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神药火速入华:专利流氓?暴露中国制造的软肋

进入2020年2月以来,随着武汉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关抗疫药品的话题也逐渐变成了舆论热议的热点。目前,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美国吉利德(Gilead)公司开发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由于该药曾在1月26日时,于24小时内在美国的一位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身上呈现了显著疗效,此药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因特效药身份名声大噪。

对此,北京也显出了浓厚的兴趣,吉利德公司在2月2日向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后,仅过了24小时,北京方面就放出消息,称多家医疗机构正在就瑞德西韦“组织开展临床试验”,到2月4日,中国科技部也确认第一批瑞德西韦已运进中国。



一时间,当华文媒体庆幸于瑞德西韦火速进入中国,很多和吉利德合作、提供药物中间体材料甚至只传出合作传闻的中国企业也股价飙升之际,一个在中美贸易战期间一直回荡在中国各界人士的警告似乎又回响在了耳边,北京在医药研发等高端制造领域存在的软肋也再一次被无情地揭开了。

必须承认,单就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中国企业似乎已逐渐从产业链的下游攀到了中上游位置。从2017年2月开始,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很多欧美媒体都称“全球高端制造业的重心继续向中国转移”。

但是,中国在个别领域的优势终究有限,北京在高端制造业上的短板仍有很多。医药领域就尤为突出。而中国在产业链的相对低端劣势更加剧了这一点。



面对2020年股市开市重现2016年暴跌的局面,与吉利德有关的四家中国医药企业的股票反而逆势暴涨。(新华社)

譬如此次吉利德来华推介瑞德西韦前,产业界消息人士就大多得到风声,知道有博腾股份、上海医药、九洲药业三家中国医药企业与之有包括生产、研发在内的战略合作关系。

其中,博腾股份甚至还是吉利德在2015年至2016年间研发瑞德西韦时的定制研发生产(CDMO)服务商,他们还在2016年为吉利德交付了供临床需求的高级中间体(即药物合成材料)。而上海医药和九州医药也是吉利德在其他领域的CDMO服务商。

但在此次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更多人仍然只能知道占据产业链上游,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利德,腾博等中国药企虽然能因为瑞德西韦的关系,得以在股市大发利市,但如果没有上游产业链的关系,他们的努力也只能在产业圈内被人知晓。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口中的疫情加速产业回流美国可能只是说说而已,不仅苹果公司只是暂时启用了印度工厂,即便吉利德等企业,也不可能抛弃其中国下游合作商。(新华社)

当中国医药企业仍不得不继续扮演这种中下游合作者的尴尬位置时,中国在高端产业链上的软肋就因此越发突出。

不可否认,这一现象的确与技术差距有关。中国在高端制造产业上的前景和能力决定了他暂时无法在这一问题上马上发力,更不用说默沙东、美敦力在内的一批美国医药巨头也仍然在中国具备压倒性的霸权。但后发劣势并不是中国解释自身在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上后劲乏力的唯一理由。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出口产品还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产品上,进口的还主要是高端高技术产品。相比之下,中国在精细化工、基础医学研发等领域仍有相当差距需要追赶。

考虑到世界前50大药厂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前百大药厂只有三家中国公司的现状,这就给了中国足够的动力借以知耻后勇、迎头赶上。鉴于当下的新冠肺炎风波可能会对医药产业形成有力推动,中国企业在这场风波期间逐渐提高研发创新能力的契机也由此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因对外贸易等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根本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结构性的难题,要将其纠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也是客观规律的实际表现,并不会受某些政客“遏制中国”的影响,但中国企业能否自己寻求从产业链上相对稳固的位置上寻求升级,这本身也是个问题。

虽然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大力发展高技术高端制造业之际,这种困境会有得到突破的机会和可能性。但中国生物、医药等存在明显短板的高科技产业是否会借新冠肺炎的风波修炼本领,克服软肋呢?这一切恐怕也需要时间的考验。

武汉病毒研究所抢当知识产权专利流氓?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官网)



武汉病毒研究所宣布,已将美国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公司免费向中国提供的研究中的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用于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申请专利,引发外界质疑。一些业内人士则说,申请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引发外界对武汉病毒研究所行业道德操守和动机的质疑。

美国企业把还在临床试验阶段的研究药物瑞德西韦,免费提供给中国,现在正用在罹患武汉肺炎患者的临床试验上。

就在各国协助对抗疫情的当下,中国网民却发现,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官网上写到,对于尚未在中国上市,且具有知识产权壁垒的药物瑞德西韦,武汉病毒研究所依据“国际惯例”,从“保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1月21日申报在中国这个药物用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专利”,还声称要透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主责的专利合作协定(PCT)途径,进入全球。

中国科学院辖下的研究机构,拿别人免费分享的知识产权去申请注册专利,引发舆论一片哗然与批评。



吉利德科学公司:我们也已在中国申请专利

对此,吉利德科学公司发言人透过电子邮件书面回覆自由亚洲电台的查询时说:吉利德科学公司知道关于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用途专利”的报导,瑞德西韦是吉利德研发的药物,在中国享有专利,这包括了吉利德提出将此药用作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专利”申请。目前的当务之急,应是尽速确定瑞德西韦在用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上的潜在疗效。”

公司发言人还说,吉利德和中国卫生相关部门已经达成正式协议,目前与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合作,正在进行两项临床试验。



瑞德西韦是由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开发的一种新型实验性广谱抗病毒药物,被认为可以有效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中SARS病毒和MERS病毒的复制。图为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吉利德标志。(路透社)





美中都申请专利 中国官方怎么判?



这意味着,享有原始发明知识产权专利的吉利德科学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也向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CDE)提出申请,要将瑞德西韦用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申请专利。

而武汉病毒实验所不知从何取得临床试验中的相关资料,也声称要向中国官方提出“用途专利”注册,且毫不避讳的在官网上声称,是要为保护国家利益。中国网民虽然言论自由饱受限制,但是这件事仍然受到网民的强烈关注。

曾在美国多个大药厂服务、熟知药品专利申请流程的白氏生物科技咨询公司总裁白越珠告诉自由亚洲电台,提出药品人体试验阶段的“用途专利”申请,不等于就一定能获认可,也离最后药品上市、享有贩售专利,有一大段差距,事情没那么简单。

白越珠:“这是外面都不能揣测的。每一家公司,当你有和另一家公司合作努力的时候,他们的法律文件,都是两边很多很有名的律师看了又看,所以,通常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说你就可以偷我的东西用。至于可不可以用来发展另外的药,对抗新的疾病?这个可能要看他们的合约有没有说。”

白越珠指出,药品上市前,要经过很多繁杂试验,在试验期间发现有新疗效,各国做法确实是会针对这样的潜在新疗效,另外注册一个新的“新药临床试验码”(IND,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她举例说,美国的生发水落健,原本主要成分米诺地尔(Minoxidil)是要研发用来治疗高血压的,却在实验阶段发现具有生发效果,但最终用在落健上。在药品专利同属一间公司的情况下,当然就没争议;但若是同一药物不同治疗用途的研发,分属不同企业,国际规则是,一定会和享有原始药品“发明专利”的公司,进行协调谈判,取得使用权。

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作法,中国专业人士也看不下去。《新京报》就引述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北京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的话,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他还质疑,就算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成功,也不握有瑞德西韦的结构(发明)专利,无法应用,“就好比用铲子挖地,你手中没有铲子,怎么挖呢?”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规定,专利申请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原始发明专利,二是实用与应用专利,三是外观专利。

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武汉病毒研究所这种作法,也反映中国专利流氓横行的情况。只是,没人想得到,对抗日益恶化的疫情的当下,号称有世界顶尖的P4实验室的机构,显然在行业道德的“软体”上,跟不上“硬体”的尖端发展。

把关专利申请审批的中国官方,最终如何判定,则关乎大国形象。

卷入疫情和假新闻风暴眼中的“武汉病毒研究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武汉病毒研究所推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武汉病毒研究所”这个多少人此前闻所未闻的名字推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聚光灯下。

日前,这个研究所就美国药品瑞德西韦抗冠新用途申请专利,引发诸多评论。

从蝙蝠到双黄连,眼下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成了关注热点。伴随着病毒传播的,还有阴谋论、假新闻。

那么 ,武汉病毒研究所是怎样一个机构,又如何一次次走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专利“抢注”争议



2月4日,武汉病毒研究所官网发布讯息称,“我国学者在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文中披露已在1月21日就瑞得西韦申请中国发明专利(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抗病毒药瑞德西韦是美国吉利德公司专利产品,用于治疗埃博拉等传染病。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最近曾报道,使用瑞德西韦后,一位在美国的武汉肺炎患者症状改善。

中国大陆有媒体质疑,疫情当头,武汉病毒研究所为什么对有效性仍在验证中的药品开始“抢注”?

彭博社5日文章则表示,此举或许会重新挑起外界对中国对知识产权尊重问题的长期担忧。



武汉病毒研究所与疫情源头华南海鲜市场距离不是太远


蝙蝠——追查元凶

追根溯源,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开始谈论武汉病毒研究所,可能是因为“蝙蝠”。

武汉封城之前,外界对疫情的关注度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对新冠状病毒的了解也更为有限。

不过,在距离疫情源头华南海鲜市场不到30公里、车程只需半小时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员早已开始分析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样本。

1月23日,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丽团队公开研究成果:对新冠状病毒和萨斯(武汉 非典)病毒的基因组成分析后证实,初始宿主是蝙蝠。

石正丽人称“蝙蝠女侠”。在对萨斯病毒溯源研究中,她领衔的团队经多年调查研究后证实,蝙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

今年1月21日,湖北成立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组长正是石正丽。





双黄连——“抗冠新药”

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发布让难以计数的人“行动起来”,可能要归因双黄连。

1月31日,中科院发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这一发布经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诸多媒体高调报道,在大陆直接引发抢购潮,不少地方的双黄连线上线下瞬间断货。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被有些网民称为“抗击新冠肺炎的双黄连之母” 的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瞬间成为风云人物。但是,收获点赞的同时也遭遇人肉搜索,资历、背景被起底。

虽然中科院在发布消息的同时明确指出,双黄连口服液将“开展临床研究”,但是,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上海药物研究所仍被指急功近利,“没有任何证据就发布双黄连可抑制新型病毒”。


伴随着病毒一起扩散的还有假新闻、阴谋论




假新闻——“标本泄露”



围绕武汉病毒研究所最具爆炸性的指称当属另一宗在网络流传的假新闻。假新闻称,新型冠状病毒其实是中国当局研发的生化武器,从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引起疫情。

大多相关报道都援引美国小报《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与大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无关)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则是引述一名“前以色列情报官员”。

两篇报道都没有提供相关证据,文章中的以色列情报官员也明确指出目前“没有证据或迹象”显示,武汉病毒研究所曾经发生这种泄漏。

BBC曾向《华盛顿时报》查询,但未得到回复。

阴谋论虽然遭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科学家驳斥,但在网上继续发酵。

2月2日,石正丽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文称: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是大自然给人类不文明生活习惯的惩罚,我石正丽用我的生命担保,与实验室没有关系。奉劝那些相信并传播不良媒体的谣传的人,闭上你们的臭嘴。

武汉地方官媒《长江日报》称,该报记者通过中科院武汉分院工作人员,向石正丽本人求证此条朋友圈消息属实,并获准发布。






武汉病毒研究所简介

武汉病毒研究所到底是怎样一个机构呢?

据研究所官方网站介绍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研究所拥有中国首个投入正式运行的生物安全(四级,P4)实验室、卫健委指定的“国家级保藏中心“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武汉大学共建)等研究技术平台。

国际上通常根据危害程度、所需防护程度等,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个等级,四级意味着需要的防护水平最高。

2015年1月31日,武汉P4实验室竣工揭牌。

眼下,武汉肺炎疫情仍未平息。

武汉病毒研究所与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病毒资源库仍在着力进行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等研究。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武汉病毒研究所仍将处于风暴眼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