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考古,时常能挖掘出一些有趣的事物。
比如,小巴曾经翻看过2004年之前的《成都统计年鉴》,其中记载的1991年-2004年成都市GDP,和2005年之后记载的有很大不同。
旧版的2002年成都市GDP是1667.1亿元,新版修订为1488.8亿元,相差超过10%。
为什么2005年之后就掰回来了?因为那一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发动300多万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查实了基层原始数据。
对于第一次经济普查,想必不少地方政府始料未及。但是普查之后,大家反而觉得抛开了十多年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问题是,之后呢?
在2008年、2013年,中国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经济普查。当预见到下一次经济普查最远不过5年之后,地方政府还会给经济数据注水吗?
一个5年之内就注定被揭穿的弥天大谎,还值得撒吗?
2019年的第四次经济普查,给出了答案。
1月以来,各省陆续公布了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共有14个省份下调了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今年的统计年鉴还将修订往年数据)
一些省份的下调幅度之大,显然已经不能用“疏漏”来解释。
山东省,2018年统计公报中GDP为76470亿元,而经济普查的结果是66649亿元,下修近万亿(相当于差出一个郑州市)。作为经济第三大省,一下子和广东、江苏拉开了距离。
山东省统计局表示,由于调查对象复杂,部分地区存在政绩观偏差,造成统计源头数据存在一定误差,多年累积的误差叠加,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包袱。
天津市,2018年统计公报中GDP为18810亿元,而经济普查的结果是13363亿元,下修近30%(相当于差出一个南昌市)。两年前滨海新区曝出数据注水时,天津表示“滨海新区调整后的GDP对全市GDP没有影响”,如今却是滨海根本不够填窟窿。
黑吉辽,难兄难弟,一路上穿着众人看不见、自己也不信的新衣,如今终于完成了卸装的仪式。
是的,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几乎都是北方省份。
西北五省区里,只有新疆幸免;华北五省市里,只有北京幸免;东北三省无一幸免;如果把华中的河南也算上的话,那么还有一个河南幸免。
而南方,只有广西小幅下调,湖南微调。
你觉得这是一个偶然吗?
在经济普查结果公布之后,各省又开始陆续公布2019年的经济数据。
去年,全国经济增速为6.1%,如果我们以此为界,将各省经济增速划分开来:
不难发现,两张地图的红蓝染色颇为接近。
上调了2018年GDP数据的省份,2019年的GDP增速往往也高于均值;下修了2018年GDP数据的省份,2019年的GDP增速往往不好看。上一张地图的“重灾区”——山东、天津和黑吉辽,也是这张地图里的“重灾区”。
按理说,挤掉了前年的水分,去年的经济应该更有增长空间才对?现实并非如此,只能说明所谓的增长空间从来都不存在。就是因为经济表现太差,才不得不一直注水。
年级前几名是没必要作弊的,从来都是差生作弊,以求及格。
到这一步,我们再来算算南北的经济差距。
如果将地跨秦岭淮河一线的省份,归入它们经济重心所在的那一侧,再把青藏两省,分别按照西北、西南的归属划入北方、南方,那么,2019年中国(内地)的南北经济比例是64.56% : 35.44%。
回望1978年,这个数字是53.73% : 46.27%。
曾经接近1:1,如今接近2:1,这大概是改革开放之初不曾料想的景象。
南北差距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说还有什么让人意外的,那就是情况从未好转,愈演愈烈。
而且马太效应仍将继续。
各地修订经济数据之后,北方城市中:北京还是中国经济第二城,天津滑落至第十,青岛滑落至15名左右,郑州紧随其后,济南跻身前20名(因莱芜并入)。
* 部分城市尚未发布统计公报,因此总体排名仅为预计。
Top20里,只有这5座北方城市。
考虑到北京一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整个北方对人才的吸引力堪忧。
比如我们看世界500强企业,如果不考虑北京,那么可选的北方城市有:
如果不从事能源行业,一半的选择没了;如果不从事传统行业,几乎没有选择了。
独角兽企业也是类似的情况,北京之外,几无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2019年,广东新增常住人口175万,浙江新增常住人口113万,位列全国前二。而一亿居民的山东新增常住人口23万(低于人口自然增长数,也就是说人口在流出),甚至不及4000万人的福建(新增32万)。
人口流向摆在那里,经济增长从何说起?
一个5年之内就注定被揭穿的弥天大谎,还要撒吗?
不撒,南北差距要怎么管?
别管。
可以优化营商环境,也可以完善公共服务(疫情让我们看到,不少省份在这两点上很有提升空间),但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随它去吧。如今一线城市之外纷纷放开落户限制,人口流动日益自由,经济总量想管也管不了。
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自唐朝以来持续了1000年,南北平衡的状态只是上个世纪的偶然,强行延续这种偶然,结果只能是撒谎,揭穿,再撒谎,再揭穿。
如果北方经济追上南方的唯一方法是注水,那不如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