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13轮贸易谈判10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结束,据中美官方公告,以及白宫所公布的详细语录来看,两国目前已按照“数周内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以便二位元首于11月APEC峰会期间签署”之计划推进下一阶段的贸易谈判。
此前美方一直主张签署“全面协议”,然而随着关税开征,两国企业持续承担关税成本,中方暂停对美农产品订购,特朗普(Donald Trump)也逐渐更改态度,数次传达“纵然更倾向于全面协议,但不排除可先达成初步协议”之意。与此同时,遍览此次两国公开的谈判内容,美国此前“中国放弃产业政策”等主张都未被包括在内,美方最在意的“落实机制”也被更改为“纠纷解决机制”。
从态度的软化、关键主张的缺失再到措辞修饰的变化,白宫摆出了一定愿意妥协的态度——而北京也顺坡下驴,为特朗普提供了“得以交货”的台阶。
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接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AP)
10月11日,刘鹤为特朗普递上习近平的亲笔信。(AP)
10月11日,在白宫接见刘鹤的特朗普端详习近平的亲笔信。(AP)
10月10日,莱特希泽(中)与努钦欢迎抵达华府的刘鹤。(Getty)
10月10日,中美贸易谈判代表在华府会面,接受记者拍照。(Getty)
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接见刘鹤。美国总统高级顾问、特朗普女婿库什纳(Jared Kushner)亦有列席。(Getty)
“小协议”数周内达成 中美暂休关税战
特朗普10月11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比中方通稿以及特朗普的表态,中美基本已经达成第一阶段的协议,涉及农业、技术转让以及知识产权的领域。至于金融方面,美财政部长努钦(Steven Mnuchin)表示,中美双方在金融服务进行广泛讨论,美方要求中方向美国金融服务企业开放市场,而双方在这些问题上已接近达成协议,同时亦指中美在外汇市场和自由市场的透明度上达成了协议。
针对各方关注的关税问题,美国原定10月15日向价值约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由现行25%上调至30%。努钦对此表示,特朗普已决定暂停加征该部分关税。而针对将在12月15日生效的,涉及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由10%提升至15%的规划,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则表示,特朗普尚未作出最后的决定,现时仍有许多时间进行考虑。
特朗普特别表示,这些共识将被落在纸上,需要3至5周撰写文本,“你知道,我们会在智利相聚(APEC峰会11月16日在智利举行),也许到那时就会完成(第一阶段的协议),或是大约那个时候(签定协议)”。
北京积极铺台阶
对比两国以往态度,美国未有在此次谈判期间强调此前一再提及的“落实机制”(enforcement mechanism)问题,而只是在记者的追问下,由特朗普表示“我们对落实的问题有规划”,并由莱特希泽表示“我们将展开详尽的对话讨论”,“双方都同意设立一个可行的纠纷解决机制。我们已经很接近这个目标”。而此前针对“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的分歧,此次也未公开任何相关讨论。
对于美方这种有所和缓的态度,中方也立刻给出了积极回应。中国商务部的官方通稿显示,“双方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将农业置于中美贸易谈判的首要位置。
美国农民是特朗普不可丢失的票仓之一。(Getty)
而据特朗普表示,中国已经承诺提高对美农产品采购量,最终提高到每年400亿至500亿美元的规模。财长努钦和特朗普进一步澄清到,将于“翌年”(within the second year)也即2020年内提高到该年采购水平。刘鹤亦就此适时补充道,中方已经在近几周内订购了两千万吨美国大豆。
近几个月来,中美农产品贸易因两国贸易纠纷而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是美国农业承受着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猪肉价格也因瘟疫和大豆豆粕价格高企的双重原因而高居不下。而今中方破格承诺大额农产品采购,按特朗普的话,是从“过去160亿的史上最高水平提升到400亿至500亿美元”,可谓是在美国放缓谈判态度,做出适当妥协后,积极为特朗普提供“下台阶”的契机,展现了足够诚意。
“初步协议”已然可期 贸易战犹无尽头
在今年7月底中美“上海会谈”之后,《多维新闻》便多次撰文,预判中美两国自彼时起已经达成共识,不再于近期谈判过程中寻求“全面协议”,而贸易谈判也必先以先达成一“小协议”为初步目标。当下局面也确实按照该情况发展,中美两国在刚刚落幕的第13轮谈判中都呈现出了一定诚意。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贸易战的中止。接下来,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两国在现有关税继续加征的基础上,在一次又一次的会晤中,相互适应。
归根结蒂,两国之所以寻求先达成“小协议”或“初步协议”,皆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重要分歧。其中除了所谓“强迫技术转让”、“落实机制”、“产业政策”这些表象诉求之外,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中美综合实力此消彼长所带来的结构性挑战。
无论是经济体量、工业实力、尖端技术研发、科研投入,还是军事实力及可支配财力,今日之中国都并非昔日之苏联或日本可比拟。2019年8月卸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一职的史金纳(Kiron Skinner)博士于同年5月的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表示,“美国从未与对手展开需要如此巨大资源支持的战略竞争”。
史金纳同时表示,“几十年前没有人预料中国会成为我们全球性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竞争对手,同样震惊的是,我们第一次面临一个非白种人的强大对手”——这也就是说,除了经济军事科技以外,中国与美国在政治、社会治理、尤其是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差异,才是两国结构性挑战的根源。
可以说,美国是从承认人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成功的国家,来自18世纪的英国清教奠定了美国的基督教文化基础,对人性和基督教信仰的追求而形成的政治文化,使美国产生出巨大的国家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超越了以民族为纽带的旧式国家凝聚力。
再看中国,尽管不断的改朝换代,却是世界上历史延绵最悠久的文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精英行政体制和科举考试官僚行政文化。与美国“国家是个体的集和”不同,中国的国家概念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构成部分,架构在个体及家庭概念之上,个人利益需要服从国家利益。
中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乃至文明观的重大差异,是美国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核心原因。(Getty)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寻求的不是取替美国,也不是金融控制权,而是希望继续改善国民民生民权,完善国家政制。并且一面继续与发达国家对接,相互取长补短,另一面用中国技术,中国工业企业和中国金融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释放出来,将这20亿人口纳入中国经济圈,为这些国家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为自己寻找新的资源来源地,包括21世纪最稀缺的经济要素:能看懂说明书、按时上班、能够掌握基本工业技能的劳动力。
中国的这种做法对世界有重大帮助,但也会让中国进一步越向世界的中心。很多美国人不愿看到中国从这全球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主导世界的国家。但是美国及西方所主持的全球化却相形见绌,造就了一系列分配不均、产业发展难以为续的现况,无法适应当下及未来的需求。至于美国在5G建设的问题上胁迫各国不要使用华为,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从意大利到法国到德国到荷兰,盟国先后拒绝美国的要求。
这并不奇怪。试图用自身影响力去阻止竞争对手从事某些事情,而本身又不提供备选,这种策略注定无法成功。那么,美国又该如何呢?
给美国的建议:打铁还需自身硬
短期而言,特朗普大可以升级当下和中国的贸易和科技战,甚至进一步蔓延到金融、政治等多领域,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工具”,包括香港问题、台海问题等等,最终达到让中共屈服的效果。当然了,这么做不仅会对当今世界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害、也可能有损特朗普2020大选,且还不能担保一定能够奏效——毕竟中国在过去10年里一直在为这样的对抗做准备,且就当下情况而言,中方“打,随时奉陪”的表述,有着足够的底气。
既然此路不通,那么美国能做什么?所剩下的选择,就是寻求暂时停战,投入长期的对抗,并在此过程中恢复过去那些奠定美国光辉的长期政策。
或许,美国更应该推动关键性的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半导体制造返回美国本土;
或许,美国更应该把国防研究的重点放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是延续过去的技术和装备,美国需要的不是航母和F-35隐形飞机,而是无人机群;
或许,美国更应该推动新的国防教育立法,正像艾森豪威尔威尔在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培育整整一代工程师那样,加大对基础研究之投入;
或许,美国更应该在科研领域抱以开放性态度,提供便捷的移民、就业政策,吸引大批中国优秀科技人才,展开对人才的争夺;
或许,美国更应该为所谓“印太战略”提供具体的、可替代“一带一路”的方案,并与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一起开展落实。
当碰到发展的瓶颈时,中国政府宁愿顶着引发更多社会不稳因素的风险,冒天下执政者之大不韪,在经济下行期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经济结构改革,只为更好地应对下一阶段的发展挑战,堪称“刮骨疗毒”。反观白宫在面对自身经济产业空心化、分配不均等国内经济问题时,将问题归咎于国际社会,以关税、制裁这些手段,又或是对盟友施压,要求其予以配合,这些都是行不通的。美国若想保住自身综合国力的绝对领先,必须扎根于自身发展。
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