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上的城市“角色扮演”
在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按照这一理论,世界上有六大都市圈。它们分别是:
纽约大都市圈
北美五大湖都市圈
东京都市圈
巴黎大都市圈
伦敦大都市圈
长三角都市圈
它们从3.5万到14万平方公里不等,在这里人口高度聚集,经济繁荣。其中北美五大湖横跨了美国、加拿大,而巴黎大都市圈更是横亘了法国、荷兰、德国等众多欧盟国家。这些都市圈,无一不是拥有优良港口、交通网络密集、城市环境优美,也是全世界最发达富庶的地区。
当然,历史有兴替。都市圈也在起起落落,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莫不是五大湖都市圈。它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这里曾云集了一大批制造业明星城市,但在今天却迎来“铁锈地带”的名声。
自从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后,这些地区的工业之城纷纷衰败。很多工厂被废弃,而工厂里的机器渐渐布满了铁锈,因此那里被赋予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铁锈地带”。
也有转型成功焕发新生的都市圈,比如大伦敦都市圈。在上世纪60年代,伦敦的工业化衰退之后,伦敦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业开始崛起。2000年以后,伦敦文创产业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至今已形成以广告、软件设计、艺术表演、电视传媒等为代表的庞大新兴经济实体,伦敦更是被冠以“国际设计之都”之名。作为全球中心城市,顶级的资本、人才、生产要素都在以伦敦为核心的都市圈内流动、创造。
如果说伦敦都市圈代表的是文创的力量,那么近几十年崛起的美国西海岸城市群则代表了科创的影响力。以洛杉矶为中心的美国西海岸城市群,以科技、娱乐产业为主,主要城市有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众多明星城市。这里有向全球输出“美国梦”的梦工厂——好莱坞,也有来自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硅谷。
国际舞台精彩纷呈,有新加入者,也有失落者,还有复苏者。12月新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机遇与挑战”里写道: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谈到挑战:
“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目前的国际政治局势下,长三角一体化无疑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不满足只做全球化“手脚”的长三角
曾有专家这么论述,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在于它抓住了两大机遇:
发展乡镇经济。地区乡镇企业们充分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快速发展,率先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
发展开放型经济。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先后建立了大批工业园区,引入国际一流技术,引进外资企业,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了国际上的制造业,实现了经济上的国际化。
在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先后涌现了强政府干预的苏南模式,以及自主发展、专业民营的温州模式,还有浦东新区模式、义乌模式等等,不一而足。这也说明了,我们各地的经济面貌因地制宜,十分多元生动。
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世界制造业在全球又开始重新配置。长三角地区以土地、人口为红利的低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而西方国家所奉行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又继续要将我们锁定在低端制造的领域上。
什么意思?这套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不同国家在资源、劳动等要素方面的不对等,会形成该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比如有的国家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业,有的国家适合发展精密仪器等等。按照这个理论,伦敦、洛杉矶、圣何塞应该承包全世界的“创意”,纽约负责对接全球资本,其他国家和地区沦为“手脚”,只要负责执行、装配就好了。按这个理论,长三角乃至中国永远只能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创意和IDEA只需要在硅谷、华尔街的精英头脑里就好了!
对欧盟、日韩很多小国而言,这套理论或许有用。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丰富、自身具有庞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的大国而言,并不合适。
所以,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要有梯度和纵深。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更要逐步从粗犷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绿色环保产业为主,以科创文创、产业创新互动相结合的“新经济”。
所以我们看到苏南经济“腾笼换鸟”,下游的制造业纷纷向苏北转移;杭州经济“推二进三”,以金融、科创、文创为核心的三产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放眼全国,长三角领先全国发展新经济,也有其基础条件。无论是规模、人均GDP,资本投入水平、开放水平和制度水平都在国内遥遥领先;另外,长三角具有巨大的科创资源优势,它是中国大学最多的区域,大学生最多的区域,也云集了中科院研究所、军工企业研究所等等,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科学家,政府也积极有力地推动着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
但放眼全球,目前长三角地区和国际上的差距仍然很大。
| 2017 年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面积对比(万平方公里)
| 2017 年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人口对比(万人)
| 2017 年六大世界级城市群GDP对比(亿美元)
| 2017 年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人均GDP对比(美元/人)
| 2017 年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地均GDP对比(美元/人)
相比西方另外五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扶持,刻不容缓!
别难过苏州机场了,要关注的是合肥
不知道有没有人留意过,在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里,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里面并没有安徽。
但到了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中包含26个城市,除江浙沪外,安徽合肥都市圈也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的范围已经从“两省一市”扩展到“三省一市”。
当大家还在关注苏州机场、吴江楼市的时候,其实更应该想想,为什么会纳入安徽?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合肥的重要性太大了:
全国四家之一的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安徽省合肥市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全国有四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合肥。上海、合肥再加上目前积极申报国家科学中心的南京,长三角聚集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另外2018年,英国的《自然》杂志推出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了全球科研城市前50强榜单。合肥全球排名第27,全国排名第6!什么概念?杭州位列全球第33,而苏州仅排名第62!合肥的国家科学中心,可以让长三角新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而长三角的产业升级,也逐步要从工程师时代迈向科学家时代!
地理位置优越的铁路枢纽中心:根据合肥铁路规划方案,将形成衔接南京、杭州、福州、西安、新沂等9个方向,商合杭、合新高铁等13条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枢纽。和杭州、上海相比,合肥更具有内陆纵深性,在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更能起到产业转移、物流输送等枢纽桥梁的作用。
2016年安徽纳入长三角都市圈,意义深远。科创实力为长三角新经济提供成果;枢纽位置为沿海、内陆地区间承接中转使命。
“东西合璧”的城市化进程
以江浙沪两省一市为代表的长三角,即历史上的“江南”地区,自宋元以来就是世界级的城市集群。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城市”,我们和西方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汉语里,“城市”二字有不同的涵义,“城”代表城墙范围,其中有宫殿、庙宇、行政机构;“市”,代表市场、商业和居住生活。前者是政治的,后者是经济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必然承担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其中政治、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西方的城市有两个涵义,一个是city,是与公民citizen相关,就像古希腊的中心广场,是信息、知识交流传播的地方,具有法律、民主的特色;另一个是urban,具有聚居、集中的意思。这既是一个人口、资源聚集流动的历程,也是一个人们不断提高公民意识的过程。
拉长时间线看长三角,无论是利玛窦、马可波罗对江南地区广告般的赞美,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瞩目成就,长三角的城市化、都市圈的发展进程,既是政策的扶持干预,也是公民自治、文明不断提升的历史。在这一点上,东西文明殊途同归。
即便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竞争下,我们的威胁也并不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我们内部。内部问题包括:老龄化问题、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问题,甚至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是要培养工程师、技师还是培养科学家、文学家的问题,等等……我们想明白了吗?在解决吗?我们要相信自己!
本文参考:中国产业信息网,《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面积对比、人口对比、GDP对比、人均GDP对比及地均GDP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