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长子直言:靠不断印钱救经济绝无可能(组图)

中共政治局前常委、前国家总理朱镕基之子朱云来于北京时间11月12日在中国媒体《财经》年会上说,想靠不断印钱把经济拉出泥潭,这是不可能的。

顶着“金融专业人士”的朱云来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大量发放货币以解决经济问题,短时间看似解救经济,但长远看来,它就像毒药,会恶化整个经济效率。 朱云来解释,“因为本来你做得不对,就得停了,现在不停,还让它继续,什么人都救,都发更多的钱,实际上变得效率更低。靠不断地印钱想把你从经济的泥潭里边拉出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朱云来还是中共政治局前常委、前国家总理朱镕基长子,曾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CEO,也是香港金融发展局成员之一。

相比朱云来经常抛头露面,朱镕基近来很少公开现身,即便是中共建政70周年大庆,他也未在天安门城楼上露面。为打消外界疑虑,朱镕基在9月28日和10月18日通过特殊形式以证自身存在。

“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中国经济未来要面临的任务和挑战。”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在以“不确定时代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财经》年会2020:预测与战略”上如此表示。

金融专业人士 朱云来

朱云来介绍,国际资料从1960年开始记录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有史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基本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问题也伴随发展逐渐积累。“我们未来的新产业应该是什么?如果是服务业,则面临的问题是服务业的经济效率还相对较低,如何更高效并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以下是发言实录:

朱云来:大家下午好,有幸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一下我最近做的分析。我的题目是《经济新常态,转型新挑战》。增速放缓是一个“经济新常态”的变化。转型也是我们讲了多年的事情,现在这个转型又随着发展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我们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悄然之间有了非常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同时它也决定了我们将来经济发展的挑战核心。

这张图可以看出经济规模系统性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变化。可能让人有一些错觉,感觉从整体来看前面三十年的数字相对较低,这是根据统计局系统性的统计结果,呈现给我们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历史还是很完整的,这是很珍贵的记录。很多数字是从1952年开始记录的,国家统计局就是1952年成立的,所以自那时开始就有了非常系统的数据,当然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是当时客观的真实记录,至于怎么理解、解读,就需要根据数据更多的分析并考虑当时一定的情况。

总而言之,这张图反映出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地增长,我们比较了一下,自1949年建国以来,国际资料从1960年开始记录中国的经济发展,其实中国的经济增速一直很快,基本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得更快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中的几大行业:农业、工业、建筑、服务业。

在城市人口方面,大家可以看到红色(人口)和棕色(城镇人口)两条线,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0%,1978年的时候只有18%,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到现在,城市化率达到了将近60%,而且还会继续往下发展。城镇化怎么去定义?过去可能叫一个乡,乡的概念是“50%以上都是农业经济”。等到有一天,非农经济的占比超过了50%,就可以把这个乡变成镇,所以我们的城镇化因此而产生。

这张图可看到农、工、建、服四大行业结构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1978-2018年这40年中紫色(服务业)和蓝色(工业)的变化趋势,呈现一个X型,我们的工业占比从44%降到现在的34%,服务业占比从24%涨到现在的52%,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不仅顶掉了同期工业降低的10个百分点补偿了农业降低20个百分点。另外一个趋势是农业占比一直在下降,现在农业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所以农业的占比反而越来越低。

再看前面30年,也有一个类似这样的转变,前面30年绿色(农业)和蓝色(工业)发生了转变。1952年农业占据51%的比重,一半以上是农业,服务业占的比重也比较大,约28%,都是手工业那种类型的服务业,而工业比重相对较小,约18%。但是中国在前30年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发展工业,到1978年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变。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像二级火箭推力一样,推动我们完成了系统性的工业转型。

中国的工业行业门类非常齐全。其他发展中国家通常就只有几个行业,而我们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当然,我们的工业水平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还在不断的提升之中,现在有一些行业也比较先进了。同时,我们确实要冷静地认识到,等到有一天我们真正能够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了,那我们就真的很厉害了。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一个巨大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实际上,这才是未来经济要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其实经济很复杂,但有两个东西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材料,一个是能源。

材料以钢铁为很重要的代表。现在钢铁产量一年能到八九亿吨,比如十种有色金属的材料不过8千万吨,加上塑料差不多1亿吨。在其他的材料里,钢铁是最有代表性的,量非常大,与它相关的还有混凝土、水泥,2018年水泥产量约20多亿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2002年以后整个坡度迅速变陡,钢铁在这些年产量迅速增加。图中蓝色的方柱是它的储量,因为经济发展到这样的规模,将来有一个长远的问题,就像刚才高院长提到我们有一些新的指标要考虑:我们总共还有多少储量,这种发展可不可持续?根据统计局数据,2002年以前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我们当时做宝钢上市的时候研究过,传统科学所认证的储量,跟市场经济有时不能完全接轨。传统从工程的角度出发,而站在国际经济可行性角度来讲,标准会有些不同,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以后就降低了。

红色方点为2019年的统计局年鉴公布数据,在这点上统计局年鉴中没有做细节的说明来解释为什么做这个调整。所以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论证,我们暂且把它作为参考。有了储量和产量数据就可以推算可采年限了。比如你有100亿吨的储量,如果一年用掉10亿吨,那就还有10年可以采,有1000亿吨储量那就可以采100年。如果开采量增加1倍(20亿吨一年),可采年限就降低1倍(可以采50年),这是它的可持续性关系。

再往下看人均钢铁产量,每年产铁能到半吨。铁是可以复用的,这么多年累计下来人均已经8.1吨,累计产铁113亿吨。

2002年以后可以看到产量迅速增长,这几年开始见顶。

煤炭储量也与刚才说的类似,2002年以后储量数据向下调整了,2019年年鉴中的数据又重新调上去了,可能又恢复到以前的标准上去。这个问题需要更系统、科学、经济的论证,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有否可持续性的问题。如果按照原来02年后2千亿吨左右的储量,一年用掉40亿吨,50年就差不多烧光了。如果以新的标准来看,1.6万亿吨,增加了不少,相应的可采年限也就变长了,当然这里都是根据统计局年鉴中数据进行的比较粗略估计。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可用的年份就只有这么多,如果考虑到用完以后还有空气污染、废物排放等相关问题,那我们的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我们能不能尽量发展一个低能耗的经济?怎么才能达到低能耗?还是否能发现相应的新科技?这都是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看未来怎么做文章。过去积累了这么多,建了这么多东西,它从经济学上的效率怎么样?从自然科学可持续性的效率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些年雾霾PM2.5成为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因为汽车?其实大众开的民用汽车只占整个能耗的不到10%,而真正的能耗是煤。煤的用量已经达到40亿吨,其中有一半是用于发电,发电是在哪儿都会发生的。过去在北京发生雾霾,大家都觉得北方从来没断过沙尘暴,但其实上海也是PM2.5分布很高的南方地区,上海也没有太多的重工业,原来还有宝钢,现在不少也移到了其他地方。其实是发电本身的污染是很厉害的,中国年产近四十亿吨的煤,一半是用来发电。只要工业发展强度较高,能耗就高;能耗高,排放量就高,就要烧更多的煤,产生更多的排放。这是讲煤炭,我们的人均煤炭消耗量也达到了3吨/年。

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刚才所说的宏观经济结构。SNA国家账户体系的统计体系,是统计局从八十年代初和国际接轨而引进的国际统计框架,能够得出不同行业的发展数据。

从这张行业结构图可以看到,2017年我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但其实服务业里除了金融地产相对较高以外,其他包括行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在内的9个服务业,平均利润率只有2.8%,不到3%。第三产业的平均效率还是比较低的,经济下行,给工业制造业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即便这样它效率还是很高。整个经济的转型,从相对比较高的行业转向相对利润比较低的行业,电信从数据上看还可以,但行业毕竟很小,总额不大,商业和运输方面利润率12.7%。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市场上总共有20个行业门类,不同行业的占比可以从这上面看出来,我们平常讲的产值只是增加值或者叫净产值,2019年净产值90万亿,2017年82万亿,但市场交易总额是226万亿。我们算市场比例、分析市场结构,应该放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

再看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历史上,收入和消费不断增长,到2018年居民收入达到40万亿的水平,相比80多万亿的GDP和200多万亿的总产值概念,消费平均在30万亿左右的水平。

这张图,我们可以来进行比较,据调查,大众消费总额达25万亿,按宏观产值来计算,消费总额达32万亿。这里面存在一些统计范围外的差额,大概几万亿。这是它的结构。这也是一个方法,检验出统计局的数据本身还是吻合的。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投资。也就是右边这张图,2017年投了30多万亿,相比之下消费也是30多万亿,经济中消费和投资占产值很大比例,从数据可见我们投资占了更大的比重。如果再看一下各个行业的投入结构,36万亿的总投资里建筑业占了22万亿,约为60%。跟2002年以后煤炭钢铁的消耗量一样,都在迅速增加,近年来达到了高点。大家也看到了地产未来的前景问题,如果按照统计局数字,人均40几平米房屋居住面积来算,14亿人的居住面积约为600亿平米,如果城市化差不多占了一半,那么城市房屋就是300亿平米。在消费占比中,居住支出约为6万亿(相当于房租支出),拿6万亿的房租除以600亿的居住面积,可以估算房租相关的成本。

下面这两张图为2018年居民收消和城乡居民收消结构。居民可支配收入393889亿元(人均28228元),消费支出277027亿元(人均19853元)。时间有限,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刚才讲的是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如果不理解经济所发生的、非常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的话,可以思考它能针对性地帮你完成下一阶段的发展问题,比如可持续性、养老保险等。如果现在的工作还可以保障美好的生活,你还是会担心意外、担心养老等问题,最终还是会落到发展经济的效率问题。经济发展要从高速转为高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效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保障。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世界经济,全世界在2002年左右经历了快速增长,跟全球化贸易的迅速增加有一定关系,但2008年以后世界的产值增长有所减缓,不过货币增长还是很高,现在两者差了20万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能听到关于世界经济衰退的警告。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各国政府都在大量放货币,这在短时间貌似解救了经济,但长期可能会恶化整个经济的效率。

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认真科学地审查经济,真正客观地衡量它。好的可以继续投资,不好的就需要停掉。停下有可能会引起一些短期社会调整问题,过去也曾用过培训机制、调整机制来进行调节。这是一个死结,如果不调整,不断地往里投钱,行业发展就会面临更多问题。一定要改,这也是我们转型的最大挑战。特别是考虑到行业结构的问题,毕竟房子盖得这么多了,我们未来的新产业应该是什么?如果是服务业,则面临的问题是服务业的经济效率还相对较低,如何更高效并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由于时间所限,不能再说了,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