是太多了!

而且,它们的进口依赖度都很低,咱就没必要听风就是雨,瞎担心粮食问题,你就放一百个心好了。

不过,大豆倒是值得操心的。

巴西和阿根廷已经发出警告,为了控制疫情,会对运输采取限制措施,将大豆从产地运至港口的时间可能延迟。

这挺糟心的,因为国内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很高,进口占消费比高达84%!巴西和阿根廷,正好是我们大豆的进口大国......

再被疫情拖下去,大豆进口持续减少,国内大豆、豆粕价格很可能会出现大幅波动。

但大豆不是主食,主要是压榨消费,比如食用油要用到它。你要是怕疫情对日常饮食有影响,就囤两斤油吧......

总的来说,疫情之下,就算国外限制粮食出口,对我们国内的影响也不大,反而有利于消化库存。

海外疫情虽然一言难尽,但就像刚说到的,它们危及不到国内的粮食安全,没必要恐慌。

不过受到疫情(对物流、加工制造链条的影响)、蝗虫等的冲击,粮食价格会有上涨。

传导到资本市场上就是,疫情爆发以来,股市里的“大米”,已经被炒得香喷喷的。

北大荒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大涨近80%!金健米业7个交易日斩获5个涨停板......

炒作成分肯定有,但从历史看,大部分时间里,农业板块在通胀时期都有超额收益:

农业是刚需,受到疫情的影响比较小,抗跌性本身就比较强。

所以,尽管年内股市跌得老惨了,农业板块整体还不赖。比如某只跟踪中证大农业指数的指数基金,近3个月来还跑出了近10%的收益。

疫情之下,今年1月、2月CPI同比增幅都达到了5%的高位。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预计CPI也会保持在高位。

也就是说,农业板块里超额收益的机会,并没有结束~


相关报道:多国限制出口,老百姓米袋子会有影响吗?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1

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

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2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3

百姓米面“两无忧”

问: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答: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