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 国务院接连出手 背后传递什么信号?(组图)

最近一个多月,央视新闻联播画风大变。一是常态化突破30分钟播出时长,二是多了很多新闻联播非典型内容。

比如,类似佛山、中山、湖州、象山、合肥、洛阳……这些行政级别不一,平时求爷爷告奶奶也上不了一次的地方都获得了大篇幅报道。不再是领导视察的陪衬,它们自己就是主角。佛山更是半个月连上3次。

被关注的原因是共同的——就是这些地方在疫情中率先复工、稳产。

对于那些精细化管理,防得住疫情并因此能够快速复工复产的地方和企业,新闻联播宁可拖堂延时也要给它们亮相,可谓国家意志给出的一种最高褒奖。

由此也不难想象政府对经济的牵挂。

地方两会召开时,新冠肺炎还没有爆发,疫情根本没被纳入影响增长因素中。如今,疫情逼全国停产1-2个月,让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当初定下的6%及以上的增长目标显得颇具挑战性。

这直接牵动了当前的最核心关切——就业。增长和就业直接相关,“稳就业”三字贯穿了整个2019年,没想到在2020年迎来更严峻的挑战。

此时此刻,除了政府出台“新基建”托底经济保就业之外,稳就业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集中体现。2019年曾亮相国庆七十周年游行的快递小哥,央视同样不吝笔墨。

就业,压倒一切

想知道政府当下有多再乎就业?

从2月11日到3月3日,国务院召开四次常务工作会议,会议核心议题次次不离就业。

2月11日会议,强调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18日的会议,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缓缴住房公积金,稳企业稳就业;25日的会议,推出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措施;3月3日的会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有针对性的加大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力度……

这一系列强调、关注,直面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

2020年春运期间全国总体迁徙趋势 来源:百度

为了控疫情,2020年节后的返程客流相比2019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这些减少的出行者,都是中国最年富力强的劳动力,是GDP的创造者,是众多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的细胞。

然而,由于社会治理水平的差异,从新华社公布的截至2月26日的各地复工率地图可以看出,全国经济的确已经开始重启,但除了东部沿海以及中西部的三四个省,整体的复工情况还说不上多惊喜。

工信部的监测数据直指要害,大型企业复工率超过80%,中小企业复工率只有30%。

要知道中国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约3亿,这背后是多少城镇职工、农民工的饭碗啊!现在复工率就是就业,就是经济,就是稳定。

为了加快经济的恢复,国务院连出重手,取消不合理复工审批,阶段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为了让地方上多出力,中央财政做出牺牲,暂时提高了地方分成比例,相当于支援基层超千亿……

随后,新基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区别于老基建的“铁公基”,新基建是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包括5G、人工智能、充电桩、智慧城市、产业互联网等等。

31省市区发布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涉及金额近40万亿。中国2019年GDP总额是99万亿,相当于要拿出一年GDP的小一半投资基建。虽然经过调研审核最后落地的肯定没这么多,但喊出40万亿肯定不仅仅因为经济本身。

新基建原本是中国未来若干年的战略规划,但因为疫情,在消费、外贸暂时停滞的时候,被迫大提速。就是因为,基建容易创造就业。

中央下了巨大的决心,剩下的就是地方与企业如何展现主动性和灵活性了。作为中国新兴产业的代表,中国一众互联网企业在国家最需要“稳就业”时站了出来。

“互联网+”展现巨大社会价值

如果说中兴、华为事件让中国人对制造业的热情突然之间燃到了高点,随之而来的一种情绪,就是对这些年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轻视。

大国博弈的压迫让很多中国人突然之间不那么自信了,觉得似乎只有制造业才是不折不扣的硬实力。

制造业当然很重要,但这种比较本身就不够科学。

现在不需要我多费笔墨,因为这场疫情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证明了互联网革命的巨大价值。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在疫情爆发后,是腾讯等互联网公司迅速成立了公益基金,发起全球购,把中国最急需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送到疫情中心;

在中国人不得不在家中度过一个超长的春节,又是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支撑起了数亿人的温饱和日常用度,从移动下单、支付、配送到收货,正是过去十年的移动金融、本地生活的巨大投入,实现了让这么多人长时间呆在家中,没有引发恐慌;

当中国经济被迫按下暂停键,依然是美团等生活服务平台,启动商家帮扶举措,助力渗透到城市毛细血管的餐饮小店逐步恢复有序恢复运营,底层经济显示出顽强的韧性。

这种经济活跃度当然还不能和正常时候相比,但这就像一粒种子,只要它在生长,就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动力,它就是有安抚人心的力量。

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曾在中国人的教科书中写下了一句包含血泪的总结,“不折腾,稳定压倒一切”。

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春天,“互联网+”展现了它贡献于社会稳定的超乎想象的价值。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中国人的收入结构,就知道“互联网+”的价值还不至于上面的几点。

中国有3.6亿工薪阶层,其中有四分之一,也就是9000万月薪低于3000元。它们活跃于一二线城市的底层,或者三四五线城市。

当经济停滞之后,不能开工的中小微企业的雇员、低收入的工薪层,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饭碗”,哪怕只是临时的。因为时间对他们最冷酷,所有人有房租要交、温饱要顾,要的就是一个“快”。

非常时期,只有“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才可以兼顾两点:1、保证尽可能多待工者得到妥善的安置;2、较低就业门槛,能够短时间内上手,快速上工。

美团做得更多。

自2020年1月20日疫情态势严峻以来,截至2月23日美团外卖骑手岗位已新吸纳7.5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在本省就近就业,六成以上来自工厂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

跨行而来的新骑手,有餐饮从业者、工厂工人,程序员、健身教练、网约车司机、理发师、摄影师、退伍军人、拾荒者……

这些职业大都属于“疫情影响重灾区”。美团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成为美团骑手的原因中,因为所在工厂、餐饮、商铺没开工、没收入占36.7%,闲着也是闲着占24.2%,之前没有工作春节后先做骑手的占14.3%。

还记得“和谐”两字的“和”是什么意思吗?人人有饭吃。

服务业不发达的国家不会成为真正的发达国家

这次疫情也许会让国人重新认识服务业。

从表面上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临时创造的就业很有一点应急的性质。因为业务临时爆发式增长,加上春节期间很多人回家过年,导致用工缺口巨大。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产品和服务总是稀缺的,理论上工作也总是充分的,但是谁都不愿意“一遇到工作就干”,除非是类似现在的特殊情况。

所以,这注定了当疫情平息,会有很多人回到原先的岗位上,或者继续寻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但更应该注意到的是,这个春天,以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在重新书写“服务业”的内涵。

美团发起了“春归计划”,在全国数百个城市拿出了超过20万个长期就业、灵活就业的岗位,还计划招聘100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向社会招聘开放3000个岗位……

这是一个兼顾临时灵活就业与长期就业需求的计划,不仅可以缓解疫情紧张形势下的部分企业成本压力和个人生活压力,更着眼于个人的长期发展,帮助行业更好的复苏。

等疫情过后,也许我们会发现有不少人主动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将之视为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

很多加入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小店,或因为获得了平台提供的优惠贷款,或因为得到大数据的支持能够更早开店做生意……熬过了这个长冬,从而明确了发展方向。

这个转变也许对于当下的中国更加意义重大,这是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更上层楼的关键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少,但真正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更是一只手就数过来了。

日本、新加坡、韩国,决定它们起飞的是制造业,但是助推它们最后一步跃升的则是服务业。

中国产业升级、人民幸福必须提升服务业的占比如果等着中国5亿农业人口,1亿多低端制造业人口自然演进,转入高端制造业或者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幸运的是,中国赶上了互联网技术的大爆发,依靠这个后发优势,也许可以让中国服务业的升级更快、更稳。

2020年的春节,类似美团这样的互联网行业初步勾勒出了属于未来的场景。

这让我们想起那句经典的问答——企业的社会价值如何体现?

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徐永光曾说,企业存在的使命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用商业的办法来解决。沉浸到中国角落的互联网企业正用事实证明,解决社会问题的商业模式才是服务业升级的核心要义。

2020年春,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办好企业、善待员工就是企业最大的社会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