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粮油食品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工作。近日,黑龙江哈尔滨新区平房片区内部分与民生相关的工厂陆续开工生产,主要涉及食品、医药、防疫物资和供水、电、气等基础民生行业。 中新社记者 吕品 摄
2月10日复工日来临,疫情仍在持续,许多企业复工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我们晋江工厂要2月17日才能复工,安徽芜湖纸厂以及湖北孝感工厂复工时间都未知,这要看当地政府如何安排。”国内生活用纸和妇幼卫生用品制造商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如是说。
“不过,有一些厂区从年前到现在都没停止生产,比如杀菌湿巾、洗手液,还有部分转产防护服等产品。”许连捷补充道。
同样,某日化工厂老板郑龙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诚,外地员工无法返岗,企业根本开不了工。工厂所在村镇刚刚发布了通知,外地务工人员一律不准入内,并严格限制辖区内车辆和人员出入,同时,一些外地员工的老家也遭封城、封路,无法顺利返程。
人手不够之外,防护物资不足的问题也直接限制了企业复工。不同于互联网公司和新兴经济企业,实体制造业无法远程办公。在疫情持续期,空间密闭、人员密集、接触频繁的工厂生产线,防护难度尤其大。“一旦出现疫情风险就是灾难性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可能就直接倒闭了。”一位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而且政府要求的防控措施,企业的落地成本太高了。”
除了前期准备之外,中小实体企业更大的复工难题,在于生产的上下游环节已经“掉链子”。“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我们想开工也没戏。”一家化工加工厂老板向《中国新闻周刊》直言,“供应商不发原料,渠道商取消订单,现在物流也跟不上,整个产业链根本运转不起来”。
“现阶段,疫情防控仍然是第一任务。”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国家政策需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恢复经济的两者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必须第一位保证安全,“总体上,疫后复工将是一个非常渐进的过程,第一批复工企业的比例很难超过1/3”。
“工人进不来,企业怎么复工?”
“村子里仍然是封路的状态,出不去也进不来,更别提回去上班了。”一位老家在安徽南部某村、在广州工作的员工说,就算人能出去,从镇上去市里的大巴车也都停运了,“连村都出不去,更别提出省了”。
封村限制人员流出并不是个例。自疫情发生后,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湖南等多个地方村镇就开始实行封村,对外地回乡人劝返、对辖内居民禁止出行。
“工厂很多工人老家在农村,因封村而无法返程的人很多。”上述日化工厂老板郑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司有个江西籍员工,本来打算自驾到南昌转高铁,只因为车牌不是南昌本地的,就在高速上被劝返了”。
一边是不准出,一边是不准进。
随着节后复工期临近,自2月5日起,浙江、江苏、广东等多地陆续发布通告,要求对非本地牌照非本地户籍的车辆人员劝返,尤其对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广东等疫情重点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一律劝返。
高速劝返之外,重点务工村镇也陆续禁入。广州某信息技术公司老板汪晖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的一份广州市夏茂村下发的通知显示,自2月9日起,夏茂联社实施更严格的交通管制,外来务工人员及车辆一律禁止进入夏茂辖内。
“夏茂是工业企业聚集的地区之一,工人进不来,企业怎么复工?”汪晖透露,广州许多村级工业园区都出了限制令,”各个村具体规定不一样,但都是为了限制外来人员流入”。
尽管在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通知,要求严禁擅自封闭高速公路出入口,严禁阻断国省干线公路,严禁硬隔离或挖断农村公路等规定。但在村镇层面,多地实际限制流动的举措仍在继续执行。
“地方需要加强防疫力度,但不应采取过分极端的措施。”在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看来,地方政府需要科学理性地判断疫情,也要管理适当,强化隔离,减少封城,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地限制生产,“极端的封锁措施会令民营企业实际复工困难”。
复工后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成为许多工厂老板不得不推迟复工的主因。
“我们这里所有复工企业需要签疫情防控承诺书,保证风险和责任自担。”上述日化工厂老板郑龙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了一份“企业确保不出现疫情承诺书”,“说实话,企业不敢担责,也担不起这个责”。
严控企业复工后的疫情风险,是政府与企业的共识,但企业将防控措施落地的难度仍然很大。目前,已有深圳、郑州、广州、南京、苏州等多地发布通告,要求复工企业准备充足口罩、消毒水、防护服等防护物资,签署疫情防控承诺书,经审核通过后方可复工。
而企业面临的难题是,正值防护物资紧缺,去哪儿筹备?“消耗最大的口罩,现在是给钱也买不到。”郑龙直言,大多数工厂平时没有储备,现在也没有批量购买渠道,“没有防护物资,就不能开工,也不敢开工”。
一众缺乏防护物资的工厂中,陈海的工厂是幸运的一个。因原本做美容化妆品生产的卫生标准较高,车间生产平时就有口罩等物资储备,可以先支撑工厂开工。“但这些物资只能撑一个月。”陈海表示,如果疫情持续下去,一个月后还是这个生产状态,“我们也会受物资所困了”。
出于补充物资和尽快开工的双重需求,有些制造企业开始转行生产口罩、消毒水、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现在复工的唯一生产任务就是消毒水。”陈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的工厂原本是生产美容化妆品的,以往消毒水占生产总量不足一成,但现在已成百分之百的生产任务,“一是尽力贡献物资,二是开工生产至少能保本”。
为缓解防护物资紧缺问题,2月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昨日联合发布通知,鼓励企业多措并举扩大重点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供应。在此之前,河南、河北等多地医护物资生产工厂也在加快扩大产量,提高供应量。
中小企业逼近生存红线
疫情持续,复工困难,现金流压力下,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开始逼近生存红线。
2月6日晚,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创始人李超,发布公开信,表示因受疫情影响,即日起,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
2月7日,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发布《总经理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称,因受疫情影响,将于2月9日与全体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有30%员工不同意这个方案,公司将进行破产清算。
加工制造业的小微企业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即使只经营一家中小型日化工厂,郑龙也要面临每个月30多万元房租,60万元工资的固定开销。由于不具备医护物资生产资质,他的工厂并不在第一批复工企业之列,他不得不将复工日期一再推迟,已经推到了3月1日。
“零营收,一个月还有近百万元的成本支出。”郑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完全靠前几年经营攒下的老本在倒贴,“再这么下去,撑不过两个月”。
房租和人力是成本的两大头。郑龙所在的园区有几百家中小企业,由于厂房属于民营,他们不仅没有享受到国企厂房租金减免的优惠,还要负担每年房租5%的涨幅。“中小企业很难实际得到租金减免政策的优惠。”郑龙直言,“园区已有多家企业主表达了减免租金的诉求,也没得到回应”。
相比之下,郑龙等中小企业老板把减负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人力成本的减轻上。自2月7日起,人社部发布12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地方很快跟进,在多个条款中均表达了对企业当前困难的深切理解,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工资待遇,也考虑到了企业“不得不裁员”“员工坚持不返岗”等特殊情况的处置。
陈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疫情期间有的地方出台了“延迟复工期安排在家工作的需要支付双倍工资”“员工在家看孩子工资由企业承担”的政策,令企业压力倍增,“希望政府能真正看到企业的难处,提供真真切切的帮助”。
根据多地发布的复工指导文件,第一批复工企业大多为疫情防控必需物资生产的相关企业,之后会逐步推进其他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建设工程企业的复工。
疫情防控阶段的渐进式复工,是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3月1日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颜色向《中国新闻周刊》预测,若2月底尚未复工,大批中小企业会逼近生存红线。
按照市场规律,当第二产业基本复工半个月至一个月之后,市场逐步稳定,需求开始反弹,第三产业才能逐步恢复正常秩序。“餐饮、娱乐、服务类等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严重。”颜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第三产业直接受到市场情绪影响,被迫停业时间长,生存压力大,生存形势更加严峻。”
但在疫情迎来真正的拐点之前,防控疫情仍然是首要任务。“防控疫情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颜色表示,待疫情局面稳定,国家自然会为广大中小企业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信贷、低息免息等,“政策会逐步出台和落地,但在防控疫情的攻坚阶段,仍然需要企业自身抗住压力,活下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郑龙、陈海为化名)
中国企业复工,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2月10日,全国大多数地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迎来复工复产。这不仅对中国经济,也对世界经济有着特殊的意义——毕竟中国是全球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国和包括美国在内的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比“找到替代中国供应商的选项绝非易事”“疫情再延续,相当于一次去全球化实验”等分析更现实的是,因为中国商家缺席,丹麦水貂养殖商取消一场皮草拍卖,巴塞罗那手机展可能大受影响……而一些媒体此前担心,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尽快复工,汽车、电子等很多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可能陷入混乱。对此,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有举国体制优势,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一定会在严格防控疫情继续扩散的情况下,有序恢复经济活动。
“德汽车工业每日损失7200万欧元”
“武汉是中国一大工业中心,那里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东风汽车公司的总部,该公司也向俄罗斯提供产品。”俄《新消息报》9日援引俄经济学家莱昂尼德·哈扎诺夫的话说。文章还提到,由于中国疫情,俄卡玛斯汽车公司也缺少组件。
俄《新报》6日刊文把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看成是2020年的“黑天鹅事件”。文章认为,尽管疫情并没有在中国以外地区迅速传播,但全世界潜在的经济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受影响的行业主要有汽车业、微电子和高科技产业、酒店业和航空领域、奢侈品市场。据IHS Markit的估计,全球汽车制造商第一季度将减产35万辆汽车。由于中国零件的短缺,现代汽车公司暂停了在韩国工厂的生产线。特斯拉已警告推迟在上海组装的Model 3供应。丰田、通用汽车和大众也报告了类似困难。空客公司停止了在天津的工厂生产,该工厂每月生产约6架A320飞机。
法国《巴黎人报》报道了标致雪铁龙等在华有生产线的法国企业近况。有生产汽车零配件的企业家说,“客户非常着急,企业库存也就够维持到3月中旬,再接下去没有货就是大麻烦了”。
“中国为世界汽车业提供动力。”德国电视一台9日称,德、法、美、日、韩、意等国的汽车工业都严重依赖来自中国交付的产品,如果中国工厂关闭的时间延长,全球汽车生产都可能陷入停顿。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提醒德国政府,在德国,没有一个产业同中国相联的程度像汽车产业这样密切。他呼吁德国政府和欧盟决策者要向中国提供更多的紧急医疗援助。
汽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国内外一共制造1590万辆小轿车,其中1/3,也就是约520万辆在中国销售。再从汽车的销售额来看,德国汽车产业每年的销售总额为4300亿欧元,其中1500亿欧元在中国实现,约占35%。如果以中国每年251天的工作日计算,德国汽车产业每天在中国的营业额为6亿欧元,盈利为6000万欧元。中国延迟一天开工,德国汽车工业每日损失7200万欧元。目前,在华设立工厂的德国汽车企业有300多家,有的下属工厂已于2月10日复工。德国大众汽车管理人员埃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受疫情影响,目前,德国总部的工作人员暂时无法到中国出差,但他相信疫情会很快过去。
除汽车行业,德国机械工程行业、电气行业也受到疫情的影响。据了解,在中国有800多家来自德国的机械制造商在运营,其中有350家在中国有生产基地。《环球时报》记者10日下午联系一家供应德国EBM-PAPST风机的上海企业,答复是“已经复工”。德国电气与电子工业协会(ZVEI)的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将价值220亿欧元的商品出口到中国,同时从中国进口了520亿欧元的产品。该协会期盼,中国能早日战胜疫情,这样对德国电气行业的影响会小一些。
“巴斯光年(玩具)、阿迪达斯Ultra Boost跑步鞋、特斯拉Model3和iPad Pro之间有何共同之处?”阿联酋《海湾时报》9日文章给出的答案是:“当然都是中国(生产)。”文章称,现在还不可能断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有多大,但从中国过去20年来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来看,经济学家认为疫情或将导致世界损失3600多亿美元。除汽车制造业外,信贷保险企业裕利安怡估算,如果中国工厂不复工,世界将面临每周260亿美元的贸易冲击,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以及一些航空公司。
SARS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法国《费加罗报》认为,如果中国经济放缓、工厂停工、产业链停顿就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走势。中国受疫情打击后,欧盟对华出口会大幅放缓,由此造成欧盟的经济损失,其中对华出口多的德国、意大利损失将最大。法国医药集团赛诺菲在中国有多家子公司,员工近8000人,现在集团要求中国子公司密切关注药物原料供应,尽早恢复生产。该集团负责人表示:“客户哪个国家的都有,因此生产链不能停,否则会对经营带来大问题。”据巴黎工商会消息,法国许多电子工业企业主和电脑供货商也担心,中国电子产品生产延后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进货渠道与销售情况。
《华盛顿邮报》3日描述了美国俄亥俄州幻影烟花公司的担心。该企业称,如果离武汉只有三四百公里的湖南浏阳的烟花企业10日还不复工,或将影响今年7月4日庆祝美国独立日的烟花需求。新泽西州一家依赖中国原材料生产治疗高血压、阿尔茨海默症和抑郁药物的药企也有类似的担忧。
很多国际舆论开始对比2003年SARS(非典)疫情暴发后,中国经济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俄资金管理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洛谢夫表示,与非典时期不同,中国现在已更加融入全球链中。
《华盛顿邮报》近日援引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的话说,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经济“没有任何实质冲击”。华尔街大多数经济学家也表示,经济损害将相对有限。摩根大通银行经济学家将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调低0.3个百分点,降至2.3%。但他们预测危机结束后中国和全球经济将在今年中期恢复至危机前正常水平。这种乐观预测基于:2003年SARS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日刊文称,自2003年SARS疫情结束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经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推动着对石油和铜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中国还有大批富裕的消费者,他们在购买奢侈品、汽车,到世界各地旅游。2003年,中国在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仅为4%左右,但如今该占比高达16%。因此,经济学家们表示,目前的影响依然可控,若新的感染病例数量开始减少且中国境内的工厂很快复工,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转瞬即逝”,仅对全球增长产生微弱影响。若疫情持续扩散,经济损害将会剧增。文章援引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称,“一场严重的疫情将导致全球损失近5%的GDP,超过3万亿美元”,如相对较弱的2009年H1N1流感疫情也使全球GDP“损失”0.5%。
新冠病毒不会阻挡全球化进程
“新冠病毒导致的疫情蔓延相当于一次去全球化实验。全球经济增长还要承受多大打击,将取决于病毒能在多短时间内得到遏制。”英国《金融时报》近日一篇题为“新冠病毒导致全球化逆转”的文章,探讨了疫情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文章说,“中国工厂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游客在全球人流中所占比例更大”。
“逆全球化一直没能阻挡住全球化的进程。”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1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表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日企向中企提供尖端零部件,中企完成产品生产,产品再供中国、日本及全球消费市场。在日本机械产业五大构成中,除武器生产外,汽车等运输工具、家电等电子产品、相机等精密机械、机床等产业机械都和中国有密切合作,且均采用流水线方式。因此,中国经济一有“风吹草动”,日本经济便会受到影响。但陈言表示,他没听说自己熟悉的那些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的日本企业有调整动向。日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很多企业日常都强调风险管理,有应对短时停电停水、交通停顿的能力,也具有短时应对传染病、流行病的准备。陈言说:“日企在全球化过程中,用了近30年的时间对中国集中投资,想一想,如果因为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就‘撤退’或转移投资,那是不可能的,也绝对做不到。”他认为,目前日企能做到的就是和中国同舟共济,减少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
“德国经济界有句话:中国打喷嚏,德国将感冒。现在,中国暴发疫情,德国经济也面临考验。”德国汉堡大学国际经济学者尤恩·卡斯普尔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表示,只要尽快战胜疫情,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已经阶段性解决,世界经济可以立刻恢复强大动力。中德相关企业应遵守中国政府的规定,有条件的要尽快恢复生产。卡斯普尔还特别强调,关键是企业要有信心。
制造业国家不会“过度反应”
美国明尼苏达州咨询顾问伊萨克·塞因菲兹7日在《明星论坛报》撰文称:“疫情将迫使企业在供给链方面更灵活。”美国媒体还呼吁企业对突然情况要未雨绸缪:受疫情影响的高风险国家要增加供给链的透明度,要平衡供需关系、增加调节性库存并通过其他国家使供应商生态系统实现多样化,特别是“避免将制造关键零部件的重要节点置于单一国家或地区”。
对此,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左小蕾1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已形成,因此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一些影响并不奇怪。她举例说,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担心中国游客减少。凡是由中国提供配套的产业也担心受到较大的冲击。如美国的苹果手机主要在中国装配、生产,所以企业最近要求富士康要马上恢复生产。德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制造业国家都呼吁不要对中国暴发的疫情“过度反应”,不希望本国的相关产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左小蕾表示,中国有举国体制优势,有自己的发展战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中国人一定要打好关键一仗,在严格防控疫情继续扩散的情况下,有序恢复经济活动。
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皮卡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希望中国尽快战胜疫情,恢复经济运行——一方面是减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方面也是避免一些国际企业调整产业布局,从而对中国经济又造成新的冲击。
陈言也表示,可以想象的是,疫情过去以后,中国经济会加快发展速度,2003年非典后。中国有相关的经验可参照。尤其是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加,中国经济本身会发生新的变化。如信息及物流手段的进步,会让集中型大生产、大物流向靠近消费者的地方做相关分散,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生产,调配资源,随着消费者的产生而转移生产基地。
【环球时报驻法国、德国特约记者 姚蒙 青木 本报记者 李司坤 柳玉鹏 丁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