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的武汉街头,行人骑车采买 图丨新华社
封闭的日子里,他们的注意力逐渐从“什么时候结束”转到“明天吃什么?”武汉是一座市井的城市,热情、粗糙、坚韧。菜市场挪到线上,他们每天的生活从买菜开始——这成了一件大事:在团购群里、生鲜APP上、买菜接龙小程序上,分享菜谱,菜单。原本被忽略的很多细节,重新回到生活的中心。好好吃饭,成了人和人之间重要的情感纽带,也成了每天最大的期待和最大的快乐。
撰文丨姜思羽
编辑 丨张亚利 金赫
出品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立春工作室
十几个买菜群
早上7:00,闹钟准时响起。陈强看一圈买菜APP、翻一遍12个团购的买菜群,搜寻划算的蔬菜果瓜,碰运气找找不贵的鸡胸肉或巴沙鱼。大概到了8点,起床准备过早——“过早”是湖北人吃早餐的说法。
陈强以前从不愁早上吃什么,武汉的早餐铺多如牛毛:三鲜豆皮、苕面窝、蛋酒、糯米包油条......现在的早餐比较固定,牛奶或面包。幸运的是,一周前团的热干面终于到货了。100份成团,每份50元,里面带5份面1袋面包,发在群里不到5分钟就凑齐了。
小区封闭后,他每天的生活从“买菜”开始,群里有人总结——“为了避免弹尽粮绝,武汉人作出了行动:睁眼……看团购信息……起床……看团购信息……洗漱……接龙……过早……接龙……做卫生……接龙……做饭……看接龙中了没有……付款……做晚饭……加团购群……看新的团购信息……拼手速抢团购……秒盒马秒京东……没秒到发朋友圈……继续求团购群……看团购信息……报计划……睡觉……”
第一个加的买菜群叫“武汉蔬菜果瓜群”,他进去的时候是第400个,不一会儿就满了500人——陈强是在封城后,从外地自驾回来的,平常不爱社交的他,为了吃饭问题,开始加群。比起刚封城那会,现在买菜的便利度已经好多了。
刚开始,他没经验,渠道也少。买菜的小程序刚发进群里,他点进去就没了,“以为是网速和手速不行,就蹲在路由器底下抢”。第一次抢到5斤蘑菇时,很兴奋。
“比双十一都刺激。”他说。
陈强现在的存货:5个品种20斤的蔬菜——红菜苔、莴苣、蘑菇、茼蒿、大白菜;4斤白萝卜胡萝卜,“以前不吃,现在卖什么就先买什么”;鸡胸肉和巴沙鱼(主要是为猫采购,自己也跟着吃)。
他的猫3岁。滞留在外那会,看着猫差点断粮,他在监控视频里第一次哭了。猫粮没多少了,猫罐头下的单至今没发货。他开始学着做猫粮,猫粮由冰冻的巴沙鱼或鸡胸肉、鸡蛋和土豆混合而成。他的食谱也顺着猫吃,给猫煮土豆的时候多切一个,炒成土豆片自己吃。
刚开始,猫不吃,但可能是看到见底的猫粮,也懂事地每次都吃光。“我平时也劝导它,困难都是暂时的,罐头也会有的。”陈强给猫改了名字,以前叫“好评”,现在叫“会好的”。
陈强的猫主子“会好的”
小多妈都不记得到底团了什么。特殊时期,交通管制,送菜的时效性不能保证,通常三四天才能送到,所以她每天都要买菜,不知道哪个先到。
武汉家乐福、中百仓储等大型超市出了蔬菜套餐,物业或社区负责对接,微信群里发蔬菜套餐——不同套餐里包含不同的蔬菜或肉类。业主们用群接龙小程序报名,写清名字、地址、联系方式、想要的套餐。
每天下午两点截止,钱转给物业,物业再和超市对接,最后食材都会统一送到一楼。为避免人员聚集,物业会统一分类后,挨家挨户地送上门。
想吃的菜
能买到自己想吃的菜会带来额外幸福感。周晓静最近的幸福时刻是在某生鲜APP上买到了排骨,早晨8点放菜,不到1分钟就被秒杀光了。女儿喜欢吃糖醋排骨,但一直都买不到。以前一斤排骨吃一顿都不够,这次她打算分两次吃。
周晓静是1月10日带孩子从北京回到湖北的,结果被“困”住了。她有5个群,卖鸡的鸡群,卖鸭的鸭群,卖菜的菜群,还有物业疫情防控的群等。想要买鸡,要凑够200个人买,一只50元,统一宰杀处理后配送。初二的时候,她买到200个鸡蛋,这是她买鸡蛋最多的一次。
土鸡蛋配送群里经常有人发布团购信息
群里除了发团购信息,就是讨论如何买菜,谁有买到什么稀缺物资。猪肉没那么好买,买到算幸运的人。商家配送还算及时,一般隔一天能送过来。办了通行证的商家可以送到小区门口,周晓静戴上口罩拿上酒精去接菜——酒精是给菜消毒的。
吃的最多的青菜是菜薹,“因为这种菜几天就能长一茬,卖得多。”周晓静和孩子、父母住在老房子里,三室一厅还有阁楼,一个房间专门用来储存物资。山药、粉条、鸡蛋、牛奶、橘子、橙子、苹果、猕猴桃、柚子摊放在桌子和地上。圆生菜因为时间久了,已经打蔫了。阁楼的阳台上挂着腊香肠、腊鱼、腊鸡等腊味,多是亲戚送的。
周晓静本来想在厨房大展拳脚,还从北京带了自己花一万多买的厨师机。现在一看到那张从北京回武昌的火车票她就心情复杂。她和妈妈下车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吃了热干面,但后来还没吃第二次,疫情就来了。
小区封闭后吃的最好的一餐是羊肉萝卜,用了从北京带回来的麻酱调料做蘸料。父亲把最后碗底的麻酱加汤都喝了,“以前没有人会这样。”特殊时期,这四包麻酱调料显得弥足珍贵。
她家楼下本是一条很热闹的街,超市、餐馆、小吃一应俱全,她在这里长大,曾目睹这里的喧嚣。现在楼下一片寂静,偶有戴口罩的工作人员走动,有时候还能听到消毒车喷洒的声音。堆满屋子的食材,让她获得了一种安全感。
晒菜单
小多妈每天都在群里晒菜单,用有限的食材做成好看的食物:豆腐脑、松饼、汉堡、豆皮、手工意大利面……她甚至可以花一整天做饭。前几天做馒头只做了6个,丈夫问她:“为什么不一次多做点?”她觉得少做点,多花点时间,把食物做得精致漂亮,更有幸福感。
刚开始封城的时候,小多妈也很焦虑,抱着手机刷各个群里的小道消息,翻翻朋友圈,心里太难受了。她后来就不看了,专心看美食博主的文章,手机里除了买菜的APP就是做饭的APP。昨天,她做了汉堡,前一天揉面、发面,烤好面包,腌制好鸡腿,第二天做出来的效果和快餐店的一样。
她把美食发在朋友圈,“外地的朋友说,之前都不敢看武汉人的朋友圈,现在每天看到我的朋友圈心里会好过一些,看到我们好好生活有些安慰。”
一家三口在一起做意大利面。小多妈揉面,丈夫压面条,儿子在一旁做喜欢的造型的小西点。儿子还和她一起烤了苹果派,有时候还会问她:“明天做什么?”
小多妈一家做意大利面
囤货多了,储存食物的技能必不可少。陈强在网上现学,在手机上记录:上海青,冰箱里保存2--3天。青椒,一周。萝卜3--5天。萝卜来了,要先把萝卜缨去掉,因为叶子会吸收萝卜的养分,让萝卜变糠,变软了没水分了,但也能吃。绿叶菜要扎成小捆,根向下浸泡到水里。蔬菜中最多的是蘑菇,刚买回来就先放在冷冻层里24小时以后取出来,然后化开,用纸把水分吸走,再把蘑菇放入保鲜袋里,直接进行冷冻,就可以长期保存。
一瓶2L的冰红茶,他已经喝了2周多。每天都喝,但是还剩下大半瓶。他总结经验,每次倒一点进杯子里,剩下的倒白开水,这样既有甜味,也有茶味,而且一次用不到10ML。他发朋友圈开玩笑:“2L的冰红茶只要愿意,有信心喝到过期。”
疫情发生前,陈强几乎没做过饭,三餐要么在外边,要么靠外卖。现在他每天必须下厨,烹饪只求“方便”,有时候一天三餐都是面。“比如上午上海青面条,中午萝卜面条,晚上蘑菇面条。”后来买的老干妈到货了,才得到改善。
面条里放上老干妈酱,他觉得异乎寻常地美味。但还是馋,想吃螺蛳粉,下单了8家,期待着哪怕有一个能发货,但至今一家都没有。
他还在一个生鲜APP上抢到了两条鱼。拿回来还没死,他放在了洗脸盆里养。想等他家猫“会好的”2月15日生日时给他清蒸,但鱼活了不到一小时就“去世了”。放锅里蒸了一下,那算是小区封闭后吃的最好一餐。
最困难的情况是:冰箱坏了。下面冷冻层的冰都化成了水,抽屉门拉不出来。陈强慌了,“带来安全感的除了楼道里的消毒酒精,就是老冰箱散发的凉气。”不能找到维修工,他想先买个小冰箱对付一下,那种300元左右的。网上找了一圈,都被告知:“湖北不能发货。”
冰箱里的食物等不了。他决定自己修一修,按照网上的教程,他先把家里的燃气全部都关了,冰箱的电源也拔了。螺丝刀卸下了机壳,跟着视频那端的师傅查看压缩机、缓冲管和排水孔……折腾了五个多小时,再一关,果然冰箱就关上了。
一袋包子
小区居民和社区之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连接过。菜通过各种渠道配送到小区后,需要社区和物业人员分菜送菜。他们按门铃,把蔬菜放在门口后离开,工作量很大。小多妈小区的物业,十几个人轮班送菜。
凌晨一点,恒鑫美生鲜的老板闻龙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本来是个农庄和果园的老板。疫情发生后,他想把蔬果和食物运给被封闭在小区里的武汉人,开始尝试做蔬菜套餐配送。每天早上七点开始,他就在市场采购,协调发货。由于配送不及时,每天咨询和投诉的电话也很多,他顾及不了投诉,把手机开启了飞行模式。有些蔬菜不能达到需求也做了适当调整,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能理解。
周晓静偶然在一个吃喝玩乐群里看到了酒精和84消毒液,她立马买了1000多块钱的消毒用品,自己只留了1桶5L的酒精,剩下的都留给了社区工作人员。
最初的焦躁过去之后,三代人聚在老房子里,每天有一个固定的下午茶时间。姥爷写完书法后,会召集大家喝茶半个小时,菊花金银花甘草泡茶,孙女喜欢跳舞,教大人一起跳,学完后,她还会像小老师一样检查效果。姥爷就因为跳的不标准,被罚跳了3遍。
这段日子,陈强遭遇过“断烟危机”。想抽烟的心情,“就像猫挠猫抓板的心情一样”。刚开始他想,这也是戒烟的好机会。但断烟一周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就下楼想让门卫通融一下,但还是没放他出去。特别难受的时候,他甚至想捡起楼道旮旯里的一个烟屁股。“太浪费了,剩那么一大截。”他说以后等好了,抽烟要抽到烫手才罢休。
他垂头丧气往回走时,门卫给了他惊喜,不仅送了他一根烟,还给了他一个卖烟酒老板的电话。他回去加了老板微信,发红包和跑腿费,老板找人送过去。他一次性买了5条,还送门卫一盒。
困在40多平米的房子里,唯一的放风时间是取菜。小区按照楼号,错开时间。那天,他拎着一兜青菜回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戴红手套的老太太,手里拽着一袋面粉。分发蔬菜的社区人员在后面喊:“我们一会儿给您送去。”老太太摇头,自己走。
武汉社区,居民领取生活物资 图丨新华社
那是位独居老人,不敢坐电梯,怕有危险,非要自己爬楼。陈强主动拐进楼梯间,帮老太太扛面。老太太放下面袋子,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了一句——
“你得跟我保持一米。”
面放在了三楼,临走,老太太主动问了他一句:“你住几零几?”陈强说了房号,就又爬了两层到家。回到家把蔬菜放在门口通风,进屋设了闹铃,打算3小时后再拿进来。
还没到时间,门铃响了,他有点奇怪。这时候来的,要么是物业,要么就是警察了,从猫眼里没看到人。推开门,蔬菜袋子旁边多了一个白色的塑料袋。捡起来,热乎乎的,是包子。
他往楼下探头,看到了红手套,听到了气喘的声音。那晚,他给猫分了一半包子,吃着吃着有点热泪盈眶。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