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宣布“赢了”!与雷军的10亿赌局胜了(组图)

在201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期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小米雷军的赌局已经基本胜出。

据悉,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今年营收将达到2000亿元,比去年增长500多亿元。

根据小米财报计算,前三季度小米累计营收为1304.46亿元。按照小米三季度的营收增速测算,小米全年可实现1900亿左右的营收。

从营收对比来看,格力董明珠只是”险胜”了小米雷军,从增速来看则是”败给”了小米雷军。

10亿赌约意义何在?

董明珠在宣布胜出的同时也表示,与雷军的赌局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因为格力是做实体经济的,而小米是做互联网的,属于轻资产。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回顾当年2013年12月12日,雷军和董明珠同时获得央视财经“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荣誉。

在颁奖典礼上,董明珠对小米的商业模式有不同看法,风头正盛的雷军自然不服,两人互相呛声,现场打赌。

雷军说: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要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输我一块钱就行了。

董明珠在现场表示:第一,我告诉你不可能;第二,要赌就赌10个亿。

这场10亿元的赌约每年都会被人翻出来,把小米和格力进行比较,猜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遥想2013年的时候,格力电器的营收是1186亿元,小米的营收规模仅为格力电器的四分之一左右—316亿元。

到如今,即便格力电器今年完成了2000亿的营收,相比2013年,也仅仅是增长了40.7%。而小米在这六年里,营收却翻了6倍还多。

因商业模式的不认同而认真履行的一场赌约,真的就不重要吗?10亿元归谁可能真的不重要,但是真正的赢家却是赢在了最不被看好的商业模式上。

格力模式PK小米模式

2013年的时候,小米生态链刚刚形成。在大众的眼里,小米不仅仅卖手机,还卖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和小米随身WIFI等日常小家电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仅仅是小米迈向智能家居(loT)的第一步。从PC互联网,移动端互联网到loT,小米共投资孵化了70多家企业,涉及各种琳琅满目的产品。而小米公司只做小米手机(平板)、小米电视(盒子)、小米路由器三类产品。

说白了,小米除了小米手机(平板)、小米电视(盒子)、小米路由器是自产自销的产品之外,其他的产品都是代工的。

利润率保持在5%,小米产品却通过极致的产品体验,和低廉的价格成功地吸引了90后消费群体。

雷军曾表示,小米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而这些“创造”大部分都来自米粉。从体验者到共同开发者,再到实际消费者,米粉是小米全生态链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彼时,董明珠正带领格力销售渠道合伙人制走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通过早年的坚决不降价,利润与渠道共享,奠定了格力高端家电的行业地位。

站在千亿收入之上的董明珠,虽然看不上与她差了好几个身位的小米模式,但是却和雷军不约而同地看上了“智能家居”。

事实上,格力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并迅速设立智能装备制造事业部,从零起步,提出要重点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

两年后,格力智能装备制造事业部进一步升级为智能装备公司,在珠海、武汉、洛阳三地设有5 家子公司,研发人员近300 人,主打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厂自动化、热交换器设备等板块。

格力50亿收购长园集团进入新能源汽车配件领域,同时注资10亿的格力芯片公司也已经正式成立。

格力在家电领域做到了全覆盖,除了王牌产品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外,热水器、冰箱、生活电器(电饭煲、电磁炉、净化器、干衣器等)应有尽有。

虽然今年以来,格力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设备业务,出现大幅度增长,上半年营收达到9.62亿元,同比增长27倍,仅次于已经发展10多年的生活电器业务10.02亿元营收。但这并非意味格力在这一市场上的前景广阔。

这一业务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包括晶弘冰箱、银隆新能源等一大批关联企业的订单。其仅有4.78%的毛利率表明,格力在这一业务上正在采取“牺牲利润追求销量”的策略。

同样当前备受董明珠“器重”的智能家居和新能源技术,目前普遍处在一轮产业和市场的萌芽培育期,不管是格力还是其它本土企业,想依靠这两项业务取得短时期的规模化营收和利润增长,都不容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