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产芯片巨头中芯国际已经正在计划引进荷兰ASML光刻机了,只是过程比较曲折,美国方面不断在后面,本身就有美资背景的ASML光刻机也是承受压力,以至于这几年无法和中国真正建立联系,一些先进的光刻机技术最终被三星、intel等拿到,诸如华为麒麟990、苹果A13都是交付给台积电生产代工,毕竟人家有最先进的光刻机生产设备,这也是给国产芯片制造了一个难题,埋头去研发光刻机的话也是不切实际!
中国也是大力发展芯片产业,过去一年也是累计出现1.5万亿芯片项目,根据外国对我们的技术封锁,眼前也只有一条路行得通了,那就是自研芯片和系统,这段时间国产系统也是破茧而出,UOS系统得到一致好评,而现在中国芯片双喜临门,14nm工艺正式破冰,一切太快了,国产芯片进入新阶段!
第一喜当属国产2nm芯片开始“破冰”
2019年12月10日消息,中科院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学家研发出了新型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这种晶体管被视为2nm工艺以及更先进的工艺制程的主要技术候选,意味着未来我国芯片制造企业将无需因为晶体管技术受制于西方国家。
第二喜当属国产14nm芯片实现量产
中芯国际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的芯片代工厂之一,和华为海思还不太一样,中芯国际不仅有自研芯片能力,更是已经具备先进14nm代工技术,目前改良版的12nm工艺也正在导入之中,作为国内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也是有足够能力去为其它科技公司提供芯片代工服务,而它的14nm芯片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5%,对于国产芯片意义重大,至少在一些中低端芯片领域不需要太过于依赖进口,而它也是全球前五的芯片代工厂!早在2019年10月前后,中芯国际便宣布,旗下14nm工艺已经具备量产能力,预计2021年才可正式出货。令人意外的是,2020年1月13日多方媒体就纷纷报道,中芯国际14nm生产线提前投产。
总而言之,国产芯片不断传来好消息,而随着一大批优秀国产芯片代工厂的崛起,未来芯片自给率将会不断提升,这才是中国科技的未来!
有望打破垄断,中国5nm蚀刻机新突破!韩国芯片巨头利润暴跌95%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国内产量较少,因此中国芯片“对外依存度”非常高。不过,近2年来我国企业开始意识到芯片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向芯片领域发力。随着中国在芯片方面频频出现突破,继三星之后,韩国又一芯片巨头出现利润暴跌的情况……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芯片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3%,而超过美欧两大洲的消费占比,其中美洲的芯片消费量仅占全球的22%,而欧洲则仅为9%。
而从供应端来看,2018年中国芯片在全球芯片供应市场中的占比仅为3%,低于占比6%的欧盟和7%的日本,不过全球的芯片市场,基本已经被美韩两国垄断。其中,美国芯片占全球芯片供应总量的50%,韩国占比则达到27%。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芯片供不应求,中国芯片需求不得不通过大量进口来维持,每年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如2018年的芯片进口额就超过了3000亿美元。不过,自2018年以来,中国本土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芯片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加大对芯片的研发和投入,如今近2年过去了,中国芯片领域也频频传来捷报。
早在去年9月份,中企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已经开始对自研的Xtacking架构的64层3D NAND(三维闪存)进行量产,对于中国芯片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突破。有分析认为,这一突破有望令中国存储芯片的自给率从此前的8%提高到40%,对于降低对外依存度这一目标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继长江存储之后,近期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也获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志尧博士近期表示,中微半导体的5nm蚀刻机目前已进入台积电的供应链。蚀刻机主要用于芯片的微观雕刻,一台先进的等离子蚀刻机售价可达数百万美元,而此次中微半导体出现的突破,不只能打破外企对半导体设备的垄断,而且还能为我国实行芯片自给自足这一目标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芯片领域捷报频传之际,全球芯片巨头却纷纷传出利润暴跌的消息。继韩国巨头三星宣布其2019年全年营业利润同比暴跌52.9%至27.7万亿韩元之后,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韩国巨头SK海力士也传来利润暴跌的消息。
最新消息显示,SK海力士周五(1月3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该企业去年第四季度的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5%至2360亿韩元,不及预期的4330亿韩元,而去年同期该数据为4.4万亿韩元,同比减少了41640亿韩元(约合244亿元人民币)。对于该企业利润暴跌的问题,该公司认为是供应过剩和需求下降双重打击下芯片价格疲软导致的。
事实上,早在去年5月份,外媒就曾表示,一旦长江存储开始对其自研的64层3D NAND进行量产,那么很可能会对全球芯片供应市场格局及其价格带来冲击。而从三星和SK海力士等韩国芯片巨头纷纷出现利润暴跌的情况来看,中国芯片突破对全球芯片市场的影响可能才刚刚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