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刚刚过去的11月出现回暖迹象。
今天(12月2日)公布的1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1.8%,为2017年以来最高;而国家统计局上月底公布的PMI数据为50.2%,时隔6个月以来重回枯荣线——两组数据走势一致。
PMI指数是评估经济运行活动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若指数超过50%,示意经济扩张。
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和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走势对比 观察者网制图
虽然财新制造业PMI和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整体走势一致,但细看两组数据中分项数据走势存在差异。
具体来看,国家统计局上周六公布的中国11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为50.2%,高于10月份的49.3%,为4月份以来这一关键制造业活动指标首次高于50%荣枯分界线;11月财新制造业PMI录得51.8%,较10月微升0.1个百分点,连续五个月回升,为2017年以来最高。
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明显回升。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11月我国制造业供需两端均有改善,进出口有所好转、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普遍回升,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而财新制造业PMI中,这三个指数均在扩张区间内出现下降。而就业指数则大幅反弹,继3月之后重回扩张区间。产成品库存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均在收缩区间略有回升。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董事长钟正生认为,11月中国制造业继续回暖,制造业内外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情况也在今年第二次回到扩张状态。
但财新网指出,单月PMI的改善,并不能视为经济动能的筑底反弹。外需不确定犹存,在房地产下行、基建加码受到财政空间制约的情况下,内需回升的可持续性也有待观察。赵庆河也认为,受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制造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财新制造业PMI指数公布后,加之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消息,国际油价有过一轮涨幅。布伦特原油价格盘中涨幅达1.35%,先报61.36美元/桶;纽约原油价格盘中涨幅达1.73%,先报56.123美元/桶。
《南华早报》专栏作家黄忠清撰文指出,长久以来外界一直质疑中国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尤其是经济数字,而北京当局在政治敏感时刻上修去年GDP数字,只是让外界的质疑火上加油。
在外界对中国经济前景日益感到不安之际,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决定上修去年名目GDP数据2.1%至91.93兆人民币(专题)(13.08兆美元),也许此举不令人意外,毕竟其他国家过去也做过类似的事情,然而北京似乎已习惯成自然。
北京当局也上修3个年度的GDP,包括2004年调高16.8%,2008年调4.4%,2013年调高3.4%,上修2004年GDP对北京有公关的意义,因为这帮助中国超越意大利,成为全球第6大经济体、2005年超越法国,成为第5大经济体、2006年超越英国,成为第4大经济体、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第3大经济体,最后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专题),成为第2大经济体。
中国统计局表示,上修GDP数字不会改变今年经济成长率的计算,但在上修2013年GDP后,该局事实上也调高2005至2013年合计实质GDP成长率1.05个百分点。
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上修GDP,将对北京当局实现1个重要政治目标产生很大的影响:即在2010至2020年间GDP规模扩增1倍;在上修之前,中国似乎达不到这个高度象征性的目标,因为要达成这个10年目标,中国今明2年的GDP成长率须达6.2%左右,但受到美中贸易战和内需疲软影响,中国今年GDP成长率料降至6%左右,明年将跌破6%。
但中国国家统计局上修去年GDP数据2.1%,意味了即便未来5季的成长率降低,北京当局仍可以达到上述目标,这是许多外国经济学者质疑中国上修GDP数据的原因,他们认为中国国家统计局是因为政治压力才操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