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已对香港经济造成冲击。图为,2020年2月8日,香港一商场中心内空空荡荡。(路透社)
目前,中国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已对香港经济造成冲击。各行各业中,零售业更首当其冲。面对经济寒冬,多达数百位商户发起罢市行动,要求业主减租;更有民间组织要求政府出台保障就业措施。
香港媒体报道,周二(18日)有约50个品牌、超过200个零售商参与罢市行动,要求以大型发展商为首的业主减租。罢市主要由中大型商户发起,14个主要商场将受到影响,包括九仓置业的海港城、新鸿基地产的新城市广场,及恒基、新地及中华煤气的国际金融中心等。
发言人Kim(化名)表示,过去八个月以来,受社会运动及疫情影响,部分商店一天只有数百元生意,生意已跌近九成,估计损失约5至10年的利润。他透露,有地产商早前宣布租户减租,但以新鸿基为例,至今没有商户收到书面通知;机场或港铁的商户更是零资助,对此感到无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香港各行各业。图为2020年2月18日,一名女士(左)走过香港汇丰银行标志。(法新)
Kim:"其实我们最不满的地方是政府资助来得太迟。地产商,好像新鸿基那样,说会减租3至5成,但只得部分商户受惠。到了公布减租的那天,连租务部也不知道这件事。由上个星期三到今天,所有租户都没有人收到书面通知。"
另外,他亦批评部分地产商厚此薄彼。以恒隆为例,内地商户可有五成或以上的折扣,但香港商户最多也只有九折。
Kim:"很多发展商也是这样,就好像恒隆(地产)那样,它给内地租户有五成或以上的折扣,有些商场甚至没有收租。但香港大部分、比较幸运的商户,最多可以有九折。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是不是觉得香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不会帮香港租户呢?"
各行各业现裁员潮 咨询组织估计将有20万人失业
为节省开支,不少雇主要求雇员放无薪假期或是裁员。香港酒店业工会主席徐考澧称,据他所知,有17间酒店要求部分员工放无薪假,另有4个酒店集团裁员。
在零售方面,家俬及家居用品专门店实惠集团表示,将要求后勤员工放无薪假、中高级管理层将减薪20%、集团执行董事亦要减薪40%,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各行各业开始出现裁员潮,是否意味着香港即将迎来经济寒冬呢?
2020年2月17日,香港在新的冠状病毒爆发后,一名男子走过空荡荡的餐厅。(路透社)
政府公布香港最新的季度失业率升至3.4%,其中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失业率维持在5.2%,是逾三年来高位。劳工顾问委员会多名雇员代表周二(18日)召开记者会表示,最新失业率只涵盖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的失业状况,未能完全反映疫情的影响,相信实际情况比数字所反映的更为严重。雇员代表邓家彪估计,今年失业率将高达5%,即超过20万人失业。
邓家彪: "我想今天公布的失业率一定会上升,升到怎么样也好,不符合许多打工一族的现实困境,甚至局长说的5%,我想可能也不止。我说的未必是今天,但今年一定不止5%失业率,而5%的失业率代表大概20万人失业。"
另外,他们认为即使在疫情好转后,香港仍会出现就业难、收入减的问题,建议政府推出多项保障就业措施,包括将新型冠状病毒列为职业病、成立以个人为本的失业援助制度、限制雇主随意申请外劳等。他们也希望政府透过推动减免租金、宽免牌费,减轻成本,并主动联络商界等一切避免裁员的做法,确保就业。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发表网志称,这次疫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比SARS时期更严重,预计下个财政年度将迎来历来最高的财政赤字。他将会在下周三(26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但在这之前,政府已宣布将成立280亿港元的“防疫抗疫基金”,向旅行社、食肆及零售业每间公司发放8万元津贴,表示希望做到业界口中的“及时雨”。
新自由主义的香港 经济停滞之后怎么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就在2019年出现技术性衰退的香港经济再面临新的挑战。(AP)
香港经济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先后面临了本地修例风波、中美贸易战及新冠病毒疫情的三重打击,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对于崇尚新自由主义的港府而言,长久以来的问题是政府财政拥有高额的财政盈余,但是不懂如何“分配”,不懂如何让利于民,只知简单“派钱”了之。今次香港所受到的三重因素叠加影响,摆在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分配”问题,而是如何恢复经济的增长和活力。恐怕这不是港府再用小修小补思维可以过关的。那怎么做,香港增长点会是在哪里?从这个角度去思考2月13日中共对港澳系统人事的调整,或许将给出不一样的崭新回答。
遭遇三重挑战的香港经济增长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预先估计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同比实质下跌2.9%,当年年度GDP同比实质下跌1.2%。特区政府发言人指出,香港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同比收缩,主要原因是内部暴力事件持续打击经济气氛和与消费、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出口囿于艰难的外围经贸环境继续下跌。目前香港商界的信心指数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悲观情绪在各大公司持续蔓延。
过去一年,香港经济遭受中美贸易战后续影响,修例风波以及正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是可见的事实。尤其已经持续六个月的修例风波,导致包括旅游、餐饮、运输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受到沉重打击。本就受困于全球经济放缓的香港经济在经历了上半年小幅增长后,于去年第三季度步入技术性衰退。波及最大的是旅游业和零售业。由于暴力事件持续不断,香港社会动荡难平,数十个国家对香港发出旅游警示,访港旅客大幅减少,众多基层旅游从业者的生计岌岌可危。暴力阴霾下,餐厅和商店结业屡见不鲜,不少勉强维持经营的中小企业也纷纷降薪裁员。数据显示,2019年10月至12月间,零售、住宿、餐饮行业的失业率维持在5.2%的三年来高位。而香港整体失业率也从上半年2.8%的十余年低位,升至第四季度3.3%的水平。
作为香港重要经济支柱,约占香港GDP4%的零售业更是惨淡。全行业拥有超过 6.3万家经营机构,且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聘用了超过 27万名员工。香港零售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为730万香港市民提供日常所需。香港零售业在2019年12月继续大幅下跌,反映本地社会事件对与消费及旅游相关活动的冲击仍然严重。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份及全年零售业销货额临时统计数字》资料,2019年第四季合计,香港零售销货量按年下跌24.1%,是有纪录以来最大单季跌幅。尤其是在最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威胁沉重打击访港旅游业和香港本地消费气氛,零售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为恶劣。而零售业的短期前景直接取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未来如何演变。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月4日发表的最新零售业销货额数据,2019年12月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临时估计为362亿元(港币,下同。一港币约合0.13美元),较2018年同期下跌19.4%。2019年11月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修订估计较2018年同月下跌23.7%。扣除其间价格变动后,2019年12月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临时估计较2018年同月下跌21.0%。2019年11月零售业总销货数量的修订估计较2018年同月下跌25.5%。
经济困境直接体现在民生之上,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9年1月至12月按零售商类别划分的零售业销货价值指数》,新鲜或急冻鱼类及禽畜肉类12月份上涨4%,全年上涨3.5%;新鲜蔬果12月份上涨7.8%,全年上涨8.4%。
分配与增长 港府的双重困境
长久以来,作为崇尚“小政府、大社会”,崇尚新自由主义的香港政府与社会,在“分配”问题上一直积极性不足,手段只是简单的“派钱”,民生顾及不足。经济上的不民主,是香港修例风波发生的深层次结构性原因之一。但是实际上,香港政府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之一,目前港府财政储备已经超过1.1万亿港元。但是如同小儿怀揣巨款,却不知如何使用。
但是在今天,摆在港府面前真正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分配,更是如何恢复经济的增长和活力。未来香港经济的增长点会在哪里?毕竟今天香港已经不再具有制造业、互联网新兴产业上的任何优势,金融业的主导地位也只是抱残守缺,难有继续增长。从目前来看,恐怕将不得不回到大湾区中去寻找机会。
抛下意识形态不谈,同城化尤其是港深同城化,对于香港摆脱眼下困境具有积极意义。贫富差距加剧、青年就业出路窄、贫困长者老无所养、房价不断飞涨……香港近年社会深层次矛盾越发尖锐,年轻人看不到未来希望,存有怨气,民间对社会政策改革呼声甚大。但问题在于如何改革?相信许多港人都认可,受制于狭小的本地市场和目前大财团对传统行业的高度垄断,单纯在香港本土寻求出路,恐怕很难。应该说,向外部寻求合作共赢的机遇是许多业界人士的共识。这也是近年香港创科企业纷纷北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单而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的供应链和庞大的市场,香港可凭借其金融、资本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展成大湾区知识型商业中心。香港初创企业可以与本地大学共同研发的成果在深圳转化成产品,得到香港私募基金资金支持,随后在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进行量化生产,最后由广州销往全国及海外市场。可以说,大湾区内公司在成长中需要贸易融资、国际支付、风险管理等专业服务,为香港金融业带来机遇。目前大湾区已成为汇丰的优先市场,也是其客户的优先市场。这些都为香港寻找未来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无限想象。
更重要的是,以融合发展为政策重心的大湾区,确实是港人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可行性选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金融、创科还是现代服务业,香港在大湾区都大有可为。而这些新兴行业的崛起,极有可能为香港本地青年提供大量优质的管理、技术类岗位。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港人若能选择北上发展,不仅相对更容易适应和融合,而且有更多工作机会。从民生角度来看,大湾区也有机会在住房、养老、休闲等方面为港人提供多一种选择。虽然目前看来,北上居住生活或旅游休闲並不是大部分港人的首选,但若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湾区,与山长水远的异国他乡相比,显然毗邻香港且文化同源、民俗相近的内地发达城市更值得港人考虑。
借力大湾区 夏宝龙与骆惠宁的政治优势
如果香港要回到大湾区去寻找经济增长机会,这个时候,拥有丰富地方执政经验的夏宝龙、骆惠宁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帮助香港在大湾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2月13日长期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现任副国级高官夏宝龙执掌港澳办的消息,显然在港澳系统中投下一颗“原子弹”。夏宝龙与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用中国政治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二人的共同标签一是“老将”,二是“地方执政经验”。此前,港澳办主要领导一般从港澳系统或者外事系统中产生,并无地方任职经历。夏宝龙成为第一位长期在地方任职并且担任过地方省委书记的港澳办主任。他曾在天津、浙江任职过。2003年至2017年,他一直在浙江工作,曾任浙江省委书记。两年前,夏宝龙开始在中国全国政协履职,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三位副主任中,今年初刚刚上任的骆惠宁此前亦长期在地方任职,拥有深厚的地方从政经历。骆惠宁上任前,香港中联办主任近年来亦一般从港澳系统或外事系统中选拔产生。
无论是夏宝龙和骆惠宁的地方经验,还是他们级别上的“高配”,都决定他们更加熟悉该如何与大湾区内其他省市官员以及商人打交道,这正是以往自视甚高的港澳系统官员和港府所缺乏的。夏、骆等中国官员,若能给港澳系统带入不一样的新风,帮助港府去寻找增长点,带领香港摆脱经济增长与分配双重困境,这也是积极一国两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