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危机”,快递小哥已经开始成箱成箱送米面,谁在囤粮?
北京一家商超,已经将米面粮油的几个单品库存增加了20-30倍。
作者/楚勿留香 灵兽 ID/lingshouke
“最近这几天,米面粮油的订单特别多。”一位京东快递小哥一边忙着从电动三轮上卸货一边说。
同时,快递小哥还要将商品根据订单。一家一家的分开摆放,再打电话给那些接到配送信息而没有来取货的客户。
这里是北京南五环边上的一个普通居民小区,在门口的路边摆放的商品主要是米面粮油纸等生活必需品。
快递小哥指着地上的一小堆商品说,“这是一家的,米都成箱成箱的买。”
这小堆商品包括2箱维达卷纸、1箱“泰玉香”茉莉香米、1箱暖芯好面、1箱福临门花生油和1箱柠檬茶。
与此相映衬的是,北京首航超市商超米面粮油的销售量上周(3月16日-22日)环比增长2倍,同比增长3倍。
首航超市董事长刘意华判断,可能现在才刚刚开始,“未来一周可能会增得很高,可能一礼拜卖好几个月的量。”
▲图说:首航超市58店米面粮油陈列,货源充足
但实际上,超市目前并不缺货,价格也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消费者购买量急增。
这可能和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有关,有的国家开始禁止和限制大米、小麦等粮食出口,加之有的国家为控制疫情采取了“封国”措施,对粮食进口有一定影响。
1
从上周开始,已经有不少零售企业开始加大粮粙库存。比如首航超市从上周开始就把米面粮油的一些单品增加了10倍库存。
刘意华告诉《灵兽》,首航超市粮油有200个左右单品,包括5升装的油、2.5公斤装的面粉、5公斤装的大米等销售较好的二三十个单品的库存增加了20~30倍。
“原来我们存1周的库存,现在改为存6~10周的库存。虽然库存周转稍长,但对没有现金流压力的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他说。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截至北京时间3月30日零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638146例,死亡病例达30105例,疫情已影响到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
疫情恐慌蔓延,一些国家采取了“封国”措施,还有的国家为确保国内粮食需求,纷纷限制和禁止出口粮食。
这些信息对国内消费情绪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未雨绸缪”的心理下,一些消费者也开启了“囤粮”模式。
截至目前,排名前三的大米出口国,包括出口份额占全球1/4的印度、出口份额占全球17%的泰国和出口份额占全球16%的越南都出现了各种问题。
3月24日,印度总理莫迪宣布,从25日零时起,印度全国进入为期21天的封锁状态,否则将倒退21年。
印度 Dhamra 、Krishnapatnam、Gangavaram和Gopalpur 港确已发布不可抗力声明,将对大米市场产生巨大影响。4月,印度新稻上市,将面临无船可运的局面。
泰国则遭遇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米价一再攀升。
泰国政府3月26日起,正式实施一项紧急措施,并关闭所有边境口岸,但尚未公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出口限制措施。
虽有贸易商称,大米供应不会短缺,但价格可能保持高企状态。
越南政府宣布在3月28日之前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确保疫情期间的国内大米供应。
实际上,中国对大米、小麦的进口依存度并不高。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3月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2019年,中国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中国大米消费约1%。
“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王辽卫表示。
但刘意华也判断,粮粙存在涨价的可能性。首航超市对消费市场和商品需求比较敏感一些,调整也比较果断,所以动作较快。比上月底,由于发觉造纸原料涨价、国外手纸缺货,首航迅速加大了数倍的库存,现在开始促销,销售增长很快,一个月的纸类商品销售可达200万。
但他同时强调,无所谓涨价与否,首航都不会刻意去抬高粮粙的零售价,更多的目的是平价引流。“主要是稳销售,增销售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2
虽然国内不会“缺粮”,但“封国”和限制出口,可能会对粮食产品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在一家粮食进出口公司工作的王威(化名)则不担心粮食的供给。
他表示,国内大一点儿的超市一般和各地政府的储备粮体系都有接触,应该很清楚总体供应情况。
“但局部性的、区域性的产品结构变化肯定会有。”王威称。
王威认为,从城市消费人群角度看,可能会有一部分产品结构的失衡。
其实,在此次湖北疫情期间对粮食的消费,就已经明显的感受到了。
以大米为例,经过前几年的培养,很多湖北人其实已经已经习惯吃东北的大米了。
但在疫情期间,东北大米发往湖北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是冲击。一是,东北很多企业本身没有复工;二是,湖北各城市封城、封路,导致整个供应链中断。所以很多当地人肯定就是吃本地的一些籼米,只能有啥吃啥。
进口的一些粮食受到制约,会对一些区域市场有影响。比如,广东人吃泰国米的比例非常高;而某些省份可能对进口小麦的需求比例会高。
王威强调,这种产品结构层面的调整是被动的。“如果进不来了,那就只能用本地产的大米或小麦,或者就近调配一些资源等。一部分原来吃进口米的消费者会被动的转为购买国产米。”
同时,王威还透露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疫情期间,还有很多消费者从吃米向吃面转移的。“因为很多人在家时间太长,有更多家庭一起进餐或由于亲子互动需求,导致做面食的机会和动力大增。”
与米面等粮食相比,食用油品的供应和价格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影响。
刘意华对《灵兽》表示,食用油的进口依存度比较高。“因为中国进口的食用油很多都是原油,要运到国内来灌装。”
根据前瞻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棕榈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达到99%左右,国内棕榈油消费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供应。
此外,中国对大豆的进口依存度也超过80%。
国内某期货研究所给产业链客户的一份内部研究报告显示,棕榈油进口依存度达100%、豆油(原料)对进口的依存度达97%、豆粕(原料)和菜油及其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了98%和63%。
棉花、白糖、橡胶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23.68%、22.45%和86.52%。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其他国家不出口食用油就会比较麻烦,中国人对食用油的消费量很大。
3
身处三四线城市的濮阳绿城商贸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绿城超市)董事长田建忠也一直关注粮油市场价格的变化。
田建忠表示,目前绿城超市的大米、面粉的价格、供应和销售都比较平稳,大豆和其他杂粮上涨幅度较大。
由于疫情原因,世界主要产粮大国的各种举措,会对粮食进出口造成很大影响。
田建忠认为,长期来看,粮食总产量没有大的波动,随着疫情的最终消除,粮油市场将会回归平静,“小幅短期波动甚至震荡会有,长期看好。”
刘意华则认为,粮油销售增加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后续还要看各国的出口政策和中国的粮食保障体系。“毕竟,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虽然现在粮价并未增长,但粮食不像生鲜保质期那么短,增加粮食库存更有利于应变未来多变的市场状况。”
同时,他也强调,增加库存对并不缺现金流的零售企业而言,并没有什么坏处。
此外,还有一个消息值得关注:
3月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表示,目前,小麦条锈病已在9个省发生了1300多万亩,是近10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
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供应。
实际上,随着疫情恐慌在全球的加剧,一些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部分粮食进口国,将扩大进口规模,包括马来西亚、埃及、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和土耳其等在内的国家都加入了“囤粮”的队伍,开始加大对粮食的进口。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认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将是大概率事件。
疫情背后,另一大全球性危机已经逼近,各国都已经出手限制出口,中国情况如何?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发各国恐慌性囤积食品。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充足,各国也是拼了——
不少国家启动国家库存计划,增加粮食储备;
一些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
一些粮食进口国,宣布储备很难支撑到6月后……
问题是,这些操作,会不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呢?有专家认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将是大概率事件。
最悲观的预测是,2020年全球粮食会有显著的减产。即便是中性的预测也认为,民间囤货、政府抢购会造成全球粮价飙升,甚至“战时配给”这种制度会在一些地区重出江湖。
一些粮食进口国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比如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等主要小麦进口国已经发布了新的招标书,而摩洛哥则暂停征收小麦进口关税到6月中旬。一些国家已经宣布如果6月份疫情不能结束,粮食将告急。
中国情况如何?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那么全球疫情会让中国人没饭吃吗?我们需要抓紧时间抢购、囤积粮食吗?
以下内容来自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他是一位长年从事粮食生产管理和政策研究的权威人士。
1月26日中午,我正陪老母亲吃饭,突然接到表弟发来的微信,说到“接政府通知,村里明天上午十点正式封闭管理,车辆不得出入,人员进出严格管控,各位村民需备好相应生活物资。”大约两小时后,表弟又来电话说,大家都在抢购大米,货架快空了,要不要帮我们买几袋?我迟疑了一下,然后肯定地告诉他:“先不买”。
可我确实很想知道超市是否还有大米卖。
三天后的一个上午,我征得小区管理员的同意,走了两公里来到村里的超市。进了超市大厅,就直奔米面货架,看到货品富足,而买者寥寥,我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我问超市服务员是如何做到货源不断、及时补给的。
得到的答复是:这是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超市,大宗商品有政府部门帮助调剂。
中国疫情期间超市充足的米面供应。
我在思考,老百姓听到“封村”的通知后,为什么要抢购大米?
超市里那么多商品,唯独大米一时空架?这大概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别的事情都可以不做,饭是一定要吃的,而且一天都不能少,吃饭与人生命共存。而之所以三天以后没有出现老百姓继续抢购大米的场面,是由于补货及时,大家不再担心因买不到大米而饿肚子,这是人们做出的理性回应。
我在思考,这次疫情如果不是发生在当下,又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回顾历史,我国人口相当长时间里都在百千万级波动,富足年景积累的人口,很快就被饥荒、病疫和战争折损大半。自然灾害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全球历史上曾出现“小冰河期”,导致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在我国至少发生过四次:商末周初是第一次,东汉末年至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唐末宋初是第三次,明末清初是第四次。
第一次“小冰河期”的影响,没有具体记载,只能从“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的诗句中去感受;第二和第三次“小冰河期”,我国人口锐减了五分之四;第四次人口只减少一半,是得益于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和红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拯救了大量的饥民。
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正处于历史当中的人。回过头来审视那些早已远离的浩荡灾乱,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却也会更注重体会在那样的大背景下百姓的生存之道。
进入现当代,自然灾害仍在不断发生,虽然没有出现极端的“小冰河期”,但灾害的强度、频率在不断加大。但所幸的是,全球农业特别是我国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在增强。
新世纪以来,极端气候现象一直没有停止,但我国农业获得连年丰收,这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有力的政策激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灾害面前仍然要经受考验,仍然要受到影响。
纽约一超市被抢购一空的货架。
我在思考,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里才最可靠。
有人常说“现在国际化了,没有粮食可以到国际上去买。”这句话在平时说出来总会得到不少支持。可放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现在,大家是否隐隐察觉到去国际上买粮的不可靠。
我在微信上看到,3月上旬先后有不少国家就已经宣布限制口罩出口了。口罩并不是国计民生的必须品,在灾情面前都遭到贸易禁止。如果是粮食,一旦发生全球性粮食供应紧张,各国更会采取措施,优先保障自己的国内需求,到那时再有钱也买不来粮食了。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共发生了10次粮食禁运。这在零碎的新闻中哪怕只被面目模糊地一笔带过,但其所供汲取的历史教训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而今,应对疫情再次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粮的重要性。
我在思考,农业连年丰收就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
农业连续15年丰收,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供应充足,储备充足。这一成就大家大概已经习以为常了,没觉得多么了不起。可经此一“疫”,我们不得不说,农业的丰收、粮食的丰产,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和“资本”。
农业供应链始终没有断,无论是千万人的城市武汉,还是千百人的我们小村,封闭管理之下没有一个人吃不上饭,没有一顿饭缺米少肉。这个成绩是极其伟大的,极其有价值的,也只有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做到。长时间封城封村,还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是因为人们肚子是饱的;两月“闭关”不仅吃饱了,而且还“吃胖了”。这让人在忧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是庚子年,民间一直有“庚子轮回”的传言。
冬寒未褪,新冠肆虐;春日未至,蝗虫蔓延。非洲沙漠蝗虫虽然对我国威胁不大,但给世界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另外,草地贪夜蛾越冬基数大,爆发的态势汹涌,要说今年还将杀出什么“程咬金”来,天才晓得。这就更加提醒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好应对各种重大灾害的预案,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主动、更加有力。
坚决落实好党中央“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的指示,指导好农民恢复生产,帮助农民解决春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把疫情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疫情的洗礼,让我们认识到要更加珍惜盛世之下的大好农业形势,更加重视粮食的发展。
即便灾难的热点渐渐冷却,新闻也慢慢模糊,但在疫情中的切身感受,会让我们再次牢记“仓廪实、天下安”的古训。只有把农业和粮食基础抓得更牢,应对各种自然的、非自然的灾害才能更加有力。
灾难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恐慌和压力让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眼前化了、显象化了,这在平常是无法察觉的。只有急需时才会惊呼、才会感叹,幸亏我们粮食丰足。
我特别期待,在新冠疫情过去后,要强化农业政策措施,立足抗御灾害,把春季农业生产抓得更紧更好,千方百计实现今年夏季粮油丰收,千方百计实现小康之年粮食1.3万亿斤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发挥好农业“压舱石”的作用。
官宣来了——
粮食安全牵挂人心,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王立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我们的口粮绝对安全
问: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的话,对我国老百姓米袋子有影响吗?
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布暂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万吨左右,大体占世界贸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会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波动。部分粮食出口国为保障国内供给也可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当然,通常应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谷物库存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大国粮仓”库存充足
问: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答: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除上述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疫情前期,群众居家不外出多购买储存一些粮食,由于超市、卖场等零售市场货源充足,短暂的群体性集中购买也得到了基本满足。目前居民采购米面油心理稳定,受餐饮业等消费需求减少影响,国内米面油消费总体偏弱。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3月23日全国加工企业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进厂价格比春节前增长0.1%、下降0.2%、增长0.4%、增长1.3%。面粉、早籼米、中晚籼米、粳米出厂价格比春节前下降0.4%、增长0.6%、增长0.5%、增长1.3%。
百姓米面“两无忧”
问: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答: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7%,北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国家稳定投放最低收购价小麦,2020年以来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储备小麦陆续轮换出库,小麦价格走势总体偏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放心!粮仓充实
千万别抢购、囤积
想想03年的盐
以及前不久的双黄连
权威警告,粮食危机最糟4、5月就来!中国买买买的策略行不通了?
01最近感觉全球都慌得不行,不仅因为疫情和股市,还因为粮食。
最近,宣布粮食出口禁令的国家有点多:
● 越南,世界第三大水稻出口国,禁止大米出口;
● 俄罗斯,最大小麦出口国,建议限制出口小麦;
● 哈萨克斯坦,世界第二大面粉出口国,对包括面粉、土豆、胡萝卜在内的11种农产品(000061,股吧)实行限制出口;
● 泰国,宣布鸡蛋出口禁令;
● 塞尔维亚,宣布暂停出口葵花籽油等农产品;
● 印度,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大米出口因“封国”而陷入停滞;
这一下,粮食不够的国家都傻眼了:
伊拉克告急,需要进口上百万吨小麦和20多万吨的大米,印尼和菲律宾两国也宣布粮仓告急,称粮仓的储存量最多能维持三个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出了严重警告: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4、5月会出现最糟状况。
这一来,搞得很多中国人也慌了,我们的粮食够不够?要不要多买点米面囤着?极端恶化情况会出现吗?
先冷静一下,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再着急不晚。
02
2020年真是以“地狱模式”开始的。
就说粮食恐慌吧,也不是疫情一个原因引起的。
● 1、去年大规模爆发的沙漠蝗还记得吧?
从阿拉伯半岛一路蔓延到巴基斯坦、印度,所到之处基本绝收,光是肯尼亚就有近70000公顷土地受灾,1300万人的口粮成了大问题。
● 2、一个蝗虫就够了吗?
草地贪夜蛾,这个虫子带来的危害更大。
它本来在美洲活动,2016年进入非洲,2017年在非洲集中爆发,2018年扩散到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2019年,它来中国了。
这“幺蛾子”啃食玉米和水稻,而且几乎没有天敌。
2018年它对12个非洲国家的玉米造成的损失就多达1770万吨;
2019年更是造成亚洲非洲多个地区20%-70%的减产。
对咱们的危害也不小,目前26个省市都有它的身影,在云南、四川等地的见虫面积达到60万亩,是去年同期的90倍,农业部预计今年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1亿亩左右。
● 3、这还不够,现在很多专家都在讨论厄尔尼诺,而可以确定的是,2020年很大概率会是一个高温年,全球多地仍将经历异常高温,尤其是热带地区。
至于国内,上周五,水利部官员说,“今年很可能发生大洪水”……
● 4、当然,还有大家都关心的疫情。
2月份的时候,很多疫情地区的养鸡场在活埋小鸡,因为封路饲料运不进来,鸡也运不出去,只好处理掉。现在疫情全球扩散,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
印度是中国化肥行业的大客户,咱们出口的化肥里,48%的尿素、36%的磷肥都被印度买了,今年,印度推迟了化肥招标计划,但是农时不等人,所以很有可能耽误施肥,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前面说了,印度是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国。
这么多因素凑一起,粮食焦虑感强的国家肯定封锁出口,以防万一。
那问题来了,对我们影响大吗?
03
我们现在完全没有吃不饱饭的危机感,其实你要细想想,这也就是最近三十来年的事,它不仅是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最大民生,也是国家最大的议题,一部粮食史就是国家历史,我们可以先看看前辈们是怎么为粮食操心的。
● 1、二战胜利后,虽然是战胜国,但当时中国国内还是非常惨的,尤其是1948年,粮价一天涨好几次,而且买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下,当时的国民政府接受了美国的面粉援助,不过那个时候,吃不吃美国面粉是个政治态度,也是个气节问题,大家知道的大作家朱自清,就是拒食美国面粉的代表,最后因为严重的胃穿孔去世。
● 2、那当时解放军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这当然少不了老百姓的支持,还有个途径就是进口,大家都知道华润是个红筹大国企,它成立时的主业就是大宗商品贸易,其实主要就是从全球各地买粮食,经过香港转运国内,没了这些粮食,仗是真不好打。
● 3、1949年之后,咱们不买粮了,反而开始大规模的粮食出口,1950年卖了122万吨,1951年卖了200万吨,为啥卖了这么多呢?
因为没钱,当时国家之间比拼的不是农业,是工业,但干工业得投资啊,咱们一穷二白,于是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卖了粮食买机器,那时候的氛围就是陈云说的,“自己少吃些,尽量多出口”,不管丰年荒年,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拿粮食卖钱,这个体系,一直到了90年代才废除。
● 4、不过这么搞也有一些问题,比如1959-1961年。
家家都不够吃,各种“代食品”开始大行其道,代食品还真是民间智慧,所有能够填饱肚子的非粮食类东西都涵盖了,包括但不限于树皮、树根、野菜、小球藻等。
当时紧张到啥程度呢?1960年5月,北京天津只剩4天存量,上海只剩了2天的量。
● 5、所以当时只好去买救命粮。
可那时候国际环境太险恶,两大阵营对垒,跟咱关系好的小弟也嗷嗷待哺,指望咱们救济呢。关键时刻,“白求恩”来了。
当时加拿大连年丰收,粮食多的卖不出去,农民没收入直骂娘,急需卖粮变现!可是他们的盟友那时候也是粮食多的吃不了,于是加拿大人瞄上了中国。
咱们也很想买,但是没钱。
于是加拿大的农业部长阿尔文·汉密尔顿一顿运作,加国政府做保,从加拿大的银行申请贷款让中国买粮,还允许分期付款。
这批粮食,真的是救命了。
● 6、到了wg期间,咱们又不买粮了,为啥呢?
当时的最高指示是,“少吃、不吃进口粮”,吃进口粮属于路线有问题,所以进口幅度骤降。这十年过去,总算步入正轨了,尤其是1978年之后,粮食产量猛涨,那个时候,很多人才有了能吃饱的感觉。
但是粮食管控还是非常严格,年纪大的人都知道粮票,这在当时是跟人民币一样的硬通货。
● 7、1978年之后大家能吃饱饭了,粮食的作用是不是逐步淡化?也不行。
其实很长时间里,咱们都在把粮食当金融产品,用来套利!
早期的外汇,很多都是这么来的,说来也巧,咱们米多麦子少,但国际粮价恰好米贵麦子便宜,差了35%,这利差为什么不赚呢?
成效很显著,1971 年到1976 年,就这么买进卖出,粮食库存增加了936万吨,还顺带赚了7.27 亿美元。70年代,一大笔巨款啊。
有副作用吗?有点,当时有个政治任务,就是多吃面食少吃米,北方人没啥问题,南方人就惨了。
● 8、再后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吃饭不成问题,粮食就成了赚钱工具,很多人的第一桶金就是从粮食来的,怎么讲?
当时粮食有两个价格,一个是国家统筹的价格,一个是市场价格,这个就是“价格双轨制”的阶段,倒爷最赚钱,靠的就是吃价差。大家熟悉的王石,人生中的第一笔大钱就是倒卖玉米,靠这个赚了40多万元,要知道那个年代多数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
04
复习完历史,你也看到,对于粮食,咱们有时候买有时候卖,核心要义,就是确保大家有饭吃,顺便赚钱。
像最近这些年,我们就一直是以买为主,一路成了全球最大的粮食买家,是我们的农民太懒不愿意种地了吗?
年轻人确实不愿意种田,因为收入太少,辛苦一年可能赶不上城里送一个月快递,耕地也在一直减少,现在只剩下20.23亿亩,所以很多人在讲“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一定要守住”,地去哪了呢?
有的还给大自然,退耕还林还草;
有的被拿去盖房了。
种田为啥收入少呢?因为老外太能干了,把价格压的都不好意思不买了。
像大豆,到港成本才3400,咱们本地的大豆收购价还要3500-3700元,运到南方港口之后就得3800-4000了,价格一点优势没有。
还有小麦,在加征25%关税之后,小麦的到港成本才2500元每吨,本地小麦收购价格则在2300-2500元,质量还没进口的好。
因为这些原因,这些年咱们一直在买买买。
现在人家不出口了,可不得担心饿肚子吗?
细致的分析一下,我们会得出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05
先说好消息吧,我们以三大主粮——大米、小麦和大豆为例。
● 1、先看大米。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从这个图你能看出来,有些年出口多,有些年进口多。2019年是个拐点,咱们进口了255万吨,出口了274万吨,进口开始低于出口了。
咱们进口的主要有两个类型:
一类是自己种不了高端的大米,主要用来满足吃货,比如泰国香米和日本越光米。
另一类基本可以算作原料,像我们从越南进口的大米,多数是用来做饲料的!还有一些是加用来工味精、米粉的籼米碎米,总量也不大,2019年咱们进口越南大米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
所以,就算不从越南买米,影响也不会很大。
● 2、我们再来看看小麦。
这些年我们小麦进口也是有增有减:
如果看一下细节,你会发现,进口小麦以几个特定品种为主,因为大家爱吃的面包这些东西都需要一种原料——高筋面粉,国内种植的小麦品种还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进口量非常大。
主要的来源是加拿大、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和美国。哈萨克斯坦已经出台了出口禁令,不过他们占比并不大,还不及老朋友加拿大的一半,只要加拿大的进口能保证,基本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 3、其实咱们讲粮食进口大国,主要讲的是大豆。
这些年的进口量几乎是直线上升的:
咱们进口这么多大豆干吗?
主要用来榨油,而豆粕主要用来喂猪,咱们是世界第一大养猪国,也是第一大猪肉消耗国,自然需要这么多大豆做保障了。
目前大豆的卖家包括——巴西、美国、阿根廷,好在这几个国家都没有发布大豆出口禁令,只是疫情对运输成本影响巨大,所以豆粕的价格一个月内已经涨了超过10%,这可能还挡不住。
06
看完这些你会发现,粮食危机基本不会出现,尤其咱们的粮食储备率已经超过80%,这比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红线可高了不少,也就是说,哪怕今年颗粒无收,进口也没了,目前的存粮也够全国人民吃10个月。
但是坏消息也是有的。
今年粮食减产是大概率事件,基本粮食品种涨价预期已经不可阻挡,从期货产品的走势就能看出这个趋势。
总的来说——不用太恐慌,粮食不是问题,你的钱包才是问题。
有啥解决方案?少吃点呗,顺带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