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启示录:宁要广州一张床,不要武汉一套房(组图)

这一次疫情的爆发,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尖锐的疑问:

是不是宁要“广州”一张床,不要武汉一套房?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武汉前期的应对如此令人失望?为什么Sars都过去了17年,武汉还没有学会现代化治理呢?

武汉不是所谓的“明星城市”吗,何以应对能力宛如十八线小城?

武汉不是中部六省的龙头老大吗,何以治理水平跟庞大的GDP实力极不相称?

其实,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武汉长期以来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烙印,国有经济色彩浓厚,习惯于指令的思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在《中国城市大洗牌》这本书当中就说过,武汉排名前15位的企业当中,80%是国企或者国有控股企业。

东风汽车、中建三局、武钢集团,葛洲坝集团,大家能说得上来的武汉大企业,很多都是一个巨型的国企单位。

这就注定了,武汉的经济命脉,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国企或者说背后的长官意志所掌控,所操盘的。

我们知道,每个城市的经济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

武汉的民营经济占比GDP只有42.7%,连一半的水平都没有达到。在中国十大城市中,排名倒数。

不要说杭州、成都、南京这些城市了,甚至比湖北省的平均水平还要少10个百分点。可以想象武汉的民营经济发展之不足。

国有经济色彩浓厚的城市有什么弊端呢?

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弊端就是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当中,会延续着比较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比较官僚主义。

和平时代还好,这些都会被掩盖,潜伏在水面下。一旦发生突发紧急状态,就会全部暴露出来。

我个人觉得,武汉这一次的应对能力,应该说就是中西部的“正常水平”。

反过来,我们再去看中国的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的民营经济都比武汉发达。

比如说大湾区的佛山,民营经济占比GDP高达62.5%,比武汉要高出近20个百分点。长三角的温州就更夸张了,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GDP达80%以上,而武汉只有区区42.7%!

民营经济发达,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通常来讲,一个城市的市场经济如果得到充分发育,就意味着在地方政府之外,还存在着更多分散的社会力量,构成了权力监督的公共领域。

按哈贝马斯的理念,就是公民社会比较发达。典型如广州,就有着珠三角最先改革开放的经济土壤。

在这些地区,权力的任性相对来说会少一些,因为它的话语权虽高,但掣肘更多,顾虑也就更多。

举个或许不太恰当的例子,顺德一个“小地方”,就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家,碧桂园的杨国强、美的集团的何享健,跟本土官僚群体相比,谁的声音更容易抵达庙堂?

因此我个人觉得,如果这一次疫情的源头是广州、深圳或者杭州上海,整个应对应该会比武汉要好。在这几个沿海城市,社会的运行、资源的调配相比中西部来说,更加的透明化、公开化、平等化。

我不是说多一点透明公开平等,就能避免灾难的发生。而是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它不是想着去隐瞒灾难(困难程度太高,办不到)。

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以最快的速度跑起来,调动一切资源去应对灾难。

所以,一个城市的民营经济是否发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这个道理应该说是被世界上很多地方验证过。

当然,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我不是看好所有沿海地区。

因此,我们的资产配置,最好只围绕两个地方展开,长三角和大湾区。

经过这一次疫情,我更加坚信了以往的一个判断,就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地方,永远是长三角和大湾区。即便是在中西部安家立业,我们的不动产配置,也一定要把最大的比重放在这两个地方。

第一,这里沿海,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进入世界经济这一个大循环中的桥头堡,它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永远是最快的。

第二,关键时刻这里的不动产能够保命,不会被前工业时代的治理水平给耽误了性命。

其实中国有很多个城市群,除了长三角、大湾区之外,还有京津冀、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

如果我们在这些城市群有投资的话,不妨拿出一两套房子,置换到长三角或者大湾区。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里我先说一个观察。长三角、大湾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更倾向于多极化,多极争霸。而其他城市群则更倾向于一极化,中心城市一枝独秀。

大湾区有广州、深圳、香港、佛山、东莞,实力比较均衡,非常像欧盟的格局。长三角虽然以上海为龙头,但是从行政级别来看,上海并不能对周边的南京、杭州、宁波形成碾压之势,因为后者贵为副省级城市,在高层眼里也是有一席之位的。

从经济来看,上海的GDP虽然很高,但是其他对手也不弱,苏州接近2万多亿,南京、杭州、宁波、无锡也都是万亿俱乐部成员。所以拉平了看,我们也可以说长三角具有多极化的格局。

多极化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好处就是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个城市的地方政府都必须拿出最好的服务精神,店小二精神,搞好营商环境,否则就招不到商,甚至会流失本土的资源。毕竟,这里的同城化实在是太好了,交通特别发达,钱和人才,很容易用脚投票。

所以,对于长三角和大湾区来说,即便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该低头的时候也要低头,去回应民众的呼声。而不是把头埋进沙子里边,假装自己是鸵鸟。

回过头来,我们再去看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等等,这些都市圈/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很多都是一枝独秀的,所以才有大武汉、大郑州、大长沙的说法。

这些中心城市都是举全省之力打造出来的,靠省内其他“小兄弟”给养壮大。

武汉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它虹吸全省最好的资源,最多的政策,可谓“穷湖北之物力,成武汉之威名”。东风汽车就是从十堰搬到武汉的,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一年营收就达6000亿元,给武汉贡献了巨大的税收和GDP。

一枝独秀的都市圈,有什么坏处呢?

通常来说,中心城市躺着都能壮大经济实力,发展太顺,就会导致支配这座城市的权力变得高高在上,可能会忽视本应该改革的环节。

虽然它的发展速度可能很快,但实际上外部力量给它撑起来的,内部的自我改良并没有跟上。一旦发生紧急突发状况,就像这一次的疫情,暴露出很多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长三角和大湾区这种多极化特色的地方,肯定是更有希望更有前途的。不管是从财富增值的角度,还是从生命的保障来说,建仓长三角和大湾区都是最优、最好的选择。

后者的治理体系,显然水平要更高一些。关于这个判断,我再补充三个点:

第一,放眼全中国,除了帝都之外,哪些地方承载了最多高等级国际性活动?答案肯定还是长三角和大湾区,像什么财富论坛、亚运会、G20、上合组织峰会等等,在这种展现大国形象的活动面前,不允许发生一点纰漏。每一次的成功举办,都是对自身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一次考验和升级。长三角和大湾区就是处于这种不断的升级过程当中。

第二,沿海地区因为地理地形的因故,本身就容易遭遇极端天气袭击,比如说每年的台风天气。这对于资源调度和应急反应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长三角和大湾区每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早就有了一定的训练。

武汉12月31日发布疫情通报后,马上引起了广州的警觉,当即就启动病例排查,并进行医院人员培训,做好应急准备

宁要广州一张床,不要武汉一套房。这句“夸张”的表述背后,其实代表的是不同城市之间治理水平的巨大落差。

毕竟,“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