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市值蒸发331亿,
如今的前复权股价
仅有巅峰时的15%,
扣非净利润2012年-2016年五年连降,
2017年-2018年好不容易扭亏,
今年上半年又暴跌至464.59%,
美特斯邦威的不“寻常路”在何方?
图/图虫
2009年,美特斯邦威是《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端木磊和楚雨荨约会的地方,那时的美特斯邦威是潮流的代表,也算得上中国服装市场上的佼佼者。
数据显示,美邦服饰2010年11月30日市值攀升至巅峰约389.44亿,当天美邦服饰也创造了最高收盘价14.5元(前复权股价)。
但时过境迁,南都记者注意到,9月11日美邦服饰市值已缩水到约57.54亿,连当年的零头都不到。股价方面,也仅有辉煌当时的15%左右(前复权股价)。
资本市场不吃香的同时,
美邦服饰业绩也不景气。
南都记者注意到,根据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五年间,美邦服饰扣非净利润均同比增长率均为负数,2015年其扣非净利润同比猛跌573.36%。
在2017年和2018年好不容易扭亏后,今年上半年美邦服饰扣非净利又暴跌464.59%。
在营业收入方面,在2012年-2018年6年间,美邦服饰仅2016年与2018年实现同比正增长。今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1.47%。
图/图虫
美邦服饰曾4年间关店千家,
如今有多少家店不再透露。
“公司调整渠道结构,主动关闭低效直营门店”,关于2019年业绩又出现大幅下滑,美邦服饰在半年报中如此解释,并给出其2019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将继续亏损的“预言”。
南都记者注意到,2019年上半年其关店损失约580万,而2018年同期其关店损失约为262万,关店损失扩大一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美邦服饰的关店不是仅仅在这两年。数据显示,在2013年至2016年,其门店数从5200多家缩减至3900多家,四年缩减了1300多家。而2017年后,其年报中门店数量已不再提及。
内有电商平台冲击,
外有竞争对手激增,
努力转型却失势。
2012年,是美邦服饰的转折点,其遭到上市后的首次滑铁卢,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30%。
而在2012年的时候,马云的电商事业做的风生水起,当年淘宝和天猫的全年销售额突破了一万亿,同时一大批电商平台兴起;等到了2014年,聚美优品、京东集团、阿里巴巴扎堆上市。
有分析称,做实体零售的美特斯邦威在那个时候,受到电商兴起的冲击,而这可能是其扣非净利润在2012年-2016年五年连降的一个原因。
而在2019年半年报的风险分析中,美邦服饰也坦言“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终端的普及,人们的服装消费习惯在逐渐改变”。
面对这一冲击,
在一边“拼命”关店的同时,
美邦服饰也在积极求变。
2010年年底,开通线上商店邦购网。
2013年,启动生活体验店。
2015年,宣布推出“有范APP”。
但从业绩来看,其一番“自救”措施,效果不甚明显。但令其更为艰难的,应该还有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国内外竞争品牌的竞争压力仍将持续甚至加大”,美邦服饰同样是在其2019年半年报中承认行业压力的增大,“从而影响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南都记者注意到,除了森马、以纯等国内休闲服饰不断在壮大挤压了美邦市场外,还有ZARA、H&M等更多外国品牌也进入中国市场,争抢美邦“饭碗”。
除外部环境的改变影响外,
美邦自身也许也存在问题。
“美邦服饰的问题还是急病乱投医”,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美邦服饰的重心放错了,“应该抓好的是产品问题,但急于在一二线购物中心过快布局”。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则指出,美邦服饰的衰落虽然有外部经济大环境放缓的影响,但根源在于产品缺乏创新元素,同质化问题很严重。宋清辉建议其在设计、创新上下大功夫,同时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走快高端、时尚的路线。
美邦服饰对此说法似乎持赞同态度,根据其半年报,美邦服饰今年下半年将通过产品创新以及零售终端营运能力进一步升级,聚焦产品研发及产品组合的优化,增强产品竞争力。
延伸阅读:
中国服装销量一年减少178亿件大家不爱买衣服了?
休闲、潮流、都市、街头、森系……逛逛今天的城市商场,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服装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其背后折射出日趋年轻、多元、个性的消费需求。衣食住行、吃穿用度,服装是最基础的消费之一。但是,数据显示,服装和布的销量近年来均有明显下降,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也遭遇下滑趋势。中国人真的不像从前那样爱买衣服了吗?
看数量,的确买得少了
自去年秋冬季起,北京白领小王找到了买衣服的替代方法:租衣服。“变买为租,花费更少,体验更多,还省去了自己打理衣服的麻烦。”小王说,在商场里买一件称心的衣服动辄几百上千,时间长了不少衣服闲置下来又觉得浪费。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租衣服务,品类繁多,价格也不贵,特别是有些特殊场合需要的衣服,平常穿的机会也不多,算下来租比买更合适。
从市场上陆续兴起的一些租衣APP、小程序到各类二手服装的线下门店、线上交易平台和专营商,人们在服装交易上探索着更多可能性,买新衣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这样的新趋势与数据相互映照着服装行业正面临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7年第四季度起,服装和布的销售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服装销售量2018年是540.6亿件,相较2017年的719.1亿件下降了24.8%。
人们买衣服的确更少了。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市场商品销售统计结果也显示,2018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累计下降4.2%,增速较2017年放缓8.4个百分点。主要品类中,除运动服零售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外,其他品类服装零售量均不及上年同期。
在整体消费支出中,人们用于服装消费的比例也更低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289元,同比增长4.1%,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而同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速更是明显高于衣着消费支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6.5%,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论金额,钱却没少花
也有消费者会问,为什么服装销售量少了,买衣服花的钱却不少,衣着消费支出整体上仍然在增长中?
的确如此,看零售额,服装行业也在持续增长中。数据显示,2018年,限额以上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实现9870.4亿元,累计增长8.5%,增速较2017年提高0.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服装零售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增速加快趋势。2018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0.99%。
服装零售额增加、衣着消费支出增加而服装销量减少,这意味着服装价格发生了变化。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显示,2018年,服装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4%,涨幅略有加快。而就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来说,价格上涨更是服装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2018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单价累计上涨5.3%,较2017年提升4.1个百分点。
其中,男装销售单价上涨4.6%,涨幅较2017年加快2.4个百分点;女装销售单价上涨7.1%,涨幅较2017年提高7.7个百分点;童装销售单价上涨10.5%,涨幅较2017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为什么价格上涨如此明显?
一方面,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中国服装协会指出,由于用工、融资、税收、原材料、能源等成本费用持续增长,企业综合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从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变化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逐年下降,而服装行业的该项比重呈现了不断上升的态势,成本费用的快速上涨进一步挤压了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指出,时尚、快销、个性等服饰消费观念的流行,改变了整个服装消费市场。以往常出“爆款”服装,动辄几万件、几十万件的销量,但今天的消费者不再愿意与别人“撞衫”。新的消费理念迅速反馈到服装企业,其生产模式由“大而全”变成“小而精”。服装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服装设计、款式、面料等方面,很难像以前那样大量投产来降低创新成本、扩大收益,单件服装的销售价格也就提高了。
时尚变革加速行业细分
与差异化、风格化的趋势相呼应,如今不仅是高端奢侈大牌,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熟悉的大众品牌也开始推出副线产品,服装市场似乎更“热闹”了。未来行业还会朝着哪些方面演进?消费者能买到怎样的服装?
从整体来看,时尚变革加速行业细分。
中国服装协会指出,在新消费群体崛起的过程中,企业无法像过去捕捉60、70、80年代消费群体偏好那样对“90后”“00后”消费群体标签化,这就意味着新一轮消费升级更加多变、多元、多维。个性化、细分化、差异化的生活形态导致品牌诉求无法统一,众多服装品牌会推出年轻化、风格化的副线品牌,更多小而美的小众品牌受到青睐,年轻化、高端化逐渐成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
从针对人群来看,男装、女装、童装正呈现不同的竞争格局。
男装定制化。中国服装协会称,随着消费者时尚品位和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男装消费更加品牌化、国际化、户外化和休闲化,商务正装、商务休闲、户外休闲等会进一步细分,精准的营销方式和定制化的产品成为男装品牌竞争的重点。
女装自主品牌化。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称,中高端女装品牌在设计、推广和营销方面具有优势,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业内预计,2019年,女装企业转型升级将更加深入,开始从品牌内涵、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加强精细化、差异化的自主品牌建设。
童装市场快速拓展。不少券商看好童装市场,他们认为,受二孩政策利好及新生代父母育儿理念不断提升,中国童装市场规模仍将进一步扩大。当前国际童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成人装、运动品牌持续加大童装业务,中国童装市场呈现出更激烈的竞争态势。
从品类来看,运动休闲服饰潜力十足。数据显示,近年,国内行业运动休闲服饰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随着三四线市场的崛起和品牌渠道下沉,休闲装品牌面临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增长挑战将更加激烈,产品时尚度、高性价比需求将持续提高。