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品大清退开始了。
根据行业媒体近日报道,江西医保局已经发布过渡期保留的超过《国家医保目录》药品目录,只保留了22个西药,46个中成药。
按照江西医保局的要求,自3月20日起,《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和《江西省过渡期保留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医保、工伤基金将不予支付。
也就是说,两周后,除了过渡期保留的68个品种,275个药品将一次性退出医保目录,医保将不再予以报销。这也是2020年开年以来,首次大规模清出地方医保增补药品了。
图/ 视觉中国
作为握紧“钱袋子”,用好每一分救命钱的一部分,早在2019年7月最新版《国家医保目录(2019年版)》不久前,国家医保局就已经发文要求,各省市都要严格执行国家版医保目录,原则上不能增补,以前增补的地方医保品种,须在三年内,按照“442”的规则,予以清退。
也就是说第一年清理40%、第二年40%、第三年20%的进度,在三年内完成地方增补目录药品的清退工作。行业按照各省份增补15%计算,这场大清退或将波及1500个品种。其中,重点监控品种、续约谈判未成功的品种等均为优先调出之列。
可以看到,就在江西之前,四川、山东、安徽等省份也相继发文明确表态跟进上述政策,或直接列出名单直接予以剔除,涉及上千药品。
中办、国办联合3月5日发布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28条意见中,再次强调:各地区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调整医保用药限定支付范围,逐步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同时要求,针对建立医保药品等还要健全退出机制。
分析人士认为,以此为基础,各省市清出地方医保目录药品的进程也将加快。
多省市出手
近千药品已被踢出医保目录
即便是列入过渡期保留的药品,也将在过渡期结束后彻底清出医保目录。
从上述表格可看出,包括小儿氨酚黄那敏、川芎嗪在内的22个西药品种,也只能保留到2020年12月31日。而清热安宫丸、复方草珊瑚含片等46个中成药,也只能保留到2022年6月30日。
按照江西省医保局此前发文,对过渡期保留的药品,也将加强医保支付情况的专项监测,实行医保支付基金专项管理。这也意味着相关产品的市场将受到限制。
而在江西之前,河北、四川等至少个省份已经发文表态,其中的共计915个药品已经被踢出目录。
长期以来,由于考虑到地方疾病谱的差异、用药习惯不同等因素,国家层面允许各省市在国家版医保目录的基础上,以15%为限,增补医保药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增补目录也成了利益输送、地方保护等问题的重灾区。
据业内人士统计,在2017年以来发布增补目录的21个省份中,有15身份独家品种占比达到50%以上。剩下的6个省份独家品种所占比例也在30%以上。
独家品种没有竞争、没有降价压力,进入医保以后,相关企业可以独享放量,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在中国90%以上药品都是仿制药的情况下,实际上很多所谓独家品种并非临床急需的创新药,而是该剂型、改包装后的产物。无论是对于医保基金还是普通患者,都是一种浪费。
分析人士指出,地方增补权收回后,国家医保局对药品的管理权进一步增强,有利于更好握紧“钱袋子”,把“救命钱”最大限度用在刀刃上。
写入改革计划
至少400亿市场已经受到冲击
事实上,随着新版国家医保目录1月1日的开始实施,大批临床价值不高、副作用大、容易滥用的药品已经在各省份被踢出了各地医保目录。
2019年12月26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通知,宣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医保目录,同时调出352种药品。
根据北京医保局发文,这些药品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删除的药品和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的药品。
此外,未能成功谈判续约的“托伐普坦口服常释剂型”、“拉帕替尼口服常释剂型”、“重组人干扰素β-1b注射剂”、“氟维司群注射剂”4种药品的,在2020年6月30日后也将不再予以报销。
2019年8月20日发布的2019年版医保目录,是在2000年第一版医保目录基础上的首次全面梳理,一次性调出了150个品种,可以说是首次大规模踢出品种。被踢出药品中,约一半是撤销文号的药品,其余的也主要是临床价值不高、滥用明显、有更好替代的药品。
米内网数据显示,调出的150个品种,2018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过400亿元。随着1月1日新版目录执行,相应市场的冲击已经来了。
根据3月5日,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28条意见,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将成为常态,更多临床价值高、经济性评价优良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将纳入到医保支付范畴内。
同时,基于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评价规则和指标体系,临床价值不高、易滥用、安全有效性较差的药品也将随时出局。
地方权限进一步受到严格限制。按照两办要求,各地区不能自行制定目录或调整医保用药限定支付范围,在全国范围内,要逐渐形成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业界分析,在医保制度改革方案越来越明确的基础上,不止地方增补目录药品将加快剔除,即便是已进入全国医保目录药品,也随时有被踢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